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农村大学生拖垮家庭?

作者:蒋高明  更新时间:2016-01-21 21:44:26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本文于2008年4月11日发表在《科学时报》,发表时有删节

 

  春节期间,大学生们纷纷回家过年。然而在农村,大学生与家人团聚后,开学便成了头疼大事,常常是载着欢笑回家,含着眼泪返校。学费、书费、食宿费、零花钱每年约需1万多元,这对于一个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重大负担。前不久,笔者领导一个中德联合小组在沂蒙山区4个典型村落开展了系统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一个4口农家收入平均为7000元左右;那些出现严重贫困的家庭多为家有大学生或高中生的。

 

  笔者某初中同学的一双儿女很争气:儿子在上海念大学,女儿在县城读高中,两个学生每年最低花费需1.5万元。两口子精心伺候着4亩地,试图挣足学费,但是,仅靠种地供应学生上学比登天还难。没有办法同学夫妇只好进城打工,再加上东拼西凑,勉强维持两个孩子的学费。等他们毕业了,家庭为此要欠下几万元的债务。

 

  27年前,笔者有幸考上了山东大学生物系,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天我还在干农活,班主任骑自行车跑了50公里将通知书送到家里。可能是当时考上重点大学的太稀少了,老师担心邮局寄通知书出差错,就亲自骑车送来。那时家里分文不名,父亲向邻居借了1元多钱买猪肉,炒了两个菜招待我可敬的班主任“报子”。

 

  那个年代的大学是不收费的,来自农村以及月收入不足50元的城市家庭学生,可以享受国家发的困难补助。笔者上大学的补助费每月21.5元,住宿全部免费,根本没有什么学费要交。这21.5元俭省着花,足够用的,因为物价非常稳定。以伙食费为例,一份排骨2.5角一份;金银(鸡蛋)豆腐1.5角一份;1分钱的咸菜可够两个早餐。

 

  毕业生也不愁分配,完全由国家包管,再加上考研的,100%就业。即使笔者17年前赴英国进修,国内大学尚无就业率一说。在利物浦大学时,看到人家对大学就业率排名我还感到很陌生,以为那只是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农村家庭考上一个大学生或者中专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逐步或者彻底摆脱了贫困。现在情况不同了,毕业生就业难,农村学生上一些不太知名的大学,毕业即失业,只好将希望寄托在考研上,将就业希望寄托在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农家子弟接受高端教育的风险越来越大了。

 

  农家大学生心理压力也很大。一方面来自家庭,父母为使他们接受教育付出艰辛劳动,大学生们心里非常清楚,他们有回报家庭的强烈愿望,但是严酷的现实往往令他们很失望;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在农村考上大学的远近闻名,如果大学毕业了,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再回到村里,他们感觉抬不起头来。笔者同学的孩子在某农学院毕业,因为没有工作,无颜回家,在城市打工漂泊几年了,连年都不好意思回家过。

 

  在农村,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一个高中生拖累一个家庭,一个大学生拖垮一个家庭”,概因为农家子弟上大学投资大,回报小,几年下来负债经营,农家会陷入贫困。农村大学生本身也有问题,他们没有正确认清现实,没有放下架子拓宽就业机会。过去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考上大学的比例不足10%;可现在的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即培养合格的公民,高中毕业生中能够考上各类大学占80%以上。但是,理想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每年我国光大学毕业生就有495万人,相当于67%的瑞士人口,再加上硕士、博士文凭拥有者、博士后人员,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肯定是很大的,都进入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肯定是不现实的。

 

  因此,大学生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你可能就是一个素质较高的工人、农民、出租司机、个体经营者。几年前在美国,笔者与出租司机聊天,他竟然是双硕士拥有者,根本看不出他对服务工作有任何自卑感。在北京的出租车上,我还没有遇见有硕士学位的出租司机,甚至大学毕业生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很少。农民大学生出力气不如农民工,知识功底又远不如老大学生,工作自然不好找。农民工的月收入尚可以达到两三千元,而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还不足万元有的是。因此,放下架子,量力而行,自食其力,养家糊口,是今后我国大学生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大学需要根据国家需求认真办学,而不能完全迎合市场需要。公立大学一些基础设施甚至教师工资是国家出的,大学就应当履行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义务,而不是将所有的费用都摊派到学生头上,更不能变相从学生身上赚钱。大学子弟承包学校公共设施赚钱的现象在高校应尽早禁止。国家急需的基础高校如师范和农业类院校,应尽量免收学费,并对农家子弟实行人文和经济关怀。中国现代化离不开高级人才的参与,如农家子弟因上不起学纷纷离开高校校门,将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灾难。

  作者:蒋高明,山东平邑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联合国大学咨询专家。曾任UNESCO-MAB-China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等。最早提出自然恢复理论以及“畜南下、禽北上”战略构想;针对风沙源治理、食品安全、生物入侵、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等建议,多次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研究成果曾两度进入西方大学教科书,并被美国《科学》杂志长篇报道。2006年创建弘毅生态农场,坚持“六不用”经营农业,即不用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种子,并身体力行地在全国推广弘毅农业模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