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兵:2023年的第一颗雷,城投债是“谁的孩子,谁抱走”?

作者:金仲兵  更新时间:2023-01-12 08:45:55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城投债的话题又热了。

  2023年1月9 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还称: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

  粗看,什么打破、推进、市场化转型、政企界限清晰,这些在多年前就很好看的关键词无不让人以为是新一轮改革春风吹来,天大的利好一大堆正密集出炉,而事实上,稍有关注我国面临的三重债务风险者,都知道这是以城投债为标志的地方政府债出现了爆雷。身为上级部门的财政部长官,不得不出面表达的一个态度。

  地方债爆雷,2023年第一响,这分明是天大的利空呀。

  城投债和城投公司,是个什么玩艺儿?

  一、城投公司是地方的白手套

  1、表内表外两种负债

  财政部数据,2021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为53万亿,占GDP的比重为47%。公开数据是,中央和地方表内债务总和是59万亿。二者相差不多。

  相较2021年114万亿的GDP,负债率约50%,低于国际共认的60%警戒线。

  2021年各地城投公司有息债务56万亿,如果二者相加,央地总负债约110万亿左右,负债率100%,等于一年GDP总和。

  必须承认,统计局的装修工作仍然很到位,给人以安全感。不过,这是由于统计口径即标准不同,就如同新冠死亡病例不将关联并发症死亡统计在内、失业率不将无登计者统计在内同理。

  考虑到2022年因为高强度疫情防控对经济活动的致命冲击,如上海这个经济龙头持续两个月的静态封控、各地先后步其后尘,以及12月突然放开的混乱无序等,经济不严重衰退就谢天谢地了,很难相信会有正增长。加之财政支出扩大(有称三年防疫共支出14万亿),22年城投债只多不少!若此,则央地负债率相加只会更高。

  14亿人口,按60万亿,人均5万,按120万亿,人均10万!这是个人为政府负债,不算企业债和家庭债(个人债)。

  听传闻,有称总负债更高者。待核。

  无论如何,以房、车为主构成的家庭债、以恒大为代表因急速扩张导致的企业债和本文关注的政府债,这三大债务风险正齐头并进,爆雷压顶时刻不远了。

  2、城投债多是地方基建欠款

  2022年末,遵义市城投公司“遵义道桥”公告称,其155亿银行贷款重组方案出炉,展期20年,前10年不付利息,后10年分期还本。

  通俗讲,展期就是延期,就是凭自己是政府的亲儿子,强迫银行往后“挪窝”,并且前10年连银行利息也坑了。照此下去,后10年还本也是画大饼。

  此类债务,就是自09年以来形成的基建欠款,在全国为数极多,已经雷声滚滚。

  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央府一改此前多年“抑制通胀”,转而步它人后尘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原先的半市场经济借势转向政府主导的强计划经济时代。

  政府不是经济主体,于是成立城投公司,以政府信用背书担保,代理政府进行融资、投资、借贷等金融业务,从事铁公基类的政府大项目建设、转包等经营业务。政企一体,有利则合。反之,如果像现在这样情况不妙,政府就借口企业的法人身份进行风险切割,回避自身连带责任。财政部刘部长现在的表态,就是这个套路,但将导致未来的央地矛盾扩大。

  一个本不太良性的市场,忽然闯入这样一位戴着正牌红帽子且不按市场规则出牌的大爷,别人还怎么玩?

  资源高度集中的官办企业,当然要按政府思维办事,当然有各类肉眼可见的巨量工程在国内外相继问世,但这背后的经济成本和财务收益等问题,却几乎上不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高度。十多年一路狂奔,最终伤害的不仅是市场公平,也像有钱人吸食兴奋剂一样,会伤及自身——举债败家。

  在土地财政的黄金时期,城投公司利用土地向银行抵压拿出天量贷款,把民众存款拿去开展土地买卖生意,风风火火业务无限扩张,为地方吸纳了天量的财富,同时也透支了未来。或许,这正是坚持土地公有制的主要原因——经济和财政主导权。

  随着经济衰退,行业溃盘,好日子终结之后,城投这类公子哥们却从来没有学会过苦日子。长期积累的天量债务,使各地财政吃紧,到期债券无法兑付而大量违约,这批纨绔子弟终于要被压跨了。

  二、城投债这颗雷,会滚到谁的手里爆炸?

  1、中央让生的孩子,凭什么让地方抱走?

  既是市场法人主体,也难脱行政权力色彩,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一言敝之,城投公司虽然代表地方发债,但都是执行央府的命令,就是政府从事经济和经营活动的代理人和白手套。用80年代的话说,就是典型的官倒。

  一对男女在一起,女方按男方意愿生了孩子,后来分家,孩子尚小,是否应该商量着应该归谁,而不是男方凭借强势,让对方抱走了事?

  为此,我对刘部长这股子硬气有些不理解,也难以接受——城投债就是你们让地方下的崽儿,现在不能提起裤子走人,不认账呀......

  当然了,部长还可以说,这是前任的事儿,我是新官,不理旧事儿。也罢,都玩这一套江湖学说了,讲理者必自毙。现在似乎很流行这个画风,叫风险切割,但本质是躺平主义。

  2、城投债的风险消化与转嫁

  经济三驾马车里的“投资拉动”,多年来一直饱受批评,但从上到下一直我行我素,盖因彼时底气十足。包括各类学者也不断理论论证,害人害己。时至今日,这盘大棋玩不下去了,就得想法消化、淡化风险——中国的三大债务是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想要用不认账这个“一招鲜”化解,谈何容易?

  从休克式疗法的角度看,家庭债和城投债之外那些真正的企业债,基本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消化,该破产的破产,该清算的清算,甚至到个人,说句难听的话,像皮带哥和无数中产家庭那般,该跳楼的跳楼,总会有个说法和了结。这叫权责自负,属于市场逻辑。

  但是,城投债这个名义公有却人人没有的大雷,从市场逻辑看,是没有人来承担对等风险的。

  再但是,不要忘了城投债就是政府债,就像上面的遵义城投债那样,是可以利用政府影响力,让银行接盘的。银行也是政府的亲儿子,理当分担兄弟责任。

  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出面强制其它体制内的地方、企业来接盘。

  另外,近期关于房地产税(中产税)的新闻,说明加税也是转嫁、消解政府债务和社会成本的有力工具。农业亏了副业补,政府的方法最多,最隐蔽。

  但但但是,银行是企业,也要逐利,所以它不想接政府这个债务盘,总要想法将之转嫁出去。

  银行的手段也有很多,可以和政府商量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推出各种理财产品,用市场手段在国内外来消化。这种“和平”方式在繁荣周期属于闪转腾挪的金融良策,但处于经济衰退周期,政府信用降级之际,就属于垃圾产品,靠政府背书也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从经济角度看,金融和财务具有物理学的能量守恒特性,收支账款、债权债务在财务记账上总是有迹可循。虽然通过一番操作,各体制内企业的表内数据可能会重新华丽起来,但是,背负的隐形债务并未消失。比如城投债这颗大雷,不在张三家,必在李四三家,只有表现形式不同,不可能凭空消失。所以,债务爆雷只有迟早,不存在爆或不爆。

  如果一番操作效果阙如,就会形成部分银行呆账,沉淀于财务表内,对应的可支配资金和现金流相应减少,与储户就会形成供需矛盾。如果有储户想要用钱,就会出现无钱可取的情况。

  银行当然会找各种借口,比如笔者本人就经历了某省银行声称的“天起大雾,运钞车不能按时到位,所以没钱”的说法。当然还有影响更大的,如河南村镇银行事件。

  总之,一旦银行被以城投债为代表的地方债拖累,最终必然会波及到储户,大概率的接盘侠,是债务转嫁后的普通民众。

  特殊时期,有钱早取,现金为王。

  二〇二三年一月十日星期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