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半月谈》记者近日调研发现,一些多部门交叉施政的领域存在决策“翻烧饼”现象。部门之间“神仙打架”,基层成了“角力场”。某地有一个光伏扶贫项目,农业部门批准建成了,国土部门却以保护基本农田为由责令拆除,让基层干部左右为难,群众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讲过一则寓言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把一辆车往不同的方向拉,拼命地拉呀拉。车子虽说不算重,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儿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作家感慨道:“究竟谁是谁非,我们管不着,只知道,大车至今仍在原处。”
社会治理也是如此。政出多门、施政相互矛盾,不能说政府部门不作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批准项目是一种作为,叫停项目也是一种作为。但是,作为与作为之间相互否定甚至“翻烧饼”,就会让具体干事的人无所适从。从企业和群众的角度看,这种“理直气壮”的作为甚至比不作为还坏。
社会治理也像一辆满载期许的大车,需要各方同向发力,不能互相掣肘。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往往是条块化的,但决不能过分强调条块化,而割裂了政策的统一性、连贯性。各部门在施政过程中务必从大局着眼,相互配合、聚集合力,确保政策的顺畅统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治国理政的系统思维。
以系统思维聚集合力,还需要有人牵头协调。过去,不少领域存在九龙治水的情况,要么“谁都可以管、但谁都不管”,要么部门之间“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无人协调。究其原因,都是责任不明确所致。除了一些地方推行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外,不妨借鉴重大突发事故处置的“第一指挥权”机制——某一事项,哪个部门最先受理,哪个部门就是第一责任方,负责对接协调其他相关部门,论证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确保政策的统一。
“神仙打架”的根本原因还是为民意识的淡薄。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根本目的都是造福群众。不论部门分工有何不同,出发点、着力点都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算计部门利益。为了自己管理方便或免于担责,置百姓利益于不顾,对并非绝对不可为的事项一刀切地禁止或放任不管,本质上都是一种“蛮作为”。它不是真的要作为,而是推卸责任,以此掩盖自身的不作为。
以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共同出发点,各方面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确保真作为有真效果、老百姓有获得感。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