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黄道在闽赣地区领导游击战争

作者:贾晓明  更新时间:2018-06-23 17:00:54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石头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名一鸣,1900年5月生于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的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秋,他考入铅山鹅湖师范学校,次年改读上饶鹅湖中学。

1919年9月,黄道考入南昌第二中学,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立下改造江西,拯救中国的爱国志向,与袁玉冰等创建江西改造社,出版《新江西》季刊,传播新文化,继而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3年秋,黄道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学习期间,他聆听李大钊的教诲,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积极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社会活动。同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为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和北京学联的负责人之一,积极参加与组织北京学生的罢课斗争和游行请愿。

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1926年5月,黄道回到江西,成立中共横峰县支部,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黄道作为江西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了起义的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工人、学生成立担架队、宣传队,有力地支援了起义。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后,他回到赣东北,任横峰区委书记,秘密发动群众建立武装。

1928年春,黄道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领导了的弋(阳)横(峰)农民武装暴动,当时他任弋阳县委书记兼弋阳暴动总指挥。此后,他为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及红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0年,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形成,并组建了红十军,黄道任赣东北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赣东北特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1931年7月,黄道调任中共闽北分区区委书记后,致力于重建红军,成立了闽北独立团,他兼任闽北军分区政委,领导闽北苏区军民打退了数万国民党正规军的多次“围剿”,扩大了苏区,保卫了人民政权,使闽北苏区进入了鼎盛时期。

1932年11、12月间,中共闽浙赣省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0次常委会决定划中央苏区的建(宁)黎(川)泰(顺)数县和闽浙赣的闽北分区,新开辟的信(江)抚(河)分区组建闽赣省,闽北苏区因此一度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黄道担任中共闽赣省委常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闽北苏区在这个新成立的省份中区域面积最大。1934年1月,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黄道奉命留在闽北,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他适时做出“主动撤离大安(闽北苏区首府),保存有生力量,依靠武夷山区和人民,坚持游击战争”的战略决策,以老区为依托,率领闽北红军独立师分兵游击,挺进敌后,依靠各地群众,历经一年有余的奋斗,开创了闽北、闽中、闽东北、抚东四大游击分区。

1936年4月,黄道与闽东根据地的领导人叶飞举行“洞宫山会议”,正式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黄道任书记,叶飞任军区司令员,会后各自回原地继续担负领导责任。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黄道立即召开闽赣省委会议,做出《关于开展反帝抗日斗争的决议》,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论职业、团体、宗教信仰及政治派别,一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黄道率闽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了纪念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黄道在集中期间给参加了三年游击战争全过程的200位同志每人发了一枚银质的“闽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

此后,黄道历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东南分局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长等要职。

1939年5月,黄道在奉调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途中,于江西铅山县河口镇被国民党顽固派特务谋害,年仅39岁,是新四军抗日将士英名录上记载的第一位烈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