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解辛平  更新时间:2019-07-31 21:05:21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之际

  时间的刻刀,在历史之壁雕凿。

  八一,轻轻三划,石破天惊,火花飞溅。

  岁岁八一,今又八一。当人民军队迎来92岁生日,一部以“八一”为开篇的厚重史书翻开新的一页。

  这一天,距离中国共产党98岁的生日刚刚过去一个月。

  这一天,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仅有两个月。

  凝视时间的坐标,“七一”到“八一”有多远?不仅仅是一个月——从建党到建军,我们经历了6年的腥风血雨。

  回首历史的波澜,“八一”到“十一”有多远?不仅仅是两个月——从建军到新中国成立,我们经历了22年的浴血奋战。

  6年,22年,70年。这个党、这支军队、这个国家,每一段征程,都不仅仅是年轮叠加之旅,更是初心守望之旅、使命延伸之旅。

  初心如炬,使命如山。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放眼世界,从没有一支军队的命运与一个政党的兴旺、一个国家的昌盛、一个民族的复兴,如此紧密相连。

  (一)

  回望昨日中国,审视今日中国,眺望未来中国,有两个永不磨灭的时间里程碑。

  ——以1921年和1949年为界,“时间的中段”是遵义会议召开的1935年。那一年,红军跋涉在长征路上,古老的国度红色狂飙乍起,扭转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以1978年和2049年为界,“时间的中段”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2013年。这一年,党领航中国和人民军队迈进了新时代,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

  新长征的征途上,习主席向全党全军发出号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这是回望历史的深刻总结,这是面向未来的郑重宣示,这是新时代全党全军思想再洗礼、初心再回归、党性再淬炼、使命再出发的重要一课。

  这堂主题教育课,习主席率先垂范,担当“第一主讲人”——

  一大会址,南湖红船,中国革命原点。习主席殷殷嘱托:“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江西赣南,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习主席道出心声:“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

  在井冈山的八角楼上,在延安的窑洞前,在西柏坡的小院里……一次次重回中国革命的原点、摇篮、圣地,习主席一次次带领全党全军重温初心。

  在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在人民军队诞生的地方、在共和国走来的地方,一次次“初心之旅”,回应着领袖的“初心之念”——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今天,中国巨轮正航行在前所未有的“开阔水域”。无论是领航中国的共产党,还是护航中国的人民军队,都需要在初心中汲取前进力量。

  环顾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审视国内,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需要从初心中坚定道路自信。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最好时间节点。”站在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眺望明天,习主席高瞻远瞩:“未来70年,关键是未来30年。这正好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围追堵截啊,什么封锁线啊,把它们通通抛在身后!”

  (二)

  我们从哪里走来?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在两幅图片前,习主席久久凝视——一幅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列强瓜分,鹰犬环伺;一幅是清末给列强的赔款,惊人数字,触目惊心……

  中国,沉沦在上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城头变幻大王旗,各种军事力量来来往往,粉墨登场。然而,有谁能够救中国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回望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最为寻常而又朴素的3个问号,连着人民军队从哪里来的“基因原点”和“价值原点”。

  我是谁?这是永远不变的红色基因——

  三湾改编、赣南三整,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新型人民军队由此定型……从此,“党便由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一个每日都在的实体,党便来到了夜晚营地的篝火边,来到了每个战士的身旁。”哈佛大学研究员罗斯·特里尔如此评价这段历史。

  为了谁?这是永远不变的宗旨本色——

  犹记得,南昌城楼上震撼神州的《八一起义宣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犹记得,黄河岸边慷慨激昂的《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依靠谁?这是永远不变的胜利之本——

  有这样一张抗战时期的老照片:一位老大爷,用黝黑、粗糙的手,搭在八路军战士的肩头,希望他多杀日寇为老百姓报仇。这历史一瞬形象地阐释着:人民子弟兵的肩上扛着人民的重托,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人民。

  民心,是永远的根据地。1939年英文版《西行漫记》收录的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12岁小红军王东平的灿烂笑脸。斯诺问他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说:“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

  “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近距离观察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写下这样的感叹:他们“用他们的意志,用他们的口号从那里唤起了国民党以及日本人所不能想象得到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人民”。

  这,便是我们出发的原点、前行的路标。

  (三)

  我们向哪里走去?

  2019年初,亿万人的目光注视着科幻大片里中国军人参与的一次远征——《流浪地球》中,中国军人挺身而出,最终拯救了地球。

  近些年,亿万人的目光同样注视着当代中国军人的一次次远征——从航天员杨利伟开启的中国首次飞天之旅开始,迄今共有11名航天员出征太空……

  这是一个越来越多的“科幻”走进现实的年代,人类正快步进入“未知之地”。

  这也是一个越来越多的军事力量“仰望星空”的年代。据报道,美国2018版《国家军事战略》规划联合部队的部署、发展和设计,谋求保持现在与未来的军事优势。俄罗斯则提出,必须成为建设新一代新技术结构军队的绝对领导者……

  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眺望星辰大海,思考未来远景,几乎所有世界军事强国都在琢磨一个“再出发”的命题。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眺望,中国梦、强军梦的路标早已竖起——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军队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梦想,是“一幅需要付出很高代价的作品”。走过千山万水,继续跋山涉水,人民军队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就是要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候宣示下一个70年,重整行装再出发”。习主席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告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铭记不变的性质和宗旨,铭记永远的初心和使命。

  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决定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格局的,从来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初心和使命的力量。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今天,我们的新长征已经启程,新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未来的“高潮”部分正等待着我们去奋进、去创造。

  然而,越是当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望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我们越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越是眺望未来“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一轮朝日”,我们越是要回望“走过的过去”。

  (四)

  流动的时间,凝固成历史。

  92年,人民军队走出了一条苦难辉煌之路。无论是从时间维度审视,还是从空间维度审视,这条路都见证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传奇。

  这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远征——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转战地域超过半个中国;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几乎和法国的面积相等。

  这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抗争——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这些以地标命名的英雄背后,是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是“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进军——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军征战大江南北,气吞万里如虎,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这是“独有英雄驱虎豹”的血战——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拼杀,打赢了这场“开国之战”。

  这是“国威军威看长城”的坚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人民军队凯歌高奏,捍卫了祖国的万里边关和辽阔海空……

  如果把人民军队92年的征战史比喻成地质纪年,在这段历史的纵切面随便截取一个“断层”,你会发现这支军队一往无前冲锋的证据,在战争年代无处不在,在和平年代熠熠生辉。

  当灾难突发的时候,冲进废墟、冲进洪水、冲进冰雪、冲进火海、冲向病魔,人民军队的勇士在唐山、在汶川、在小汤山、在玉树、在舟曲……留下一个个“最美逆行”“最美背影”“最美睡姿”。

  当祖国呼唤的时候,从朝鲜战场凯旋的一支志愿军部队,征尘未洗挺进大漠戈壁,建设共和国尖端武器试验基地;建深圳特区,2万余名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成为特区拓荒牛;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万余名官兵脱下军装、屯垦戍边。

  当人民期盼的时候,“希望将军”赵渭忠、“扶贫政委”赵克信、“大漠水神”李国安……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一个个绿色的身影默默奉献;八一学校、八一康复中心、八一路……神州大地上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标,诉说着爱民情怀。

  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临沂舰女兵郭燕牵着小女孩准备登舰的照片,让国人自豪:“祖国实力的强大不在于让中国公民免签多少国家,而在于危险的时候能把你带回家。”

  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贞。为了初心,前仆后继;为了使命,勇往直前。

  一个家庭的欣慰,是有一名堪称栋梁的孩子;一个国家的幸事,是有一群砥柱中流的赤子。

  (五)

  这是英雄连队向英雄的致敬,这是英雄传人向英雄的宣誓。

  2018年9月,豫中大地,草木葳蕤。“杨根思连”官兵列队迎接林俊德、张超两位英模的挂像。

  荣誉室内,和他们并列在一起的还有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8位英模。

  荣誉室外,杨根思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雕像的底座上,铭刻着杨根思的誓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让我们跟随“杨根思连”年轻官兵的目光,凝望那热血铸就的历史坐标——

  小高岭上,志愿军第20军172团连长杨根思带领一个排,阻击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战至最后一人,负伤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纵身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死鹰岭高地,同样是志愿军第20军,177团6连在漫天风雪中阻击敌军,125名官兵冻死后仍持枪俯卧战壕,凝固成随时准备跃起的冰雕……

  为了初心,需要视死如归的牺牲;为了使命,需要向死而生的气概。

  这是红25军长征时对战友的承诺:“我们这三千多人就是全牺牲了,也要牵制住敌人,让红一、红四方面军顺利北进!”

  这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前给叔父写的一封信:“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

  这是第三野战军解放大上海时的誓言:“为了人民,愿作胜利前的最后一批牺牲者!”

  “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当一名军人把个体的命运与一支军队的初心和使命联系起来时,天地为之广阔,生命充盈荣光。

  “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那些很远很远的牺牲,仿佛就在昨天——

  卢德铭,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总指挥,牺牲时22岁;张子清,红四军第11师师长,牺牲时28岁;王尔琢,红四军参谋长,牺牲时25岁……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镌刻着一排排烈士的姓名。星火燎原的年代,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来燃烧。

  回望92年的征程,一个个牺牲的名字,唯山河记取,唯天地见证。

  普天之下,谁无年少?人海茫茫,谁无初心?

  昨天的星火,点亮了今天的征程。今天的星火,孕育着未来的辉煌。

  2016年,海拔42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又添一座新坟,25岁战士巴依尔成了康西瓦的第107位烈士。

  这一年,和他同样年轻的李磊、杨树朋、申亮亮倒在了异国他乡的维和战场上;这一年,和他同样年轻的刘景泰、刘质宏牺牲在抢险救灾一线……

  不忘初心,将初心变为恒心;牢记使命,把使命视作生命。

  英雄,与初心同在;英雄,与使命同行。

  (六)

  84年前,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

  今日之中国,正如先烈所愿:“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鸣镝声声催征,风展军旗如画。2015年11月24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习主席向全军发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号令。

  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将近4年来,人民军队新一轮改革高潮迭起,演绎着“如旱天惊雷”般的巨变。

  历史的长河潜流深沉,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水道令人惊叹的转换。政治建军,引领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改革强军,使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科技兴军,驱动现代化建设“弯道超车”;依法治军,推进治军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正风反腐,为人民军队清除蛀虫,扫去阴霾,重焕天青。

  变,是为了坚守永远不变的初心——“人民军队必须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变,是为了承担起更加艰巨的使命——“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一声令下,几十支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功赫赫的部队高举光荣的战旗,改变番号,移防部署,开赴新驻地。

  一声令下,全军团以上建制单位机关减少1000多个,非战斗机构现役员额压减近一半,军官数量减少30%。

  一声令下,从关中平原到西北大漠,从天府之国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岭南山区,多少热血军人离开繁华都市来到边陲小城,告别父母妻儿走向陌生远方……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正是初心不改的力量,汇聚成了改革强军的能量。

  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只有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

  有些声音,或许已耳熟能详,但每每重温总会心头一震——1963年,面对笼罩头顶的“核讹诈”,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有些画面,因为划时代的意义,早已被历史铭刻——1985年,冷战风雷隐隐在耳,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竖起一个手指: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一百万。

  这声音,这画面,折射着人民军队一如既往的清醒,是人民军队始终主动求变的步伐和宣言。

  人民军队的改革创新从来没有偏离初心使命,“元气”的滋养,持续的“进化”,让我们得以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回望人民军队走过的雄关漫道,习主席开启的这场改革重塑,必将在人民军队的辉煌史册中,刻写下震古烁今的强军之路。

  (七)

  河北,京广线上的一座小城。

  1949年,从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进京赶考”的毛泽东,就是从这里换乘列车奔赴北京的。

  2018年元旦过后,习主席一身戎装,来到位于这里的一座军营,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

  全军将士闻令而动,一场新时代的练兵备战,围绕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拉开恢宏的帷幕。

  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是什么?

  今年八一前夕,刚刚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上是这样表述的——

  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实现“四个战略支撑”,人民军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最核心的能力,就是习主席反复强调的“能打仗、打胜仗”。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可以复制,唯有胜利不可复制。护航中国,人民军队有着清醒的认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不忘初心,仿佛一个坐标的原点。牢记使命,则是能力投射的半径。

  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这是一次雷厉风行的自我革命。

  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立起鲜明的备战打仗导向;战备建设大检查大拉动,加速推动作战能力转型升级;备战打仗大巡视大监察,纠治不实训风演风刀刀见骨……

  人民军队的这场自我革命,在全军上下催生出精武强能的练兵热潮,在演兵场铺展开一幅重心在战、气象更新的壮阔画卷——

  这是军事新闻中频频出现的大练兵热词:陆军的“跨越”系列、“火力”系列,海军的“机动”系列、“神电”系列,空军的“红剑”系列、“蓝盾”系列,火箭军的“天剑”系列,武警部队的“卫士”系列……

  这是全军官兵耳熟能详的大比武品牌:陆军的“精武”“铁骑”,海军的“海鹰杯”“海豚杯”,空军的“金盾牌”“空降尖兵”,火箭军的“金牌操作手”“王牌架”,联勤保障部队的“保障尖兵”“战救卫士”,武警部队的“庙算”“运筹”……

  一次次战鹰起飞,一次次导弹起竖,一次次战舰起锚,一次次装甲起程……天南地北各个演兵场疾风劲吹,人民军队军事训练面貌焕然一新。从空中第一跳、第一飞到陆地第一枪、第一炮,再到出海第一舰、第一潜,演兵场处处可见指挥员打头阵、做示范的身影,“部队训练看机关、机关训练看常委、常委训练看主官”在部队蔚然成风。

  首都北京,红山脚下。国防大学精武雕塑园里,有一个从古代向现代穿越的盔甲武士。面对雕塑,感受的不只是穿越,更是一支军队的奔跑与飞翔。

  正是在这所植根于红色井冈,传承着红大、抗大血脉的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习主席发出号令: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世界一流,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实力指标。在世界强手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前排座次,不仅需要超“己”,还要超“前”,更要超“强”。

  (八)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那些曾经征战之地,特别是那些曾付出巨大牺牲、浴火而生的地方,就如同其灵魂深处的故乡。

  每当它的后继者回到这里,内心所激起的不仅是深深敬仰,更是前行路上坚定的方位感和永恒的力量源泉。

  长征,人民军队创造出来的这一伟大词汇,在长征胜利30多年后,变成了中国运载火箭、核潜艇的名字。自此,历史的地图有了新的海拔,民族的精神崛起新的高峰。

  在人民军队接力前行的征途上,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聂荣臻元帅在长征中担任红一军团政委;新中国首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孙继先将军,在长征中率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人接过了一面特殊的国旗。国旗上,232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留下了亲笔签名,也留下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这是一种使命的交接,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东风一号”导弹静静矗立,向参观者展示着东风精神的原始密码。几十年来,中国军人先是把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论断熔铸成东风精神,继而又打造出让国人自豪的“东风快递”。

  太行,“天下之脊”。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120师设伏雁门关,129师奇袭阳明堡,打出了人民军队的雄威,形成了太行精神。中国第一台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便以“太行”为名。中国战机装上了澎湃有力的“中国心”。

  从长征精神到“长征”火箭,从东风精神到“东风”导弹,从太行精神到“太行”发动机……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激发、相互转化之旅,也正是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之旅。

  凝视这段旅程,你会看到这样一组特殊的矩阵。这个矩阵由许许多多精神代码构成,每个代码都宛若一个多面结晶体,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令人惊叹的光芒。

  它们,得名于人民军队不同时期的战斗地标——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南泥湾精神、沂蒙精神、上甘岭精神、老西藏精神、喀喇昆仑精神……

  它们,得名于人民军队各个阶段的攻坚行动——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它们,甚至直接用子弟兵的名字来命名——黄继光精神、邱少云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它们是人民军队用初心和使命凝聚而成的结晶体,也是强军兴军征途上的燎原星火。

  (九)

  从2019年8月1日起,全军开始实行新的司号制度。

  当人民军队又一个生日到来,伴随着阵阵军号声,一座座军营从晨曦中醒来。

  当诞生于战争年代的嘹亮军号再次回荡神州,一支支英雄的部队已经换上了崭新的番号,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换羽新生。

  军号声声,穿越时空。番号变了,军号没变。

  这个夏天,两位共和国军人在军号声中,用各自的军礼,感动中国。

  佝偻的身躯,颤抖的军礼,人们记住了老兵张富清。

  空荡的衣袖,无手的军礼,人们记住了战士杜富国。

  一位是94岁的“人民功臣”,一位是28岁的“扫雷英雄”。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穿越不同的年代,定格成新时代的“年度表情”。

  面对祖国,他们心中的千言万语,不约而同化为同一个动作——军礼。

  一个军礼的分量有多重?张富清用一辈子深藏功与名作了回答,杜富国用雷场上生死时刻的挺身而出作了回答。

  人民军队的初心有多重、使命有多重,军礼的分量就有多重。

  军礼,表达着忠诚——

  胜利日大阅兵,抗战老兵代表方阵里,曾浴血奋战的老英雄们面向天安门举起的右手,浓缩了他们一生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军礼,意味着承诺——

  康西瓦烈士陵园,又一批新兵来到这里。面向烈士纪念碑,他们用军礼表达誓言,“用青春和热血履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军礼,传递着尊崇——

  当年,汶川地震废墟中,被解放军救出的娃娃举起右手敬礼。如今,上海外滩,一名小男孩向执勤的军人举起右手敬礼;青藏线上,一群少年向过往的军车举起右手敬礼……

  征途如虹,初心永恒。梦想可期,使命传承——

  向伟大的党敬礼,我们的队伍永远向太阳!

  向伟大的祖国敬礼,我们永远为您站岗护航!

  向伟大的人民敬礼,我们永远是人民子弟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