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黑铁山下的抗日救国军烽火吕梁山

作者:章世森  更新时间:2020-08-30 09:45:08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田家会战斗中,战士们严阵以待,静候来敌。资料图片

  在晋西大地上横亘着一条纵贯南北的吕梁山脉,它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是由晋入陕的天然门户。抗日战争时期,以吕梁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阻敌西进的坚固屏障,成为保卫延安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前卫阵地。75年前,随着小说《吕梁英雄传》的风靡,晋绥边区的战斗英雄事迹广为流传。从此,英雄的吕梁山同吕梁英雄们一起声名远扬。

  红军东征的主战场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巩固陕甘根据地,毛泽东提出“以发展求巩固”的策略,决定向东“主要做山西的文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作出渡河东征的战略决策。

  1936年2月下旬,毛泽东、彭德怀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境内。部队一举突破阎锡山的黄河防线,占领黄河以东数百里地区。之后,红军又兵分左、中、右3路,南下河东,挥戈北上,转战于晋西南、晋中和晋西北广大地区,横扫大半个山西。

  4月上旬,担任侧翼的红28军在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率领下,奉命向三交镇之敌发起进攻。14日午后,刘志丹亲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不幸左胸中弹。弥留之际,他告诉身边同志:“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

  5月初,蒋介石、阎锡山调集15个师20万兵力压境吕梁。国难当头、情势危急,为保存抗日力量,“促进蒋介石氏及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中共中央于5日决定回师陕北。

  东征战役前后历时75天,其间,红军总指挥部始终在吕梁的石楼、交口地区活动。部队一边参加战斗,一边发动群众,革命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先后在山西20多个县播下了抗日的种子,发动8000多名工农子弟参加红军,仅吕梁境内就有3000多人,筹款30余万元,为解决陕甘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和增强红军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往延安的“钢铁走廊”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不仅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还大肆破坏我地下交通线,延安通往各地的联系被悉数封锁。为粉碎敌人围困,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各地陆续建立了党内交通专职机构和地下秘密交通线。

  毗邻延安的吕梁地区,因地跨晋西南、晋西北,连接陕北、山西,成为连接党中央与华北、华中、华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被誉为通往延安的“钢铁走廊”。

  1938年,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以驻地孝义县为中介点,开辟了一条秘密交通线。这条秘密交通线往东经汾西过同蒲铁路到晋东南,往西经隰县过黄河去延安。在一年多时间里,这条交通线承担了大量的秘密接转任务。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在山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晋西事变,大肆绞杀抗日政权、杀害进步人士,这条交通线遭到严重破坏。

  1940年2月,在晋绥边区党委领导下,一条由晋西北直达晋东南的新的交通线秘密建成。为了保障交通线的安全畅通,晋西区党委还在文水境内训练了一批秘密交通员,建立起从文水通往晋东南的两条干线和一条备用线;八路军第120师派出部队专门负责掩护与执行秘密接送任务。

  1941年以后,日军对山西地区的分割、封锁和包围进一步加剧,吕梁秘密交通线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1942年1月,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之间必须建立通过敌人封锁的秘密交通线。随后,晋西区党委和晋绥军区经过仔细侦察和缜密分析,决定以兴县为中介点,开辟北、中、南3条秘密交通线,由此连通了北岳二分区、太行二分区和太岳一分区通往延安的道路。

  在条件十分艰难、斗争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吕梁军民不畏艰险,突破敌人的分割、封锁和包围,通过秘密交通线接送了数以万计的干部安全到达目的地,为延安和各根据地之间运送了1000余吨重要战略物资,为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艰苦卓绝 浴血抗战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太原后,继续深入山西腹地肆意践踏。翌年初,日军侵入吕梁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抗战中,日军在吕梁境内制造的惨案多达上百起,2万余人惨遭杀害,死亡百人以上的惨案就有20余起。

  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1942年春,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实施长达84天的春季大“扫荡”。抗日军民广泛采用袭击、伏击、阻击等游击战术,历经艰难奋战,终于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5月中旬,华北日军一部向驻兴县的晋西北军区领导机关发起突袭。从14日黄昏开始,日伪军先头部队就多次发起试探性进攻,被我侦察警戒部队接连阻击。17日拂晓,日军侵入兴县县城。但我党政机关早已带领城区居民转移,兴县实为一座空城。日军奔袭未果,立即撤离县城,在白家堰村地区遭我迟滞。

  18日上午,日军开始突围。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在白家堰村东南的二京山地区设伏,歼敌先头部队100余人大部。接着,该团又抢夺龙尾峁东南高地,断敌退路;山西新军工卫旅和兴县游击大队也迅速占领西南有利地形,陷敌于重围之中。日军连续向第716团阵地发起七八次冲击,遭该团顽强阻击,战斗一度发展到白刃相见。18日夜,日伪军突围南逃。

  19日黎明,第716团主力和工卫旅一部将日伪军再次包围在田家会村附近。当日18时30分,我军发起总攻,从三面围歼龟缩之敌。经过3个多小时激战,将敌大部歼灭,剩下的百余日伪军乘夜向东逃窜,至奥家滩与小马坊之间遭我侦察连和岚县游击大队截击。至此,田家会战斗宣告结束。

  此役,八路军以伤亡75人的代价取得歼敌500余人的胜利,是晋西北抗日军民在1941至1942年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的战斗,也是抗战时期一个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从1943年春开始,吕梁地区遵照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灵活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等游击战术,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斗争。晋绥八分区作出重点围困交城山芝兰、岔口敌据点的行动部署,实行了全方位的“挤敌人”斗争,使被动局势发生根本好转。毛泽东得悉后指示晋绥军区:“在其他各分区也令他们开展八分区那样的战斗,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

  整个抗战期间,以吕梁为抗日主战场的晋绥边区军民英勇作战,毙伤日伪军10.7万余人,有力支撑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对日作战。

  晋绥根据地的腹心地

  吕梁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1年5月,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就在孝义县辛庄村成立。1936年2月,山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在柳林县三交镇成立。从此,革命星火迅速引燃三晋大地。

  1937年9月,八路军挺进山西后,相继创建晋西南、晋西北和绥蒙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之后,三块根据地统一为晋绥边区。1940年初,晋西北民主政权正式建立。位于吕梁山西麓的蔡家崖村,就是晋绥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所在地,这里成为晋绥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晋西北“小延安”的美誉。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吕梁军民在积极开展对敌斗争的同时,全面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推进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进行制度、法制创设。短短几年时间内,边区民主政权建设就逐步走向正规,创建了晋绥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

  与此同时,吕梁人民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英勇顽强的斗志和无私奉献的情怀,为前线作战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双池镇西庄村,常年干旱,百姓吃水十分困难。红军东征时,毛泽东率部途经此地,了解到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后,当即派人解决,并指示:“我们首先派出战士去挑水,不仅要够我们自己吃,还要把群众家里的水缸挑满。”

  于是,红军战士们挑着木桶,来来回回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挨家逐户送水。同时,几支红军小分队找遍沟沟洼洼,终于在村东小山脚下找到一眼细小的泉水,经过昼夜苦干,挖出了一股清泉。从此,西庄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股泉后来被取名为“幸福泉”,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

  抗日战争中,吕梁军民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人人上阵,3万多吕梁子弟加入八路军主力部队。从1940至1945年,晋绥边区支援中央的经费占到边区财政的50%至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占到了70%。这块浴血奋战的热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铸就了辉煌的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