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坚丨王宏甲《中国精神》一书受关注

作者:宏甲文章公共号  更新时间:2018-09-30 20:10:28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4d26deb7a17a9ce3d24421f2acded4f1.jpg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9月28日在国庆前夕发表介绍《中国精神》的评论文章,该书第一篇即《毛泽东的精神成长》。该书由中国出版集团 中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宏甲。

f83bf527f418ccdb1ce335683102209f.jpg

要点速览

        王宏甲在这本书的12篇文章里,写了个体也写了群体;写了领袖、英雄也写了寻常百姓。他笔下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开篇写的是毛泽东,写的是毛泽东的精神成长。这本书鲜明地指出,毛泽东的伟大之一,就是在极端艰难困苦之中,把一盘散沙的穷苦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唤醒和教育人民的思想,“从最落后的农村与农民中看到了建设一个新社会最磅礴的力量”。

  王宏甲一直坚持在作品中写人,他曾反问:“文学如果没有写人,是文学吗?”虽然,他深知“丹青难写是精神”。他是如何写人的呢?他始终相信毛泽东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12篇文章写了一个共同境况:越是在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面前、越是在历史转折的大关头,中国人的精神力量越是强大、人的精神价值越是伟大。

d79ce3f053e76ee71a47343eb32b0d5d.jpg

中国精神的磅礴力量

袁志坚

  王宏甲在中短篇纪实文学作品精选集《中国精神》这本书所写的“中国精神”,我更倾向于解读为“中国人的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至今屹立于世界。

  师学军在《中国精神》的序言里记叙:

  20年前,我还读到过他写下的这段文字:“看看中国的神话,盘古是粉身碎骨创出天地日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无一不是牺牲自己为人类造福的形象。这舍生取义、慷慨献身,在中国历史上原也是一道血染的长墙,一颗泪洗过的良心。”

  20年前王宏甲写下的这段话,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近期在一场讲座中所说的观点惊人的一致。大卫解读了钻木取火、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刑天舞干戚等中国神话故事。他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祖先战胜了洪水。中国人勇于抗争,不是把生存的希望寄托给神,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神话视角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探源发流,从历史视角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由来已久。王宏甲在这本书的12篇文章里,写了个体也写了群体;写了领袖、英雄也写了寻常百姓。他笔下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王宏甲一直坚持在作品中写人,他曾反问:“文学如果没有写人,是文学吗?”虽然,他深知“丹青难写是精神”。他是如何写人的呢?他始终相信毛泽东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中国精神》这本书里,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他把人放到历史背景中去写,写人所置身的宏大时代与具体现实,写时代变幻的波澜,写人精神转折的波澜,由此激荡起人们情感的风暴,激扬鼓荡起人们理想的风帆。

  这12篇文章写了一个共同境况:越是在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面前、越是在历史转折的大关头,中国人的精神力量越是强大、人的精神价值越是伟大。

  他在开篇写的是毛泽东,写的是毛泽东的精神成长。这本书鲜明地指出,毛泽东的伟大之一,就是在极端艰难困苦之中,把一盘散沙的穷苦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唤醒和教育人民的思想,“从最落后的农村与农民中看到了建设一个新社会最磅礴的力量”。

  他写张之洞和张謇,他们都处在中国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变迁的转折点上。毛泽东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和张謇不仅是实业救国的典型,更是兴教育才的英杰。王宏甲列举了张之洞废科举的主张和办新学的作为,赞誉了张謇首开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先河的智识,深刻悟见了文化的力量对于引领风气、从长计议的超越性意义。

  他写王选和陈春先,他们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先行者。经历长期的病痛折磨乃至死亡威胁,王选坚持“一步登天”的凌云梦想不放弃;迎来改革开放、国门初开时,迈上科技成果转化“九死一生的历程”。王宏甲认为,王选的贡献“对我国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几亿学生,乃至许多领导者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笔‘精神财富’,而且是一种‘知识资源’”。陈春先1979年就提出在中关村建设“中国硅谷”,并自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0年办起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有人把陈春先称为“失败的创业者”,但王宏甲在内心里对他说:“中国科教知识分子有规模地下海经商,是中国有史以来破天荒的重大事件”。“你天才的脚步,第一个踩在这支队伍的起点,而且走得如此壮烈。”

  他写2003年SARS袭击中国,震撼北京的116天,在瘟疫肆虐的危难时刻,一场万众一心的“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一种生命至上的大爱统治了世界。他写2008年汶川大地震,“四川人把彻骨的悲痛深埋心底投入抢救他人和重建家园”,救灾壮举、自救精神感天动地,“坚韧顽强的民众性格”是“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最光辉的部分,是我们家园的灵魂”。“多难兴邦”,这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记忆,涅槃重生的意志。

  他写在格尔木开辟“天路”的官兵和一代代开发青藏高原的内地儿女,“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有婴儿诞生”,这是多么令人赞叹的爱和多么令人骄傲的生命!他写与“应试教育”孤身作战的乡村教师李元昌,“总以乐观迎接每一个学生,心中却有非凡的壮士情怀”,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写一个姑娘对一个失去双腿的高原汽车兵的爱情,“只有内心里燃烧着非常深刻的爱,才会有这样的光芒”。他写一个患了癌症仍然无私工作的军医,并将这篇作品取名《父辈》,他说:“那是一代人的整体素质,那就是我们的父辈!”

  因此,我们就理解了王宏甲写张之洞、张謇、王选、陈春先,写军人、教师、医生、农民的深沉感情与良苦用心。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品格,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里代代薪火相传的光亮,时时自我更新的活力。

  这确实是发人深省又振聋发聩的声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太需要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人生在面对困难之时、民族在面对挑战之时,最需要的是精神力量。我希望,王宏甲老师这本心血之作,能够给更多人的精神世界带来启发的力量、鼓舞的力量、引导的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