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作者:欧阳恩良  更新时间:2021-04-07 09:55:5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要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事业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认真回顾和总结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可以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举思想旗帜,坚定文化建设前进方向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从而也就明确了领导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百年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毛泽东同志说,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多种多样,共产党人要坚持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掌握理论是应用理论的前提,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育始终贯穿思想文化建设的整个历程,并先后在延安整风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1世纪之初、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几次大规模的学习教育高潮。正是依靠持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文化领域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坚决开展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文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命题。一百年来,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投降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兴风作浪,给人民文化生活带来杂音和困惑,给党领导的文化建设造成干扰和破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的斗争批判。通过理论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把握文化本质,与时俱进确立文化建设战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我们党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始终把文化建设置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做出新的判断、新的定位。

  深刻把握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认识源于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思考,并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愈益成熟。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并构成特定社会形态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完整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作用的具体考察和深刻把握,我们党又相继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具有明确时代特征的文化概念及其科学内涵,从而为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建设战略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和认识基础。

  审时度势调整文化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将文化工作置于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战线与军事战线共同构成了“革命总战线”,明确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新文化”与新政治、新经济并列,作为新社会、新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及时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命题,并将其置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后,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共识,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不可或缺的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从而为新阶段文化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指针。

  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矢志不移的根本立场。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邓小平同志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了以提高人民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理论水平为目的的文化建设历史使命。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使全国人民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焕然一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了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从培育“四有”公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直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等各个文化建设具体目标的确立和扎实推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中人民的主体地位。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倡导一切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作为文艺形式表现的主体,作为文化产品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文化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五四时期,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即开始超越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力图融合东西文化,探索一条中国文化建设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既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历经百年探索,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精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中,逐步形成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方针。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做到两个“划清”,坚持两个“反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对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基础上,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百年来,我们党不仅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时形成了崇尚、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永远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永远发扬的“五种革命精神”,是许许多多革命精神的精辟提炼和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批判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洋为中用”,邓小平同志提出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统筹发展与安全,高度重视文化阵地建设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在最深层次上支撑着国家政治安全和其他安全。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就会去占领。统筹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高度重视文化阵地的管理和建设,是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守的重要原则。

  坚持学校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开始创办各类学校进行工农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后,为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我们党大力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调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坚持“党校姓党”的党校工作根本原则。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充分发挥“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基本职能,是我们党办好党校的一贯宗旨。毛泽东同志指出:“办党校或其他干部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在思想上是纯洁的,是马列主义的;在组织上也要是纯洁的。”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先后发布三个“红头文件”,指出新形势下各级党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领导干部、培养理论骨干、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的灵魂,贯穿于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各个方面工作之中,融入到党校教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行动之中。”

  坚持发挥新闻宣传战线的喉舌作用。新闻宣传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都始终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促进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的政治原则,将党的宣传事业看成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规划和全面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文化建设领导能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管思想文化,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文化建设领导能力的一大法宝。

  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我们党向来十分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工作机关就包括领导思想文化建设的宣传机构。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东西,就一定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因此,“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以自我革命精神坚持党的自身文化建设。一个政党的自身文化状况是这个政党政治生态、理论水平、运行机制的集中反映,决定着这个政党的文化建设领导能力。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政治文化建设为统领,以思想文化建设为中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将自我革命精神贯穿政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延安整风、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等,我们党不断得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打造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树立了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生态;纠正了党内各种“左”、右倾错误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管党治党能力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领导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文化制度建设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在组织体系上全面建立起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而且形成了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直接领导的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文化经营体制、管理体制、文化生产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事业的法律制度,推动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并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作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指导和遵循,标志着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新境界。

  (作者:欧阳恩良,系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首席专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