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垦荒岁月二三事

作者:陆军  更新时间:2018-06-23 15:08:01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1.jpg

百里连营

 

  岁月如歌。1952年4月,在即将奔赴朝鲜战场之时,因战局变化,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万余名指战员接到屯垦戍边的命令后来到黄海滩涂建设农场。由于这支部队的前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淮海战役中屡建战功,1953年该农场被命名为“国营淮海农场”。如今,60多个春秋已经过去,目前仍健在的300多名淮海农场老军垦们,回忆起建场初期的那段往事,仍津津乐道。

  改编誓师

  在农建四师陈列馆的展墙上,一幅原农建四师副师长李桂莲接受毛主席命令的大照片格外醒目。

  1952年4月20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全副武装,奉命撤出江海防阵地,上午8点到达江苏省海门县三厂镇广场集结,举行改编誓师大会。主席台横幅上写着“农业建设誓师大会”,左边竖写着标语“生产待命”,右边竖写着标语“建设祖国”。

  副师长李桂莲从原苏北军区副司令员常玉清将军手中接过毛主席签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四师的命令,并代表全体官兵表达了“坚决服从,坚决执行,作好生产准备,向生产战线进军”的决心。李桂莲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南泥湾大生产时期曾带领官兵开荒种地,支援抗日前线,解放后先后任102师、农建四师副师长,后调往北大荒工作。他曾说:“离开淮海后还是搞农垦,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打响了一场又一场特殊的战斗。”

  李桂莲在三厂镇接受屯垦戍边的命令之日起,就带领全师万名指战员移师北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千里行军,来到黄海之滨、苏北灌溉总渠两岸,打响了立足、生根和生产三大战役。

  百里连营

  部队到达江苏省射阳、滨海两县后,经过先期规划,已经确定了农场建设的大体格局和部队分布的主要阵地,师部设在灌溉总渠六垛闸南的五岸、六垛北边,306团和师直部队开赴渠南地带建立分场和配套场、厂等直属单位,304、305团先在渠南集中力量抢建房屋、兴修水利,而后开赴渠北,再建分场。

  至此,南自盐城,北至八滩,在100余公里的战线上,驻扎下农业建设第四师上万名机关干部和部队官兵,他们自己动手,用每人一张半的芦席搭盖简易住所,呈现出当地群众所说的“百里连营”奇观。

  遭遇“假货”

  部队进入芦苇荡后,早上战士们蹲在草滩上的小水沟旁洗脸,漱口水又咸又苦又涩,牙刷上不管挤了多少牙膏,毛巾上不管擦上多少肥皂,总是不起泡沫。有的战士狠狠地把从海门新买来的牙膏、肥皂扔在草地上:“都是些奸商,卖假货坑人!”

  他们哪里知道,这是水太咸的缘故。这里的水有多咸?早晨洗好的衣服晾晒在草地上,到了中午就会泛起一层洁白晶亮的盐霜。当地民谣如此形容:“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饮水咸掉牙,脸上起盐霜。”

  一开始,为了不给当地百姓添麻烦,每个战士一天只有一壶水的定量饮水供应。师部以连、排为单位新挖了一些吃水塘,可渗出来的全是咸水。农业建设虽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有些困难实在不亚于真枪实弹。咸水,就是他们面临的巨大考验。

  诗歌作乐

  这片盐碱滩涂可谓是不毛之地,当地民谣形象再现了这支部队面临的恶劣生存环境:芦苇荡,烂泥塘,行无路,住无房,草当铺,蛇上床。

  然而,艰苦的创业环境没有吓倒来此屯垦戍边的农建四师将士,乐观的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用诗歌写了出来:“没有房住自己盖,没有道路自己开,没有菜吃自己摘,没有淡水开大河,叫你困难都滚开。”

  各部队在自己的布防区域内,按照上级指定的地点,铲除野草,每人一张半芦席,一个班二捆芦柴,扎柴把做梁柱,芦席一圈当住所。战士们很快又编成快板诗唱起来:“一把大锹一杆枪,一张芦席作营房,喝咸水、睡地床,这是我们的新战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