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粮、种好粮,让14亿人的饭碗都装中国粮

作者:记者  更新时间:2022-07-11 09:23:18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民族乡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新华社发

 

在陕西西安长安区王曲街道神禾塬,农机手操作联合收割机,将收获的粮食装车。新华社发

 

在海南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农机手在收割水稻。新华社发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时时放在心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多种粮、种好粮,是广大农民朴素真挚的愿望,也是关系亿万百姓的民生大事。春争日,夏争时。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时节,粮食生产一刻不歇。我们带您走近几位种粮大户,感受他们火热的种粮实践,看现代农业科技如何为粮食生产铺平道路。

爷孙三人接力种粮50年:
科技增粮,追求永不变

记者 丁一鸣 常河

 

徐淙祥(右)和儿子徐健(左)、孙子徐旭东在查看新品种作物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新闻特写】

  7月5日清晨,安徽太和闷雷滚滚,大雨倾盆。

  69岁的徐淙祥眉头紧锁,不时望向窗外,不顾儿子徐健的劝阻,执意要到田里看看。刚播的豆苗正处在定苗关键期,他放心不下。

  父子俩披着雨衣,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在田间。监测室里,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紧盯着屏幕上来回滚动的各项数据,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没大事,苗出得好嘞!”巡查一圈回来,徐淙祥的眉头舒展开了,接着讲起了爷仨接力种粮50年的故事。

“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

  1972年,徐淙祥高中毕业,可他并没有选择进城当干部,而是回村做农民。“人什么时候都要吃饭,把粮种好,比干啥效益都大!”徐淙祥心想。

  当时,我国小麦亩产不足300公斤,而发达国家能达到500公斤。“人家粮多人少,俺们粮少人多,凭啥俺们不如人家?”徐淙祥心里不服气。从此,他一头扎进农技研发领域,一干就是50年。

  徐淙祥主推“良种良法”,在近40年前就率先搞起了对照试验。多年来,他通过杂交逐年选育,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安徽广泛推广应用。

  逐渐成长为乡镇农技带头人的徐淙祥,接连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由他牵头成立的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实现连年丰收,脱贫致富。

  2003年,千亩大豆优质高产栽培示范项目落户张槐村。项目前期进展顺利,谁知7月中旬突发大水,“豆苗都快被压死了!三天三夜,俺家老的小的一刻都没休息,不要命似的在地里排水。”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三天三夜,徐淙祥还心有余悸。过了这道关,当年大豆试验田亩产创下新高,达181.6公斤。

  打那之后,老徐染上了关节炎,儿子徐健得了心动过速的毛病,后来越发严重,在2018年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

  “你问俺可值得?就是再来十次八次,俺也一样干。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徐淙祥说。

“你只管回来种粮,党和国家不会亏待你”

  每当徐旭东像祖辈父辈一样操作烘干设备“考种”时,散发出的阵阵香气,总让他想起小时候。

  2018年,徐旭东大学毕业。“毕业前,爷爷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你只管回来种粮,党和国家不会亏待你。撂下电话,我就回来了。”

  尽管大学学的不是农学相关专业,但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回来帮农,开拖拉机、飞无人机、使用精密天平、操作叶绿素测量仪……现在,徐旭东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试验室主任,负责与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制定各项试验计划,并进行试验管理、取样调查等。

  在父亲徐健手中,老徐家流转的1230亩土地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千亩小麦两天就能收完。如今接过棒的徐旭东,已经瞄准了“3.0时代”——智慧农业。

  “现在已经构建了一些智慧农业设施,未来我的目标是建成一座大型无人智慧农场。”眼下,徐旭东正忙着把同龄人从城里喊回来,期待和更多年轻人一起搞农业。

“一定把粮种踏实、种明白”

  今年夏收,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格外热闹。“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811.29公斤,“皖垦麦22”平均亩产818.52公斤,实现历史性丰产丰收。

  格外热闹,更因为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说,‘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真没想到总书记还记得我这个老农民!”接过回信,徐淙祥激动极了。

  这些年,徐淙祥在科技兴农大道上,以“大院”为依托,主持和参与研制新技术、新成果32项,终于在今年成功突破800公斤大关。

  如今,“大院”里已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4人。每年还有近万名年轻“新农人”来“大院”观摩学习。徐淙祥特意把这里辟为大学生实习基地和中小学生田间课堂,因为“每多一个年轻人爱农业,农业就多一分希望”。

  “多种粮,靠的是一颗不变的初心;种好粮,仰仗着不断进步的农业科技。俺们一定把粮种踏实、种明白。”徐淙祥说。

里多了年轻人,农业越来越青春

讲述人: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种粮大户、202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赵振强

  【一线讲述】

  我今年60岁了,20岁出头就开始侍弄庄稼。那时,村里农业设施落后,投入大、产能低。我攥着一把劲儿:一定要学知识、懂技术,把粮食产量提起来。我发现,零散种植不便于统一管理、统防统治,要想提高粮食产能,必须走规模化种植这条道。

  2002年,我在村南流转了200多亩耕地,算是迈出了第一步。第二年,我家小麦实现了亩产600斤,足足比以前多了200斤。后来,我又在临近的三个乡镇流转了三块耕地,规模达到了1000亩。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我陆续添置了收割机、播种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

  2012年,在政府支持下,我在村东流转了2500亩耕地。有了这么集中的农田,管理起来更方便了。第二年,小麦亩产就迈上了800斤。可后来,尽管选种、打药、除草、施肥样样做得都好,亩产却一直徘徊不进,原因主要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2020年,我这块农田被建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示范田。如今,农田犁地、播种、除草等都采用了智慧化监测、机械化操作,可省人力了。今年,小麦亩产达到了1400斤。

  田还是原先的田,经营管理方式不同,产出却差别这么大。看到我的收获,周边县乡镇的亲戚朋友纷纷加入到了流转土地、种粮的行列里。我的儿子和儿媳也回来搞粮食种植。他们还报考了农业院校的函授班,为的就是把田种好。

  多年来,我积极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机械设备支持。未来,我打算建一所职业农民培训学校。有了知识和科技,我们多种粮、种好粮的信心更足了。

“慧”种地,带领更多人增产增收

讲述人:山东潍坊市诸城市百尺河镇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志海

  【一线讲述】

  2017年,我依托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出了合作社抱团发展的思路,通过“大户带小户”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以“保底收入+收益分红”的模式开展规模粮食种植经营。

  想种好地,就要舍得“硬件”投入。对于小户来说,有大型农机作支撑,抢收抢种效率提高了。从耕、种、收到烘干、仓储,合作社应有尽有,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功率拖拉机、旋耕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120多台(套),1.1万亩土地耕种收全程实现机械化。在诸城市农机农经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合作社还建起了日烘干小麦150吨、玉米45吨的粮食烘干塔,解决了以往粮食晾晒难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种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的推进,合作社托管的粮食产量和效益逐年提升。今年种小麦,种子、化肥、农药、植保作业等成本每亩地减少了180多元,合作社还与望乡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小麦供货合同,常年供应优质小麦,一亩地能增收20多元。

  跟着合作社种地,村民投入减了、赚得多了,还有效抵御了风险。在合作社带动下,百尺河镇朱村社区、百尺河社区、桃元社区等三个社区11个村1150多农户的1.1万亩土地都种上了优质小麦。

  我是搞农机出身,深知现代农业科技的“威力”。合作社成立了农机专业服务队,我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招兵买马”,添置各类农业设备120多套,建设了完备的引水灌溉管道,做到了“50米有水、100米有电”。如今,农场的“耕种管收”越来越智能化,拖拉机安装上北斗导航系统,打药全部用无人机,实现了变量施肥。

  会种地不稀奇,关键是怎样种好地。下一步,合作社将逐步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等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现代农业设施,真正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突破,带领更多人增产增收。

提高产量和品质离不开好技术

讲述人:新疆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种粮大户 冯汝刚

  【一线讲述】

  和土地打交道30多年来,我明白一个道理: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还得靠科技。

  去年,我种的2000亩小麦不仅没有因旱情出现大幅减产,反而创了旱年产量新纪录,最高单产达779公斤,比上一年增加了84公斤。

  小麦丰收,与优选品种、配方施肥、科学管控等技术密不可分。有了水肥一体化和加压滴灌技术,我们可以根据小麦生长需求随时将水和肥料输送到每一株小麦的根部,帮助小麦抵御旱情影响,实现生产环节节本增效。

  今年,我一共种了2000亩冬小麦,品种是新冬22号,刚刚进行了测产,亩均产量预计比去年要高30到50公斤。

  一家好不如家家好。我带着村民们试种新种子、采用新方法,大家一起增产增收。去年,同村两个村民在种植时选用了散装小麦种子,幼苗抗病能力和抗倒伏能力都很差,年产量上不来。我给他们推荐了自己正在种植的袋装优质品种,并指导他们科学种植。后来,他们的小麦地里也出现了成片丰收的好光景,两人特别高兴。

  36岁的艾萨·买买提缺乏种地经营经验,连年种植产量上不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他商量,承担了他100亩地的化肥、籽种、农药钱,并教他种地技术。去年他100亩小麦收入达5万元。

  现在国家政策好,为我们培育的优良品种越来越多。咱农民不怕吃苦,只要有了好技术,我们就有信心种好地、产好粮,过上好日子。

让更多年轻“新农人”成为种粮生力军

谢申祥

  【专家点评】

  广袤田野上,年轻人大有可为。当前,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80后、90后耕耘在田间地头,成为粮食种植、稳产增产的“生力军”。保障粮食安全,回答“未来谁来种粮”问题,关键在于不断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多措并举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种粮大军,自觉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

  增强新农人荣誉感,让“泥饭碗”变成“金饭碗”。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应加快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应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农民学员积极参与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其种粮技能;另一方面,打通职业农民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构建融学历、资历、业绩以及专业综合能力等指标为一体的职称评审量化考核标准,让“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农民成为真正的农业专家,激发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特别是不断增强年轻人对农民职业身份的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达39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要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更多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提高新农事科技含量,让农业成为能增值的产业。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科技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关键是要大力推广科学种田,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挑上致富金扁担。一方面,大力推广智慧农业,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及时追踪农机的行驶轨迹和播种状况,定期监测农田土壤成分及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实现智能化、规模化、数字化、无人化生产,提高粮食种植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继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发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等有关单位补充科技特派员后备库。对于种植经验不足的年轻农户,要培养带动一批年轻的技术能手,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提升种粮信心,为农业发展增添后劲。

  贯彻新农“保”政策,让农粮成为受保护的对象。保障农民粮食经营收益,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也是提高年轻人种粮意愿的基础。当前,既要完善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补贴政策,扩大粮食保险覆盖范围,实现粮补和粮保政策“双管齐下”;又要统筹做好农资价格监管调控工作,强化农资行业价格链整体协同,有效维持农资市场价格秩序;还要完善粮食收购价格制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协调解决收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挥新农科优势,让农学成为热门专业。加强涉农院校专业建设力度,通过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农学专业,让学生更加关注和了解种粮一线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对新农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强农兴农的情怀和担当。另外,加大对涉农院校高水平前沿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破解粮食安全“卡脖子”难题,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高优质良种自给率,用中国好种产出中国好粮。

  (作者:谢申祥,系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王胜昔、赵秋丽、冯帆、李慧、任爽、常河、丁一鸣、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郭明远、徐春光、白云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