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圆券改革,1948年最大的骗局,上海市民半个世纪的积蓄一夜消失

作者:懂历史的都是高人  更新时间:2018-10-16 08:27:51  来源:百家号  责任编辑:石头

  在国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货币制度改革,一次是1935年的“法币改革”,一次是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虽然都是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统治所进行的,但是两者区别很大,前者是出于国民党阶级的上升阶段,有推动历史发展的一面,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起到统一货币,发展经济的作用。后者完全相反,他是在国民党崩溃前夕进行的,发挥的是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这次实际上也可以看做蒋家王朝统治崩盘的先声。

  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出现了而全面崩溃的局面,国民政府希望可以借着改革币制来封冻游资,从而减少钞票的发行量,缓和物价上涨,削弱通货膨胀的程度。

  不能否认,国名政府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如果再看货币改革的内容,则不难看出,“金圆券改革”其实就是一个大骗局,是国民党反动派逃离大陆钱对人民进行最后一次财政大掠夺。金圆券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金圆券代替法币,法币必须在当年11月20日前兑换为金圆券,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买卖或持有,所有个人和法人拥有的黄金白银和外币,应当于9月30日前兑换为金圆券,违抗者一律没收并严惩;严格控制物价,以当年8月19日价格为准,不得议价;实施仓库检查并登记,从严处理囤货者。  

  以敛财为目的的改革注定不得人心,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有人一开始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和1935年的“法币政策”相比,“金圆券改革”是一次历史的倒退,是注定失败的。《中央日报》也将这一次改革比喻为“割除发炎的盲肠”,“割的好身体强壮,割的不好就同归于尽”。《华盛顿邮报》指出:由于内战的关系,军队的人数增加,任何的币制改革,都注定失败。而且,除了内战以外,其他足以使这个改革成功的条件,一个都没有。

  虽然金圆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但蒋介石对这件事还是相当认真的。为了能够改革成功,他专门在重要的经济区设立经济管制督查员。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上海自然最为关键,蒋介石对这一区域的经管人进行了特别的任命,不仅央行总裁俞鸿钧来坐镇,还让自己的儿子蒋经国作为副手。蒋经国名义上是协助,实际上却是主管。蒋经国不负众望,金圆券改革刚开始,就带领着他一手组建的经济勘察大队来到上海。

  如果事情想要做的更好,必须调动群众的热情,为此,蒋经国在上海挑选了一万名青年,于1948年9月25日召开上海青年服务队的成立大会,会上,他鼓励队员们:对付那些抵制改革的巨商、富人、官僚们,要拿出武松打虎的气势来。就因为这一比喻,蒋经国到上海的督导推行改革被称为“打老虎”。  

  组建青年服务队还不够,蒋经国海舍力了高密箱,鼓励老百姓告发,同时还在上海周二和周四公开接见市民,广泛听取意见。他一再鼓励自己的“打虎队”和上海市民,对投机富豪的打击一定不要手软,并且声明:只打老虎,不拍苍蝇。

  头顶“太子”身份坐镇,蒋经国自然是想干一番大事,他真心希望通过督导改革,字啊上海这一个城市建功立业。不过,他还是他幼稚了,尽管他自称“改革是拯救目前经济危机的必要办法”,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无论方案如何完整,它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经济工作,没有经验,他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任务。但既然做了就要认真,他没预想到的是上海的富商们一点都不配合他。  

  尽管这样,他并不气馁,还时常微服出巡,发现贪赃受贿严惩不贷,将一批批违法商人游街示众。期间,蒋经国接到南京的电话批准严办投机的商人,更增加了蒋经国的决心和信心,法币、白银、黄金、美金……上海市民半个世纪的积蓄,就这么一夜之间消失了,仅宁波大佬刘鸿声一人,就被活生生“劝”出了800根金条和250万黄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