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的两项世界纪录

作者:王化信  更新时间:2019-01-07 13:26:15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六论最高学术殿堂弄虚作假二十年

  为了弄清楚中国学术界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学术造假这些概念。这些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我认为,“学术不端”的定义应该是:在教育、科研、职称评定等学术活动中,一切违背学术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客观、真实、公平、公正原则及有明文规定或约定俗称的学术规范的行为表现都属于“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定义应该是:凡是有公权力介入的学术不端属于“学术腐败”。“学术腐败”的本质特征是学术权力的腐败。至于学术造假,没有公权力介入的完全属于个人行为的学术造假属于学术不端;以公权力为基础,或受公权力操纵、庇护的学术造假是学术腐败。如果把学术看做一个有机体,“学术不端”相当于说这个有机体不够健康;而“学术腐败”则是相当于肝炎、胃炎、癌症等重大疾病。所有的学术腐败都属于学术不端,正如所有的重大疾病都属于不健康一样。闭口不谈学术腐败,或把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混为一谈,甚至把严重的学术腐败当成一般的学术不端,正如闭口不谈肝炎、肺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检查与治理,却大谈亚健康、不健康,大力推销保健品,甚至吹嘘保健品可以包治百病一样荒唐可笑。

  学术造假的表现形形色色,如伪造假数据、假案例、假典型、假受奖、假论文、假成果、假学历、假职称等等不计其数。但不外是两大类:一类是没有公权力的介入,纯属个人行为,这都属于学术不端。另一类是有公权力的介入,即受公权力的支撑、操纵或庇护,这就不仅是学术不端,而已经是学术腐败。已经属于学术腐败的学术造假,按其发生单位、造假人群、造假对象、造假手段、波及范围之大小、影响未来之程度等因素来考量,也有高低上下之分。达到世界水平、创造世界纪录的学术造假,在最高学术殿堂至少有如下两项:

  一、单方面考核造假的世界纪录。在社科院2018年版《反腐倡廉蓝皮书》中有一份《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与治理路径》的所谓权威报告。该报告列出了中国学术不端七宗“最”:

  1、最为黑色幽默的学术不端:本科生伪造博士证书做博后,出站后又当上了教授。

  2、最乌龙的学术不端:两篇硕士论文雷同,导师竟是同一人。

  3、最具国际范的学术不端:姓名拼音相同,英文成果“共享”。

  4、最猖狂的学术不端:靠“农民工”打磨搞出了汉芯一号,骗走上亿经费。

  5、最令人扼腕的学术不端:31岁的“娃娃博导”涉嫌抄袭,自毁光明前程。

  6、最“勤奋”的学术不端:两年在国际期刊发表70篇论文。

  7、最“高级别”的学术不端: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玉良和他的“莱布尼茨奖”。

  分析这“七最”:1与7是履历造假,4是工作成绩造假,2、3、5、6属于论文数量造假。但是,履历、工作成绩、论文数量、论文质量、工作表现、任职年限、外语能力、群众评议等都属于考核的各个方面。在某一个方面造假,所起作用的大小各不相同。在推行代表作制度之后,反映论文质量的代表作评分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关键因素。这七个“最”都属于参考指标。因而,最关键因素代表作评分造假这一个“最”所起的作用,可以毫无悬念的胜过这七个“最”加在一起所起的作用。最高学术殿堂炮制的“弄虚作假专用骗术”——“五蒙三盗术”恰恰就是用最简单的办法、百试不爽、万无一失地实现了代表作评定分数造假。

  这套骗术的最恶毒之处在于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对所有“外单位专家”的最高限度的蔑视和最大限度的利用。本来应该代表客观公正的“外单位专家”在造假者手里变得狗屁不如。这些专家的评审,不管你怎么认真仔细、怎么客观严谨、怎么呕心沥血,在造假者手里统统狗屁不值,想改就改,想废就废!这就是最高限度的蔑视。最大限度的利用则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使所谓“外单位专家”成了造假者掩盖丑恶灵魂和盗窃掠夺卑鄙行为的遮羞布;二是成了他们拉帮结派提拔奴才最有效的工具;三是成了他们排斥异己扼杀人才最恶毒的武器;四是成了他们逃避罪责的挡箭牌。

  因为实施代表作制度,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未来的方向。代表作评分造假不仅决定现在学者与学术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决定十年后乃至几十年后学者与学术的前途和命运。从对学术和正直学者的伤害来看,抄袭剽窃、伪造学历、虚报成果等造假手段相当于蚊虫叮咬;代表作评定分数造假则相当于一箭封喉的一枝毒箭。从单方面考核来看,这种造假手段之高超,威力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只能效仿,不能超越。可以毫无悬念地成为单方面考核造假的世界纪录。(详见:《最高学术殿堂职称评定弄虚作假证据分析》)。

  二、全部考核综合结果造假的世界纪录。不管是职称评定,还是选拔人才,往往是涉及许多方面,每一方面又涉及许多因素,每个因素又包含许多指标。规则、程序都相当复杂。但不管怎么折腾,所要起的作用不外是影响评委对优劣的判断及其最后投票的选择。全部过程的最后结果完全决定于评委投票的结果。在这个环节弄虚作假具有一招定结局的高效。因而在这个环节弄虚作假都舍得花大本钱。而且花样繁多。有的拜权门请高官向评委打招呼;有的拉关系搞交易,这次你给我的人投票,下次我给你的人投票;有的直接找评委一掷千金,乃至万金!有的甚至动用豪车美女!这些手段都有效。但与最高学术殿堂发明的投票结果弄虚作假办法相比,都显得拙笨的可笑!少慢差费得可怜!这些办法代价很高,作用却不大,不过是影响一两个评委的投票时的一念之差。而最高学术殿堂发明的评委投票造假办法却是轻而易举地把所有评委握在自己的掌心,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既实现了对所有评委最高限度的蔑视,又实现了对所有评委的最大限度的利用,还实现了对全部评定结果的最后掌控。从对学术和正直学者的伤害来看,一掷千金乃至万金行贿收买个别评委这类手段相当于触及皮肉的棍棒之伤,伪造评委投票结果则相当于毁灭全局的一颗原子弹。

  在选票上弄虚作假在最高学术殿堂的农发所由来已久。最早是在出现在年终总结评选先进工作者上。因为根据社科院规定连续两年先进就可晋升一级工资。农发所原人事处处长李日焕就曾经靠这种办法为自己长工资(详见:《学术殿堂的人事干部不懂人事不干人事误国太深害民太甚!》)。

  在年终总结上伪造群众投票得逞之后,被移植到职称评定上就是伪造评委投票结果。但是,在1998年职称评定中,因为伪造拼凑的投票结果总票数比应该出现的总票数整整少了10票而暴露出伪造拼凑的马脚。被举报之后,由于系统腐败与官官相护的强大作用,如此严重的弄虚作假至今没有受到认真查处。(详见:《一人一票的神圣与肮脏》)。

  这种弄虚作假,从其简单易行性、高效性、安全性、影响的广泛性、长久性来考核,从二十年的实践来看,都能得最高分。同样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只能效尤而不能超越的世界纪录。

  这两项世界纪录的学术造假都具有代表性、决定性、标志性。第一项即代表作评分造假代表着单一方面考核学术造假的世界最高水平,决定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可以操作一切、掌控一切,决定了“有权就可以任性,没权只能认命”,标志着学术评价只是当权者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玩弄学者、戏耍学术的一场游戏。在很大范围内造成了学术的名存实亡!第二项即评委投票造假不仅是代表着学术造假的最高水平。也不仅决定学术的生死存亡。因为“投票”是整个社会实现民主的基本手段。这种造假手段的泛滥必定是整个社会的假民主。“假民主”比明目张胆的“不民主”至少要坏一百倍。这种造假坑害的绝不仅仅是学术界,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

  放着如此严重的弄虚作假二十年不去认真查处,天天喊着什么治理学术不端呀,整顿学风呀,说好听一点是叶公好龙!说难听一点:不是演戏,就是扯淡!这里彰显的不仅是二十年来最高学术殿堂各届领导对学术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不服责任。难怪在十年前网上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术腐败,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腐败是整个社会腐败的总根源”。但愿有关领导能够顿悟,广大学者能够猛醒!

论“一稿多投”

王化信

  最近关于“一稿多投”在最高学术殿堂闹得沸沸扬扬。徐鲜梅博士不畏强权挺身而出凭借真凭实据一举揭发出社科院副院长蔡昉一稿多投54篇,甚者一稿12刊,副院长高培勇一稿多投52篇,魏后凯所长一稿多投22篇----------等等。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在铁证如山面前,赖账,似乎不行。在众目睽睽之下,装死,似乎也不是上策。万般无奈之下,终于有了回应:“一稿多投不属于学术不端”。不属于学术不端属于什么?他们没有说。是不好意思羞于启齿,还是心虚胆怯?我替他们说了吧!属于特殊贡献。属于学术创新。你只要查一查最高学术殿堂以有特殊贡献之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单和享受学术创新奖励的名单,再对照一下一稿多投者的名单就会明白。

  为了说明“一稿多投”是不是属于学术不端。首先要搞清楚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我认为,“学术不端”的定义应该是:在教育、科研、职称评定等学术活动中,一切违背学术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客观、真实、公平、公正原则及有明文规定或约定俗称的学术规范的行为表现都属于“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定义应该是:凡是有公权力介入的学术不端属于“学术腐败”。“学术腐败”的本质特征是学术权力的腐败。

  至于“一稿多投”,要具体分析。我认为,有如下四种情况:

  1、非学术界人士向非学术刊物“一稿多投”不属于学术不端。“一稿多投”并非学术界专有。而是全社会都有。如果作者是学术圈之外的工人、农民、市民、或学术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因为这些人的本职工作根本就不属于学术领域,许多人根本不了解学术规则,他们的行为是学术界之外的事情,与学术端与不端关系不大。

  2、学术界专业人士向学术刊物“一稿多投”都属于学术不端。这些人对学术界的规则应该清楚知道。“请勿一稿两投”是许多学术刊物明文规定的规则。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属于学术界人人皆知的约定俗成的学术规范。应该知道,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是作者自我抄袭非法谋利的手段。而且“一稿多投”势必挤占浪费版面,损害正直学者的正当权益。所以,不仅属于学术不端,而且属于明知故犯的学术不端。

  3、最高学术殿堂的学者“一稿多投”不仅是学术不端,而且已经属于学术腐败。为这些人的“一稿多投”,特别是“一稿多投”之后被多家刊用,是以最高学术殿堂蕴含的巨大公权力为基础的。同样一篇内容水平都相似的稿件,一篇作者是最高学术殿堂副教授,另一篇是某县或乡镇研究单位的副教授。在与两位作者都素不相识的情况下,被刊发的一定是最高学术殿堂作者那一篇。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最高学术殿堂蕴含的巨大公权力。而且最高学术殿堂是全国学者学者的学习榜样。所以,最高学术殿堂的学者“一稿多投”不仅是学术不端,而且已经属于学术腐败。

  4、最高学术殿堂的学术掌门人与骨干精英的“一稿多投(刊)”,已经不是一般的学术腐败,而是达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程度的学术腐败。对于最高学术殿堂的院所领导,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一稿多投”而是“一稿多刊”。最高学术殿堂院所领导掌控的公权力,通过各种专业学会、协会、合作组织等已经伸展到全国。他们的稿子不用投,有人会找上门。有人会接到一个电话就刊发。这背后有大量的不可告人的肮脏交易。这种“一稿多投(刊)”已经是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依托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多年形成的权力关系网和利益共同体,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共同霸占学术园地、抢劫学术资源、侵吞研究经费、垄断职称评定、瓜分学者福利、上蒙下骗、欺世盗名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实际上,站在不同立场,处在不同地位,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是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一个男人强制跟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站在国家和人民立场,这叫“强奸”属于违法犯罪;站在富人或官僚立场,这叫“非礼”,属于作风不正。如果这个男人是皇帝,站在皇家立场,这叫“宠幸”,属于皇恩浩荡!最高学术殿堂给徐鲜梅博士的回应,不过就是站在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立场上发出的一种荒谬无比、荒唐透顶、混蛋至极的一种无理狡辩、无耻叫嚣而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