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教育部日前表示,将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换言之,就是要让校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校外教育又被称为“影子教育”,是为民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校外培训市场火爆,中国教育学会的一项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全国中小学生学科校外教育参与率为37.8%。而在家长群体中上演的各类关于教育焦虑的故事,也生动地反映了校外教育的发展态势。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校外培训市场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加剧应试教育倾向、扰乱教育生态、制造教育不公等。尤其是一些培训机构大搞“超前教育”,形成了对家长、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绑架”,严重干扰了教育秩序。
不久前,上海出台了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一标准两办法”,通过设置准入门槛、分类管理、制定系列禁止性规定等方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比如,严禁拔高教学要求,严禁加快教学进度,严禁增加教学难度;相关培训不得妨碍未成年人正常休息,授课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时30分;严格规范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这类规定,就是一张“负面清单”。
校外教育既然是“影子教育”,就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成为教育秩序的干扰者。这一定位其实再明确不过。面对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乱象,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出台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意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正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经验来看,禁止或者严格限制校外教育的发展,并不能真正为校外教育降温,反而可能导致民众通过地下市场来满足需求,从而增加获取校外教育资源的成本和风险。所以,通过供给侧改革规范校外教育发展的同时,需求侧的改革也必须跟上。
从需求侧来讲,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消费水平水涨船高。民众对校外教育有着强劲的需求,不仅对学科培训需求强烈,而且对兴趣类培训、体育类培训等也有着很大需求。这是校外培训市场蓬勃发展的土壤所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校外教育市场的发展中,存在很大比例的虚假教育需求。很多教育需求是被人为刺激出来的,包括部分学校不合理的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非理性意识、虚假宣传和营销等。
因而,需求侧的改革就要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化解,对校外教育中的虚假需求进行引导和疏解,包括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改革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等。
(作者:杨三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