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即将脱下军装的老军代表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局党委、局领导:
我是驻成都地区军代室的王兴斌,军代表战线的一名老兵,因改革需要即将脱下军装、离开部队。人到中年,再度面临人生的转折,这些日子里,我的心中始终涌动着一种痛苦、留恋、期盼交织杂陈的复杂情绪,始终涌动着一种迫切想向人倾诉的冲动。于是,我趁着“五一”放假,远离喧嚣繁杂的环境,独自坐在书桌前梳理心绪,权且作为自己离队前向党组织做的一次思想汇报!
从21岁携笔从戎穿上军装至今,不知不觉间,我已是一名有着32年军龄的老兵了。32年军旅人生,军装已经跟我的皮肤紧紧融合在一起。一想到就要脱下它,我的心就会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确定退役以后,我每天坚持上班, 一如往常与同事们讨论业务谈论工作,但每当个人独处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反复自问:为什么要选择离开?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离开以后干什么?
迷茫之中,我读到了4月26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文章《此生许党》:94岁的离休老干部周智夫,党龄75年,投身革命39年,4次跨省调动,20多次变换岗位,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到哪里就到哪里,从来不谈条件,不提要求,不讲价钱。即便重病弥留之际,他还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2万元全部交纳特殊党费……掩卷长思,我感到自己的这些困惑渐渐有了答案。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党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前程。前不久的清明节,我回到四川安岳老家给父母扫墓。父辈中唯一健在的叔叔拍着我的肩膀感慨:“王家能出你这个军人大官,真是祖宗保佑!”当时我就想,一个专业技术大校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我能考上大学走出山沟、参军入伍当上干部,能够在大城市里落脚生根,绝不是靠什么祖宗保佑,而是靠党组织的关爱!我的父亲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被分配到原核工业部下属军工厂当工人。一家6口全靠他微薄的工资支撑,家境十分困难。我们兄弟4个上学,学校都给减免学费,工厂和学校经常给予各种生活扶持。我考上兰州大学物理系后,学校每个月给我发放助学金。是党的阳光,照耀着我完成学业,又是党的阳光,引领着我走进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代表。比起许多同龄人,我已经足够幸运了!离开之时,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想想组织的关心,我的收获远远大于我的付出。初入部队,我两眼一抹黑,是老军代表们面对面地帮、手把手地教,才让我渐渐从业务“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基本称职的军代表。军代室和谐、舒畅的内部环境,更让我得以放开手脚全身心投入工作。见我想干事,局机关和军代室的领导就想方设法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见我取得了一些成绩,组织总是及时给我肯定和表扬。这些年,我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9次,被表彰为“十佳通信军代表”和装备审价先进个人,多次荣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干部和优秀基层干部,装备发展部《装备》杂志2016年第8期专门对我个人进行了宣传报道。前年底,局党委还在名额非常紧张、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将我选升为专业技术5级。反复掂量自己的收获与付出,我不禁有些汗颜:比起许多在国防军工战线上“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老前辈,我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组织却给了我这么多。这一辈子,只有我欠组织的,没有组织欠我的!
想想军队的发展,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支持。习主席强调,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改革,必然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来面对改革,说到底考验的是我们对这支人民军队的感情有多深。从军32年,我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改革,亲眼目睹了一批批前辈、战友 “去留一切听党指挥”的奉献与担当,亲身经历了我军结构在改革中优化、战斗力在改革中提升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反复证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这一次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对于我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作为一名老兵、老党员,更应该为年轻同志做出榜样,一切服从于党的事业需要、军队建设大局。让留,就鞠躬尽瘁,不辜负这身军装;让走,就留下一个漂亮的转身,用实际行动体现对改革的支持!
在上级正式确定我退出现役的消息传开后,一些承制单位的领导纷纷邀请我到各自的企业工作。他们给出的待遇之优厚,不能说不打动人,但我思量再三,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按退役干部政策,我能为部队建设做贡献的时间,只剩下短短3个月了!在这3个月里,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去年的装备订货即将交付部队。为了搞好装备验收试验,我一直待在承制单位,对环境适应性试验、运输模拟试验等全程紧跟,每个测试数据都严格跟产品规范“对表”;
——分管的部分装备承制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我带着接任军代表一家一家地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摸排、梳理,与企业合力寻找解决办法;
——多年积累的业务资料,有的需要汇总造册,有的需要扫描成电子文档保存,个人参与价格审核工作的数据和经验需要整理交接;
……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请局党委、首长们放心:32年前,我高高兴兴穿上军装来到部队;32年后,我也一定会妥善完成手上的各项工作、搞好交接,高高兴兴脱下军装、离开部队,不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同时,我向你们保证,只要工作有需要,我一定逢召必回!
此致
军礼!
驻成都地区军代室 王兴斌
2018年5月1日
用身边强军故事激励感召人
本报记者 邹维荣
这是在军委装备发展部进行主题教育采访过程中发现的感人事迹。军委装备发展部军事代表局驻成都地区军事代表室远离机关,高度分散,是典型的小远散单位。单位虽小,但感人的人和事却不少。近年来,他们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先后宣扬了王兴斌、吴东海等同志立足本职谱写强军故事的事迹,让大家感到榜样就在眼前,典型就在身边,学起来有对照,比起来有尺度,赶起来有目标,正向激励的作用比较明显。
王兴斌是一名普通的军代表,可他把军队装备事业看得比天都大!入伍32年,他在军代表岗位奋斗32年,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最专注的感情,都投入了军代表事业。他的大学同学中,许多人已经功成名就;同批入伍的战友中,许多人早已转业改行;比他晚入行的同事,也有许多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也有机会到总部工作,走上仕途,也有地方当老板的朋友,高薪邀请他担任技术顾问,可他还是选择了军代表这个职业,留在了基层,勤勉一生,本色不改。
有位诗人说:“你所看到的风景,就是你心里装着的世界。”王兴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可当他看到解放军报刊登的周智夫《此生许党》的事迹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到有好多话想对党组织说,就提笔写下了这封信。
与新时代同行,需要一批又一批紧紧追随习主席强军思想,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王兴斌虽然即将离开部队,但他把人生最美青春献给强军事业的事迹却深深感染着我们。这封洋溢着朴素情感的信,既是写给党组织的,也是写给他自己的,更是写给我们大家的。我们有责任接过王兴斌手中的接力棒,奋力鼓与呼,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为此,特推荐给广大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