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和实践
赵万须
2020年08月11日 来源:《党的文献》
[摘要]在指导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我国的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设施、国防体制和国防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谋划,提出了关于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毛泽东对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谋划主要体现在:适应国家安全环境变化,调整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以国家现代化建设一体发展的方针,夯实国防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以发展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为依托,掌握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主动权;以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为先导,引领国防现代化全面建设发展的方向;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基点,结合基本国情,构筑军民结合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防;坚持党中央统一领导,集中力量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高效发展。
[关键词 ]毛泽东;国防现代化;独立自主;军事战略
[中图分类号 ] A426 [文献标识码 ] A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间,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指导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我国的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设施、国防体制和国防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谋划,提出了关于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这些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毛泽东在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丰功伟绩,深入全面解析毛泽东国防现代化战略思想的科学构成、内在联系及历史背景,对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健康、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适应国家安全环境变化,调整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世界局势急剧变化的时期。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将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放到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大势中考虑和谋划,把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作为重要任务。
一边保卫国家,一边建设国防。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百废待兴的国家现状,毛泽东把建设足以有效抵抗外来侵略的强大国防,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的重要手段。1949年10月20日,毛泽东在人民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现在我们的海岸线要开始建设,这个事情很重要。”(《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1950年1月1日,他提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111页。)他把国防建设和保卫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加强建设和保卫国家,要努力争取创造条件,一旦具备了条件,就要加以实施。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周边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毛泽东在研判国内外形势后,认为必须参战,不参战损害极大。参战对中国、朝鲜,甚至对东方、世界都极为有利;否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我国东北地区更不利。
因此他坚定地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短短几年时间,保家卫国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且国防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积极建立完善国防现代化体系,加速提升国防综合实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我们要建设一个强大的陆军、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的目标。他针对国内外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形势,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17页。),加快国防建设的步伐。1951年7月,针对抗美援朝战局呈现的态势,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和敌人进行的谈判能成功固好(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即使不成功,我们也确有把握使战争继续打下去,直到争取胜利为止,同时毫不妨碍国内的国防建设和其他建设,各项工作均可蓬蓬勃勃地发展下去了。”(《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558页。)毛泽东认为,国防建设必须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的具体条件出发,合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毛泽东强调,要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的军事技术装备,独立自主建设强大的国防。他先后提出了一些要求,把加快建立各类军校,加强军队兵种建设和常规武器的制造,加强“两弹一星”研制,抓好民兵建设和国防工程建设等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了我国国防的现代化。
以突出发展国防现代化战略来应对国内外面临的主要威胁。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大搞封锁禁运、支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新中国进行袭扰破坏、在我国周围建立若干个军事基地、部署大量能携带核弹的战略轰炸机和导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也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打破核威胁、防止核战争,毛泽东一方面告诉人民,“帝国主义拿来吓唬我们的原子弹和氢弹,也没有什么可怕”(《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在战略上藐视它;一方面又说明拥有原子弹的重要性:“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也没有氢弹,我们要研究和制造这种武器”(《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08页。),在战术上重视它。这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核武器的发展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我国仅用8年多时间就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并逐步组建了以核武器为特殊作战装备的第二炮兵部队,打破了美苏对我国的核威胁。
二、以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一体发展为基本方针,夯实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不仅强调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强调“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同步建设。
把加强经济建设作为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对此,毛泽东提出了“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09页。)的战略方针。毫无疑问,发展工农业生产是加强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有了现代化工业,现代国防工业就好办了。”(《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94页。)“国大,军就会大。国不大,军就不能大。”(《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87页。)因此,毛泽东强调,要正确认识经济与国防的辩证关系:“建设工业就是为了搞国防,减少些国防,多搞些工业,正是为了国防。”(《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06页。)他认为,新中国工农业生产水平还很落后,人民生活还很不富裕,这个根本问题得到适当的解决,军事建设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如果现代化的军事建设搞得过多过急,同国家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反会害多利少。他强调:“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17页。)对这两件大事,毛泽东把它们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要同时进行。他认为,这两件大事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强大的国防力量能创造和平的环境来发展经济,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提供可靠的物质支撑。1964年,在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时,毛泽东提出了“两个拳头,一个屁股”的论断:国民经济有“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48页。)。国防建设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速国防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必须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持。“两个拳头、一个屁股”的论断,指明了国防建设在国家总体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国防建设与工农业建设的关系,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把“四个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步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59年12月《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中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必须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军队方面要提出关于国防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交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平衡,全面安排。(参见《军事战略家毛泽东》(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2-1013页。)之后,毛泽东特别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69页。)他还进一步强调:“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这种思想不仅是他对国防建设与其他建设协调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更是对“四个现代化”同步发展、提高效率和效益内在关系的准确把握。强大的现代工业能够生产更多新型材料、燃料、元件和机械设备来促进国防现代化;集中优势科学技术力量实现尖端技术的突破,不仅有利于加速国防现代化,而且能够推动整个工业、农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以“学两套本事”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提出:“学两套本事,在军事工业中练习生产民用产品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生产军事产品的本事。这个办法是好的,必须如此做。”(《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06页。)
这说明,在国家建设中,除保持和发展一定比例的国防工业外,和平时期工业和战争时期工业应该互相结合起来,使两者能够在平时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战时能迅速地过渡到为战争服务,做到军民两利。这取决于平时在国民经济计划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战争未来之前就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经济建设,缩小军事生产的比重;一旦出现将要爆发战争的迹象,就以最大生产能力迅速转为军工生产,保证国防需要。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不但促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同时也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三、以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国防现代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军队武器装备、军事人员素质和作战能力、军队编制体制、国防科技工业、国防工程设施、国防后备力量以及国防理论等的现代化。毛泽东衡量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是军队现代化。他提出要大力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国防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
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武装军队。现代化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既是现代化军队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军队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毛泽东十分重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他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08页。)这里所说的最新装备,既指现代化的各种作战飞机、舰艇、大炮、坦克、车辆、雷达、通信设备和军需等常规武器装备(也包括民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及交通设施),也指原子弹、氢弹、中远程导弹等尖端武器装备。后者虽是少量的,却是十分重要的,更是毛泽东特别看重的:“原子弹,听说就是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87页。)毛泽东还提出搞人造卫星,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武器。研制全面展开。经过长期努力,我军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水平。
把单一军兵种的军队发展成为合成军队。中国革命的历史实际,决定着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基本上是单一陆军军队,而且主要兵种是步兵。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就提出了建设强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加强陆军的兵种建设,毛泽东作了许多批示,要求大力加强炮兵、坦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种的建设,把单一的军种兵种的军队发展成为合成军队。同时,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他要求加强调整编制结构和合理优化军种兵种,“目前的做法是减少陆军,增加海空军”,“海军和空军应该加强,尤其是空军,更应该要加强”(《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155页。)。他认为,这既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因为当时具备了发展空军、海军的条件。但是,既要考虑到空军、海军的重大作用,还要看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反侵略战争中,陆军仍将是战场的主体,必须加强陆军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军在原来陆军的基础上,组建了空军、海军、第二炮兵等,充实完善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和防化兵等,由单一步兵型军队发展成诸军兵种合成型军队,完成了人民军队有史以来的重大转变,朝着毛泽东提出的“建设我军为世界上优良的现代化的军队”(《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06页。)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以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提高军队现代化质量。军队正规化既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1952年就指出:“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为此,就需要克服在过去时期曾经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而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这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9页。)毛泽东提出的军队正规化要求,反映了军事技术、作战方法和组织形式之间的有机统一,也反映了他在军事、政治、纪律素养水平及其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装备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深刻理解。军队正规化是建设现代化军队的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为了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国家决定实行义务兵役制、军官服役条例和军官薪金制度,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发展和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
大力培养适合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战斗力,打赢现代条件下的战争,首先要有一大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掌握先进武器装备的人,是军队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毛泽东关于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核心思想。毛泽东抓住了军队现代化的本质和关键:“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71页。)与部队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应对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其中包括军事技术人才、军事管理人才,也包括军事指挥人才和军事理论人才。因此,他特别要求:“为了组织这种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没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不行。”(《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这同样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批准进行大规模的军队院校建设,经常找军校领导同志了解情况,并对于如何教育和训练人才等问题作指示,亲自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总高级步兵学校、后勤学院、军事工程学院等院校写训词,等等。据统计,到1959年,全军建成各级各类院校129所,总人数约为25.3万人,军队院校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门类齐全的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共为部队输送了26.9万多名干部,为促进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483页。)
四、以发展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为依托,掌握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主动权
国防现代化战略是国家军事战略的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是毛泽东国防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武器装备现代化生产的主动权,防止受制于人。毛泽东指出:“一个国家的武器专靠外国是很危险的。现在没有打世界大战,如果有事,就更不可靠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15页。)一个主权国家要想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国防工业上首先要靠自己。
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明确表示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1951年他指出:“没有现代的装备,要战胜帝国主义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506页。)1956年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08页。)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是要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因此,我国在1956年提出“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232页。)的目标。建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其中就包括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195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提出,我们不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而且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以适应我们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情况。(参见《军事战略家毛泽东》(二),第1069页。)在此方针指导下,经过多年奋斗,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国防体系,具备了能够制造各种武器、包括尖端武器装备的实力。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把国防发展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国防工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国家没有自己的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一旦战争爆发,就很容易遭受他国的趁火打劫,甚至是落井下石。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我们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得到苏联不少武器援助,但是毛泽东坚持站在自力更生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国防建设。1951年,在审阅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的报告时,毛泽东指出,“我们国防军的装备必须向着生产自给的方向努力”,“我们没有自己的兵工工业,不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问题,是不行的。要学习苏联,把先进技术拿到手,自力更生,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一是购买武器装备;二是多搞点技术项目,发展自己的兵工生产”。(《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39页。)1958年,他进一步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经济战线上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86页。)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小组长座谈会上,他再次指出:“争取苏联的援助是很需要的,但主要的还是自力更生。”(《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92页。)他在同苏联驻华大使谈到有关核潜艇“合作社”问题时说:“不要混在一起搞,你们搞你们的,我们搞我们的。我们总要有自己的舰队。两把手不好办。”(《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400页。)毛泽东深知,一些高新技术、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只能靠自己去创造,才能不受制于人。即使20世纪50年代在有苏联援助的情况下,他还一再强调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在战略上争得主动、防止被动,做到有备无患。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国防现代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争取外援为辅,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决不是盲目排外、搞自我封闭,而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抓住时机、大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毛泽东认为,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问题我们也应当研究,“他们的技术科学,只要是对于我们有用的,我们也应当学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23页。)。他还指出:“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2页。)他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毛泽东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外援,我们对待外援的原则是争取利用但不能过于依赖,只要有利于加快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我们就要抓住时机。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引进苏联先进技术、设备和人力,对推动我国国防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争取快一点把战略后方建设起来。建设现代化国防工业、保护现代化国防工业和更好地发挥现代化国防工业的作用,都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要内容。针对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所处的严峻国际局势,更好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抓紧时间和机遇,毛泽东提出加强战略大后方建设——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他指出:“抓三线建设,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了,那时打起来就不怕了。”(《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290页。)三线建设,就是扩展国家战略纵深,营造战略大后方,依靠完整的国防工业增强反侵略战争的潜能,有效应对美苏对我国的核威慑。毛泽东指出,后方建设“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273页。)。战略后方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国家战略实施的成效,“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三五年内要把这件事情办好,把大小三线搞起来”。毛泽东还认为:“后方建设起来,敌人如果不来,没有什么浪费。”(《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332页。)经过十多年大规模的后方建设,我国在西北、西南的三线地区不仅建成了一大批机械、能源、原材料等重点企业和基地,也建成了一批重要铁路、公路,还建成了配套比较完整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战略核武器科研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基地等,初步改变了我国国防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
五、以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为先导,引领和带动国防现代化全面建设发展的方向
国防尖端科技是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毛泽东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选择以国防尖端科技为先导,从而进一步带动国防现代化建设。
坚持尖端和常规武器装备“两条腿走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来自美国的战争威胁,毛泽东认识到,我们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具有与之相应的武器装备。如何加快国防实力来维护国家安全?他在全面认识世界军事科技发展趋向、我国周边环境复杂、国内地理条件差别很大等因素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不能因为发展核武器就去否定常规武器,进而为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制定了实现尖端武器与常规武器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受国家经济实力的限制,他提出:我们的军队可以适当减少,以便“腾出钱来,搞一套常规装备”,“另外再拿出一笔钱,搞中程导弹”。(《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76页。)即在抓尖端武器装备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常规武器装备的水平提高和配套生产。
把重点放在发展尖端武器上。毛泽东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谋划,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强调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相结合发展时,他指出,要采取突出重点、打破常规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发展尖端武器上。他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1页。)针对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毛泽东认为,必须敢于跨越他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发展阶段,尽快地在尖端武器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100页。)“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87页。)在毛泽东的关注下,核武器研制被放到国防建设和国家科技发展的首位。在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在科学研究中,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137页。)。
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水平,归根结底反映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程度和实力地位。关于研制激光武器装备,毛泽东提出:“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211页。)1975年底,他在看过叶剑英关于加强电子对抗工作的报告后立即批示:“很好。”(《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400页。)基于对世情国情军情现状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尖端武器的研制上,他提出要借鉴战争年代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经验,通过全国各部门、各地区的大力协同,把国内各路科技大军汇集成合力,重点突破科技难关,使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十年内相继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战略核潜艇下水,等等。这些国防尖端科技成就的取得,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六、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基点,结合基本国情,构筑军民结合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防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人民战争思想和经验,成功用于指导国防现代化建设,确立了国家动员和依靠全体人民办国防、守国防的原则,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军事也要抓两头,民兵、尖端”(《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72页。)的思想。
大力建设人民战争基础上的现代化国防。鉴于新中国的国情和军情,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其反侵略战争在本质上依然是人民战争,因此,毛泽东在筹划国防现代化建设时,提出了现代条件下全民防卫的人民战争思想。毛泽东在强调加强现代化正规军建设的同时,也强调加强民兵建设,对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他说:“我赞成多生产一些轻武器,武装广大民兵。”(《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94页。)“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430页。)他还进一步指出:“民兵师的组织很好,应当推广。”(《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1页。)为了提高民兵队伍建设的质量,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毛泽东强调:“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民兵武器要修理好。天上掉下来的、地下冒出来的,怎样对付,要有些办法。”(《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141页。)“帝国主义如果竟敢发动对我国的侵略战争,那时我们就将实现全民皆兵,民兵就将配合人民解放军,并且随时补充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侵略者。”(《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463页。)他号召:“武装起来,做到人自为战,做到有准备就不怕。”(《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253页。)他认为,民兵是全民防御必须依靠的骨干力量,民兵要具有打现代化战争的意识和一定的能力。这些战略思想,不仅激发了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热情,也创造了更符合当时实际的作战方式,让人民战争真正成为抵御侵略者的重要手段。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建设现代化国防和保卫现代化国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人民战争思想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化国防,要注意将建设和保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筹划。根据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美苏的核威胁而制定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第383页。)的战略构想:以“深挖洞”来形容防御敌人的战略空降和空袭,作为进行现代战争战场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广积粮”来形容备战、备荒和准备扩大再生产,着眼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长远发展。并将当时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与“深挖洞、广积粮”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准备打赢现代反侵略战争,除了军队为作战需要而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外,全国各地城镇也进行了大量的打防结合、平战结合的人防工事建设。在作各项战争准备工作的同时,发挥出人民群众铜墙铁壁的作用,形成全民积极遏制战争的战略格局。
加快建设军民兼顾、平战结合的现代化国防。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体制机制,把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与国家建设、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统筹兼顾、提高效益,是毛泽东国防现代化战略思想的一大特色。1953年毛泽东在谈抗美援朝战争时就指出: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例如改善人民生活),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3页。)。毛泽东多次强调,国防建设要贯彻军民兼顾、平战结合的方针,也就是说,在国防工业生产中,重点生产军民两用的产品,这样战时能够尽快把民用生产转为军用生产。这一方针适应了中国国防建设的需求,因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防的建设进程。
七、坚持党中央统一领导,集中力量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高效发展
基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和国防工业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制定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发展战略时,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统一领导和决策作为一项重大原则坚持下来。1956年3月,毛泽东在听取彭德怀关于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情况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汇报时就指出:“关于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应当报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第548页。)由党中央统一领导,这有利于保证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快速高效发展。
大力协同,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现代化武器装备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综合性强。原子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的设计、生产、试验等,几乎涉及到全国各个省市,各个部委,千百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罗瑞卿在1962年10月30日给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实现原子弹爆炸,是全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水平的集中表现,绝非哪一个部门所能单独办到的”,“建议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毛泽东阅后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167页。)经毛泽东批准,中央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加强对发展原子能工业和国防尖端科技研制的集中统一领导,随时检查督促计划执行情况,并在必需的人力、物力上进行具体调度,及时解决在研究设计和生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利于把各路科技大军汇集起来,形成整体优势,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强调:“我们相信,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266页。)为了研制尖端武器,毛泽东提出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他号召“全党团结起来,全军团结起来,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88页。)。为了迅速组织国防科技队伍,毛泽东和党中央采取了许多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动员、争取在国外留学、工作的专家回国;选派青年知识分子到苏联及其他国家留学深造;从全国各部门、各地方选调科技骨干充实壮大国防科技队伍。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中国科学院等26个冶金、化工、石油、机械和军工部门的科研院所,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投入很大的科研力量,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难题。(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上),第518页。)由于有效汇集了国家各部门、地区力量来保障国防科研、试验、生产和建设急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我国尖端武器的研制得以顺利推进并圆满完成。
在体制上建立有高度权威的领导组织机构。对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与发展,党中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在组织上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并随着工作的推进和情况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1951年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兵工委员会,直接领导兵器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同年4月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中央军委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1959年成立了以贺龙为主任的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1962年成立了中央专门委员会,用来加强对发展原子能工业和尖端国防科技研制的集中统一领导。1965年,由中央专门委员会负责组织,海军恢复全面研制核潜艇工作,工程涉及到27个省市和上千个科研生产单位,为核潜艇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军委于1967年8月28日发出《特别公函》,要求所有参与核潜艇工程的单位和人员群策群力,排除万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自的任务,保证了工程1971年4月开始联合试验。(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上),第542页。)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之所以能在时间短、困难大的条件下取得成功,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决策起到关键作用。
统筹兼顾,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毛泽东、党中央领导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思路,就是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高层科学决策,统筹兼顾,区分轻重缓急,搞好宏观调控,突出重点,稳步有序,扎实有效推进。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时,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央会议审议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初步改变国防工业的落后面貌,还就企业的新建和改造,制式武器的试制和生产,以及飞机、坦克、舰艇的制造和修理等规定了明确目标。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1955年、1956年党中央相继作出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决定,国家开始指导以原子弹和导弹为重点的全面研制工作。根据毛泽东关于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指示,1956年制定的国家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技术、喷气与火箭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国防急需专业技术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目标。中央专门委员会领导原子能工业部门1962年12月制定了两年规划,从而保证了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0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航空、舰艇、电子3个研究院,属国防部建制,归国防科委统一领导。(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上),第512页。)1964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上),第511页。),提出发展现代化常规武器,使得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常规武器装备逐步由仿制到自行研发的转变,加速推进了我军常规武器装备向现代化的发展。
毛泽东关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在其军事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毛泽东在新中国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经济基础落后、遭受西方敌对势力严密封锁的的情况下,以非凡的魄力和胆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解决了新中国在国防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对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作者赵万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北京100091〕
原载:《党的文献》2019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