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八旬老人仔细地听完讲解,拉着我的手不愿意松开。她说,小姑娘你做的这件事情很有意义,我的很多战友没机会到这座纪念馆参观了,但他们的心愿实现了,有你们还在一直讲着他们的故事。”香山革命纪念馆今日开馆满月,23岁的讲解员杨佳萍说,“这里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践行初心的地方,更是我们年轻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类似令纪念馆工作人员动情的事儿,最近1个月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累计超过10万名观众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很多人自愿捐出自家珍藏。一张老照片、一枚纪念章,背后凝结着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该馆常务副馆长唐开文介绍,最近将开通网上和微信预约平台,同时保留电话预约方式,为更多观众提供便利服务。
1200余件展品“打造”初心课堂
进入《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展厅,经常听到观众自发的鼓掌声。《西苑阅兵》油画前,观众梁先生驻足良久。“国庆70周年阅兵,由全军荣誉功勋部队代表组成的战旗方队令我印象深刻。讲解员提示我们,其中一些战旗就出现在这幅油画里。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令我感动,情不自禁地跟着大家一起鼓掌。”他说。参观纪念馆,更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到底的精神,把爱党爱国之情转化为推动祖国建设发展的动力。
领导人进京“赶考”乘坐的同款吉普车、渡江战役中解放军使用的木船、开国大典时悬挂的大红灯笼……1200余件文物无言,背后红色往事令人动情。14岁的观众誓盈盈参观完展览,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自己的承诺,“今后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不畏风雨。”门头沟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陈江锋由衷地说,纪念馆就是初心教育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把初心使命变成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努力打造教育精品区。
新的历史不断被创造,这便是对过往最好的纪念。一页页留言簿上,满是观众对祖国的深情,对未来的憧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赶考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成为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句。
爱党爱国情展厅交融共鸣
纪念馆讲解是谢尹楠的第一份工作。“每次讲解,我既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听讲人。”她说,好几次讲到“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时,全场起立鼓掌”时,很多老年观众就会自发的鼓掌。“这种氛围影响下,我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
900米的展线上,爱国心被激发,爱国情自然而然地流露。杨佳萍说,观众中有很多年轻观众看展非常细致,经常提一些讲解词外的问题。“展线上有一张周恩来总理很精神的照片。观众好奇当时他多大?我赶紧回去查资料,和同事探讨,请教专家。这是年轻人感兴趣的点,我回答出来了,就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愿意更多了解那段历史。”
“邓小平和大学生在哪儿拍摄的这张照片”“‘劳动大学’的说法沿用了多久”,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成为讲解员们的研究课题。谢尹楠说,说话必须严谨,不能是小道消息。这是对历史应有的尊重。“我们的态度会感染大家,观众的热情也打动着我们。每天我都感觉到了实打实的获得感。”
纪念馆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在用奉献践行初心。增加残疾人快速通道、设立党员先锋岗、结合初心教育升级讲解词……纪念馆办公室负责人郭丽说:“纪念馆刚开放,观众参观热情高,人员等各方面比较紧张,加班加点是难免的。但是没人抱怨,大家都主动承担。”
十余件红色文物新入藏
鲜活的展览,依靠的是珍贵的藏品。唐开文说,相当一部分是依靠社会力量——老战士、将领后代、老战士后代、普通民众及红色收藏家等诸多民众和机构的无私捐赠。
一人一物,一段段记忆有了温度。
展厅里,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编印《国旗图案参考资料》等反映拟定国旗、国徽、国歌的系列珍贵档案;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程序等反映开国大典的系列珍贵档案尤其引人关注。这些是爱国名将、民主人士陈铭枢女儿陈佛新捐赠的。它们不仅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见证,更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这些文物的入藏,不仅丰富了纪念馆馆藏,而且能使观众通过文物近距离走近筹建新中国的重要历史。”纪念馆文物征集研究部工作人员桂星星介绍,开馆满月,已经接收了十余件文物捐赠。“一张老照片、一副手套,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里面是几辈人的记忆,弥足珍贵。”
除了文物征集,纪念馆计划开展口述史整理。“开国将领后人、亲属,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亲历者纷纷来馆参观,我们要抓住机遇,将珍贵的回忆记录好,留存下来。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更鲜活、真实的历史。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