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配方治治作业多

作者:项纯  更新时间:2019-01-08 09:47:37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01.jpg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育透视】

  编者按:作业,看似是整个教育环节中很细微的一个环节,但由于作业产生于教师,形成于学生,联系于家长,是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介入参与、有切身感受与真实体验的活动。因此,作业问题容易成为引发各方关注、争论的教育热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究竟有多重?压力有多大?本版今天就这一问题,展现各方面的声音,希望对于这个“小”问题,有真触动。而所幸的是,教育部等9部门在2019年元旦前一天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公布“减负30条”,其中要求严控作业总量,并对中小学各年级作业时间给予了严格规定。

  我国学生作业普遍“超时”,负担普遍高于国外

  作业时间是对课业负担直接且客观的描述,时间越长说明课业负担的客观负荷越重。因此,国际通常采用统计作业时间的方式,衡量学生学习状况与学业负担。

  1 国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作业时间最长

  针对15岁学生的国际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是各国作业平均值的2倍,以数学调查结果为例,上海学生的校内上课时间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于第九,但作业时间(13.8小时/周)位列第一。

  针对小学生的一项六国首都城市学生学习状况的国际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五年级学生的作业时间为60.0分钟,远超过东京(33.4)、首尔(39.5)、赫尔辛基(43.8)、伦敦(46.8)、华盛顿(44.9)的小学生的作业时间(Benesse教育研究开发中心,2006)。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家庭作业时间。而北京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也为最长,作业以外的课后补习班等时间也长于多数其他城市。

  2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作业普遍违规“超时”

  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

  然而,诸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作业超出规定时间的问题普遍存在。如: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66%,初中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78%,休息日的作业时间超标率则在80%以上。一项针对五省4000千余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每日作业时间明显过量,且随年级升高问题更加突出,重点学校的超量问题比普通学校突出。

  无论是国际调查的比较分析,还是国内诸多调查的统计结果,均显示中国中小学生作业时间长、负担重。

  作业负担:非重压但隐患大

  1 出乎意料的压力感受:负荷重≠压力大

  但是,远多于其他国家且违规“超时”的作业,并未绝对地让中国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有研究对6000余名初中生开展了对于语文和数学家庭作业的调查,当问到“作业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时,有约80%的学生不认同这一消极陈述。多项国内外研究都反映:作业负荷是客观事实,但压力大小是主观感受。当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不是不得不承担的负担,而是一种自我认可的内隐需求时,作业对他们来说就会变得有兴趣或有价值,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反之则会成为负担与过度的压力。

  2 作业问题的真正症结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

  虽然学生的作业压力感低于我们的判断,但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却存在很大的隐患,更加不可忽视。

  首先,中国学生缺少内发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和快乐体验。国际比较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积极应对作业的原因来自于学校和家长传递给他们的“成绩的重要性”“升学竞争的严峻性”“出人头地的必要性”等,学生具有强烈的外在学习动机。因此,在“想上好大学,想有好成绩”“现在学习最重要”等题目中,我国学生的得分值都优于其他国家;而面对“解答出问题或学到东西时感到快乐”这一问题的得分,却远低于其他国家。而这后一题目恰恰衡量的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相似的,PISA科学测试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学业成绩世界第一,但“将来是否愿意从事科学领域工作”的统计数据却偏低,这反映出分数理性与学习情感存在着反差。

  中国学生积极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的背后是功利性的学习目的,透支的是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导致的结果是缺少内发的学习兴趣与持久的学习力,甚至阻断了从事相关领域事业的可能性。

  其次,中国学生的作业“重负低效”,学生付出多收益少。中西方教师在作业类型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中小学生的作业形式以封闭式的书面作业为主,作业内容以复习为主。有研究表明:中学90%、小学80%是书面作业,84.9%的学生表示作业内容是复习当日所学。

  当我们在封闭的室内,埋头伏案不断刷题,大量地背背、抄抄、算算的时候,国外的孩子在做什么呢?

  在美国,教师注重作业在帮助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迁移、综合与创新,如语文作业的拓展阅读、写读书摘要、编写童话、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数学作业让学生编题、写论文;历史作业让学生看相关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等。可见,美国作业多是体验型、探究型的作业。在日本,作业的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要求学生养一种植物并观察植物的成长等。近年来,日本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提倡学生做“自由研究”。

  可以看出,国外的作业不仅不少,而且很难——“少”的只是书面作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却很多,而且鼓励学生体验感受、应用迁移、发现创造;从难度看,国外这种完成小论文、准备演讲、开展项目研究或者培养观察植物都不是短时、单次可完成的,且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作业更难完成,但却充满挑战与趣味。

  改革配方、改良配料、调整搭配,作业大餐可以更科学更营养

  作业作为连接教与学、连接家与校的重要一环,其改革远滞后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我们对于作业功能定位的认识、作业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实施,都亟待改变。

  1 改革作业配方,让作业科学合理

  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可以说是教师为学生开出的课后营养餐的配方。配方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餐体验”和“营养吸收”。

  在我国,作业长期以来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对技能的强化。因此,要解决这一观念下作业负担重的问题,要重新认识作业的内涵与价值,进而改进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作业不仅是复习巩固,还是校内课程的动态延伸与生长,更应该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活动。因此,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不能局限于书面的训练式作业,更需要活动作业、实践作业、研究式作业。我们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规律、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需求,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作业。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四点规则,第一,在学校无法实现的内容优先成为作业,如各种体验与实践的作业。第二,在学校可以实现但在校外更适合实现的内容,适当布置成作业,如扩展阅读、资料搜集、项目研究、活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第三,与环境无关、家校都可以实现的内容,尽可能通过高效课堂的方式整合在校内完成。第四,各种类型的作业均需适度适量。美国作业问题研究专家哈里斯·库珀提出,家庭作业存在一个最佳量,它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结构及发展水平,而一旦超出某个节点,家庭作业可能起不了任何积极作用,甚至产生消极效果。

  2 改良作业配料,提升作业品质

  “配方”决定作业是否科学合理,“配料”则决定作业的品质,即作业多大程度上达成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为此,教师需要在清晰配方的基础上,实现作业素材的“筛除、精选、创新”三步走。第一,筛除、清理不良品——惩罚性作业。罚算、罚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作业,不仅造成学生“重负低效”的学习体验,还会导致学生身心压力。第二,减少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精选高品质作业素材。作业需要明确的指向和效果的预判,精选更必要、更有效、更能激发自主学习兴趣的素材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第三,设计创新综合性强、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较为复杂,评价也具有难度,需要教师的合作研究、开发积累与共享,形成更大范围优质作业的资源库。

  3 调整作业搭配,实现多元共赢

  首先,加强教师间合作,关注多学科共进,关照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信息阻断、缺乏配合,是造成作业超时超量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教师难免只考虑到自己的学科,忽略了其他老师的作业布置量,甚至一些老师还有多教一些、多留作业、多学一些的以“量”取胜的心态,用作业数量代替了作业质量,其结果是每一科目叠加,辛苦却都堆积在孩子们身上,牺牲了学生拓展多种能力、发展兴趣的时间与精力。其次,加强家校配合,共同为学生减负。一边是教育部发文、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减负,一边是家长增加补习班和课外学习量为学生“增负”,而原本主张减负的家长越来越多地迫于这些周围潜在“竞争者”带来的压力,只好屈从焦虑被迫增负,形成中小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怪圈。教育评价与教育现实的距离、教育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信任缺乏,导致这样的困境,却往往不是最利于学生成长。没有政策的支持、家校的配合,学生作业负担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作业负担微观却不微小。祛除作业负担的陈年顽疾,需要新观念与新配方,更需要教育利益相关群体的共同努力。

  (作者:项纯,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博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