解放战争开始前,国共两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差距都极为悬殊。然而仅仅3年时间,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在左右着战争结局?
1946年6月26日凌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地区炮声隆隆,夏日的静谧瞬时打破。国民党军队撕毁和平协议,兵分4路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举进攻,全面内战正式爆发,人民解放战争也由此开始。
这时,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国民党军队拥有美国援助的大量新式武器,在军队数量、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明显占有优势。蒋介石声称,只需3个月到6个月就可取得胜利。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也宣称“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中共部队。
这时候的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不到3年后的1949年4月23日,他在南京的总统府就被解放军占领。12月10日,他带着蒋经国等人,黯然离开成都逃往台北,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结束。
为什么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政治、军事、人心等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一条:经过20多年的艰苦磨练,我党我军的军事战略战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从党中央的战略谋划,到各野战部队的战役指挥,再到许多战役战斗的进行,虽然非常艰苦,也有极危险的时刻,但整体上堪称“神机妙算”。
从大局层面,党中央准确分析判断形势走向和国民党的意图,巧妙应对国民党的政治和军事攻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在国民党军队进犯陕甘宁边区时,巧妙应对,节节抗击。随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精干机关主动撤离延安,把一座空城留给了国民党军队。党中央转战陕北,运筹帷幄,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
在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后,党中央及时决定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制定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及一系列方针政策。1947年7月,毛泽东提出计划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全党的战略任务是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上述所指5年时间内,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从整体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此后的战争进程,基本上就是按照我党我军的战略谋划来推进了,实际完成的时间还提前了近两年。
这样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很多战略决策和战役谋划上。我们仅举几例。
一是进军东北。还在1945年9月,党中央和毛泽东就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先后派出2万名干部和11万部队挺进东北,包括10名中央委员、10名中央候补委员,其中4人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
向东北进军的部队,有的从陆路,有的从海上,日夜兼程,赶在了国民党军队的前面。这一高招,师出有名,系协助苏军解放东北。同时,又是捷足先登,占领了东北大部城市和地区。后来,国民党也派遣大量部队进攻和占领东北的城市,双方进行了生死博弈。东北人民军队越战越强,逐渐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东北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后方。
二是中原突围。中原解放区位于武汉、九江以北的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日本投降前已扩展到60余县。国民党军队从武汉进军华东、华北、东北,受到中原解放区的阻挡,因此不断包围和蚕食,将其压缩到不到原来1/10的地方,并决心一举歼灭。面对这一局势,党中央和中原我军制定了严密的中原突围战计划。党中央指示:“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在突围过程中,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还主导了“声东击西”和“空城计”两场大戏。
中原军区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将突围的方向选择在路途最远、国民党预计最不可能的西部。但为了迷惑敌人,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故意安排一部分部队作出向东突击的假象,夜里向西后撤,白天再向东进军,还在马尾巴上扎上树枝,扫起一路烟尘,使敌人误以为我军将向东突围。
这时,在中原解放区首脑机关驻地宣化店,还驻有负责调停的军调部第32执行小组,其美蒋人员密切注视着我首脑机关的一举一动。为了不使他们察觉我方动向,机关工作表面一切照常,出操的战士喊着口号、唱着歌曲。1946年6月26日晚,中原军区文工团专门组织了一场慰问演出,当美蒋代表前往礼堂时,还故意让他们“偶遇”了正在大街上散步的李先念。
但就在他们观看演出之时,我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数万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撤离了宣化店及附近驻地。一直到6月29日,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已经到达平汉铁路开始正式突围,我方代表在宣化店设宴招待军调部第32执行小组全体成员,并当场宣布:李先念将军已率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美蒋代表顿时目瞪口呆。
三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党中央及时作出重大决策:打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随后,甩开敌军,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穿越黄泛区,渡过沙河,抢渡汝河和淮河,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随后依靠人民群众,粉碎20万国民党军队的轮番进攻,至11月歼敌3万余人,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大军和陈(毅)粟(裕)大军在党中央指挥下,也分别进入豫陕鄂边地区和豫皖苏平原。三路大军都打到外线,形成“品”字形进攻阵势,直接威胁南京、武汉,使国民党的“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四是三大战役的“围棋”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统一指挥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打得很艰苦,但也很漂亮。
辽沈战役首先从锦州地区的作战开始,一下子就掐断了国民党军队增援东北或从东北撤退的通道,对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也为平津和华北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辽沈战役刚结束,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旋即开始。我军以60余万人对国民党军队80万人。总体上敌强我弱,因此采取相对集中兵力攻其一部的方式,各个歼灭。在战役第三阶段,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一度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攻击,目的是稳住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使其下不了迅速南下撤退的决心,这一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淮海战役总共歼敌55.5万人,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南京、上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淮海战役进行之际,解放军又发起平津战役。先用“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办法,以神速动作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之路。接着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攻克新保安、解放张家口,再解放天津,使北平20余万国民党军完全陷于绝境。在我党耐心工作下,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是个连环套。谁先打谁后打,先打谁后打谁,连续打还是间隙打,都如同下围棋一般,精确计算,巧妙博弈,达到了在长江以北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战略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