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阳:复旦抄袭门催逼大学“商鞅变法”

作者:赵丹阳  更新时间:2015-06-02 13:43:46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1.jpg

  迎来110周年校庆的复旦大学,陷入了形象片“抄袭门”。随即,网上恶评如潮,意见纷沓。其中不乏毫无意义的戏谑谩骂,也确有针砭时弊的药石之言。鉴于内容庞杂,良莠混同,笔者仅择其精华,归纳三点:其一,主流大学长期以来懒于创新,思想荒芜,是“抄袭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其二,复旦内部庸人把持大权,排斥有识之士,导致校庆大片之制作所任非人,是“抄袭门”事件爆发的直接契机;其三,校方领导一再摆出官家姿态,蛮横霸道,自以为是,强行狡辩,为“抄袭门”事件不断升级注入火药。

  笔者愚笨的认为,想要解决以上问题,第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鼓励大学内的有生力量勇于创新;第二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并出台政策,以法量功。以便对校园内的师资队伍、管理人员去芜存菁(去庸留贤);第三是要强化高校联盟,促进学生自治,以期抵制校方领导在教育教学中行政化、功利化、官僚化的倾向。具体方案如下: 

  一、奖九才以聚俊杰 

  究竟何为人才,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乔艾琳•狄米曲斯博士在《Reading People》一书中阐释的极为详尽,可说与刘邵先生的《人物志》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他们看来,国家机器能否顺畅运行,取决于一批能力卓异者的去留存废。按照“吉格勒定理”和中国传统政治学的观点,这批能力卓异者又被详细的划分为十二类:

  行为物范的清节家、立宪垂制的法学家、智虑无方的谋略家、忠公体国的国体家、专能成器的器能家、分别是非的臧否家、错意工巧的伎俩家、能解众疑的智意家、善于著述的文章家、道艺深明的理学家、应对捷疾的口辩家、胆略过人的雄杰家。

  王安石曾在《兴贤》一篇中讲道:“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意思是人才的胚芽在何时何地都并不缺少,少的只是愿意对他们浇灌和施肥的伯乐而已。

  现今也是一样,谁能说我们的高校内没有“赞国经纶”的大材?!只是“一心戴着官帽做伪学”的校领导们懒于扶持而已。相比之下,这些领导们更乐于嘉惠那些略通皮毛小道的人物!你要是会唱歌、会跳舞、会下棋、会拳击、会应付考试,很容易会被认为是“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榜样,然后再稍用一些“谋身固宠”之术,便能拿下“优秀学生奖学金”!

  可如果你竟是刘邵先生所言的十二类“大材”,又不懂得官场套路,那么即便你再是“博研道艺,性情宽雅”也没用了,注定只能孤力奋斗,茫然无助。校领导们自然也不屑拿什么奖励给你,理由是你没有证书,不好衡量!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恰是此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对于以上诸贤,难道非要等到他们拿了证书,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之后,才能定为人才,予以奖励吗?! 

  其实,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事功学也好,还是西方的绩效管理体系也罢,都不是看一个人拥有多少张证书,或者是具备多少艺术特长,而是看他是否能做出成绩。这个道理几乎是现今社会上普遍公认、不容置喙的了!这套“控名责实,以法量功”的标准,在我们的大学也可以同样推行!

  当下的高校虽然院系林立、科目繁多,什么会计系、工商管理学系、汉语言文学系、金融系等等,如同茧丝牛毛,但是归纳起来,就不难发现,他们想要栽种和培育的树苗大概有九种:

  一曰帅才,以领万众;二日理才,以研事机;三日政才,以经制体;四曰学才,以综典文;五曰武才,以御军旅;六曰农才,以教耕稼;七曰工才,以作器用;八曰商才,以兴国利;九曰辩才,以长讽议。

  懂得了这些,再依据“明法正义”的原则,对全校同仁(上至院系领导,下至环卫工人),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职”,又何必害怕真正有才能的人会裹足不前呢?!

  如果教育界的官老爷们自身缺乏识人艺术,又不舍得对这些人才加大投入,那就别提什么“通才教育,按类教学”,别再吹什么“刻苦、严谨、求实、创新”了!因为在一个“有功不赏,无罪则罚”的环境中,只能培养出尸居余气的废物! 

  二、建学盟以防专制 

  《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近些年来,复旦大学在半殖半封教育模式的引导下,虽然日渐式微,但是想要找出一个能够独立制作影音视频的人,应该说不会太难!据知情同学告知,早在110周年校庆的前一个月,就有不少生员自制的校庆大片流传于内。其中不乏探穷义理、古风古韵的,也有活泼灵动、天质自然的,更有中西结合、丰神盖代的!

  然而某位官高爵显的校内领导,为了大张一己之名,居然对其他莘莘学子的呕心沥血之作视若罔闻,单求炫耀自我!可怜可叹,这位“二皮脸”领导所推出的校庆大片,竟如此东施效颦、令人作呕!

  不惟如此,在遭遇抄袭质疑时,校方的回应更是充满了无知与蛮横。任何大学,都不可避免遭遇丑闻、舆论危机,有丑闻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丑闻,制造新的丑闻。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面对舆论危机,先是张狂无忌,而后找人洗地,其官僚化、行政化倾向之重,值得反思!

  按说一所现代大学,是应该有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的。学校对于指责的正确回应,应当是对外宣布对此启动调查,并承诺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而不是尚未调查,就满口官话、套话、满话。学校一边说宣传片是独立创意,一边又将其下线,且不对外说明原因,这是极不睿智且缺乏涵养的。

  这足以说明,在“强忍寡义,云蒸昏昧”的复旦里,已经形成了“庸人霸控大权,排斥优秀人才”的怪圈。 

  如何防止专制的土壤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大学校园内滋生蔓延?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学盟,以图分庭抗礼,弱其霸势!

  各系公议,视学校之大小,生员之多寡,选出刚正不阿、引义慷慨之学子100-500,成立“学盟”。弹劾、选拔、任免之大权皆出于此,政有过失,可直言无隐!故每朔日,当地学政(谓教育局长、县长、市长等行政官员)必临大学,与学盟之人面议,晤谈之时,校长及其他行政干部毋须离场,以免学子忧惧之心。

  (理论根源——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 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此议重在真正打开学生与政要的对话渠道,以期求同存异。要知道,中国的大学从来不缺“人模狗样”的领导干部莅临视察,缺的是官民互动、有效沟通!如果连此点都不想或者不敢做到,就别再提什么大学精神! 

  三、立督学以服豪雄 

  经过以上两议,广大学生与校内领导已成两强之势。但由于中国现阶段的大多数学生尚未得到“普力夺社会”的洗礼,怀有盲目激进、政治短视等等缺点,势必需要知名学者允执其中,大力斡旋,以求鼎足而三!

  所以督学的设立,并非无谓之举。

  笔者认为,督学之所出有三,一正两副,正者可为齿德俱尊的学界宿耋,由团学派免。两副皆由各系学生在当地普选,两月一换,校长及教育界之官员不得参议其中,多加意见。为人师而不能秉持“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之理念者,以自身之力积极推进“教育功利化”者、不堪“传道、授业、解惑”者,由督学革除。督学议而不决,可由其所教生员共议。罪其过半者则革之!除必修之科目外,选修科目可凭学生自择,门下懋者升,次者留任,再次者除之,以净化师资队伍。(理论根源——“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任未任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其下有《五经》师,兵法、历算、医、射各有师,皆听学官自择。”)

  诚然,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中国,帕累托似的改进已然不复存在,任何一种改革都必然是双刃剑。推动实现校园内的平等共治,也许会给暮气沉沉的学府带来些许动荡,但是,给予学生充分自我管理的权利,再加上开明智士的纠偏,难道不比某些领导精心炮制的“一言堂”要好得多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