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画报
勘察雷场的官兵在密林中探路。
“3、2、1,起爆!” 2月8日,中越边境广西段扫雷行动现场,随着一声令下,“轰隆、轰隆”的爆炸声响彻云霄,雷场上空顿时腾起一团团烟雾。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边境8个县(市、区)17个乡镇历经数次扫雷行动,但仍遗留有大小53处200多万平方米的雷场。这些遗留雷场,有的位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的高山密林,有的就在边境开发前沿的贸易关口附近,长期困扰着边民生活,影响到边境地区的开放开发。
一名战士正在实施排雷任务。
扫雷官兵相互协助运送爆破物资。
2017年11月27日,中越边境广西段新一轮扫雷行动启动。担负此次扫雷任务的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官兵兵分东西两线,同步实施扫雷行动。截至2月下旬,已完成深度排雷作业近20万平方米,深排、封围雷场20多个,搜排出地雷100多枚。
雷场作业任务的第一步,是勘察雷场。扫雷官兵带着地图、北斗手持机和砍刀走入密林,在勘察雷场的同时,为进出雷场开辟出一条人工通道。南方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雷区的复杂地理环境,便于行走的平地往往埋有地雷。为避开雷区,官兵们进山时,有时不得不选择从悬崖峭壁上攀爬,就连搬运爆破筒也要走这样的路,当地老百姓都把扫雷官兵称为“雷场‘攀岩人’”。
扫雷官兵在绝壁上攀爬运送爆破筒。
虽是寒冬,扫雷官兵脱下头盔,脸上满是汗水。
位于广西大新县硕龙镇的044号雷场,地势险要,出入不便。官兵们从硕龙镇互市贸易点背负着20多公斤重的爆破筒前往雷场,单程就要四五十分钟,一天往往要走几个来回。
雷场爆破完毕后,搜排手穿戴着沉重的防爆服和头盔,手握探雷器、小铲和探雷针进入雷场,逐寸土地进行搜排。如果是坡陡的地方,搜排手需要从坡顶通过绳索滑到坡底,再沿着爆破筒开辟的通道搜排。经过搜排确认安全的地方,官兵们会用黄色旗子标识出来,可疑区域则用红色旗子标识。
在山石中搜排地雷。
官兵们完成扫雷任务后,移除雷场标识碑。
每次搜排作业下来,官兵们的衣服和防爆服都会被汗水浸透。扫雷作业不仅考验着官兵们的体能素质,更考验心理素质。扫雷队三级军士长邢志明说,有一次,他在1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排出了5枚地雷。
雷场搜排完毕,排出的地雷引爆后,扫雷官兵要向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移交雷场。移交雷场前,官兵们要当着老百姓的面,手牵手在雷场上走几个来回。
“这样蹚雷场,就是要让老百姓亲眼看到,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是安全的!”邢志明说。
官兵们手拉手蹚过搜排完毕的雷场,证明脚下这片土地已无雷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