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新时代,被誉为“延安精神传人”的武警延安支队继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起新冲锋——
宝塔山下的强军之声
雪后初霁的延安,银装素裹,分外多娇。
一支全副武装的队伍,冒着极寒天气,逶迤穿行在群山中。武警延安支队2018年度第一场实战化野营拉练,在这片陌生山区展开。
尽管只是一次普通拉练,但处处透着一股有别以往的实战味道。
拉练前,以往习惯带领“尖刀班”的特战中队班长罗建勇,这次却出乎意料被任命为“蓝军班”班长。他带领精选的特战队员神出鬼没,多次在行军、就餐、宿营时袭扰“红军”,成为实战化拉练的一块“磨刀石”。
努力“换脑”的,还有特战中队指导员马启杰。“这次拉练,支队与习主席发布的训令严格对表,剔除一切与打仗无关的东西,这逼着我们政治工作人员把工作思路聚焦到开展战地文化、做好战时思想工作上来。”
一次演习就是一个窗口,传递出红色传人矢志强军的时代律动。
延安,红色的热土。这里遍布着400多处宝贵的红色旧址,可谓“无处不黄金”。
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这几年纷纷成为支队建队育人的课堂。除现地参观见学,支队还在政工网开设网上史馆、荣誉室,组织官兵创作漫画、情景剧。
通过“触摸”历史,延安精神变得更具体、也更有温度。
驻守在南泥湾腹地的执勤一中队,新兵教育的第一站就是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执勤二中队战士谢非凡说:“以前到革命圣地,只知道拍拍照、发发朋友圈,现在才算真正明白了优良传统的‘前世今生’。”
执勤四中队战士王毅的背囊里,放着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队组织赴梁家河实践教学时,王毅和战友们走进梁家河村史馆、知青窑洞、沼气池和淤地坝等,现地感受当年知青下乡的场景。
王毅说,每当自己在学习工作上出现畏难情绪的时候,重温书中内容,都会被习主席当年“过四关”经历和“多墩墩苗才能走得更稳更远”等励志寄语所鼓舞,坚定在这曾被称为“住在荒凉半山窝,坑深坡陡乱石多”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信念。
如果“触摸”历史能撬动心门,那么红色传统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则更直抵心灵深处。
仰望宝塔山上“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大字,二中队下士赵伟切总会心潮澎湃。
赵伟切是名孤儿,虽然素质比较过硬,可在去年底面临选取士官时,也曾患得患失。敏感问题面前,支队党委发扬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环境下运用“豆选法”进行选举的优良传统,采取召开士官公选大会的形式,考核选拔全程通过电视会议系统进行现场直播,不掺一丝水分。最终赵伟切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得偿所愿。
公开公正的选拔,给赵伟切创造了机会,也给一些官兵敲响了警钟。
去年底新兵下队前,一中队打破班长骨干“一考管几年”的惯例,组织17名士官通过政治理论、军事技能等科目比武,考核竞争6个班长岗位。结果一公示,已任班长多年的上士马金宝傻了眼:由于军事成绩排名靠后,他只能担任副班长,班长由一名成绩突出的下士担任。
事后,中队指导员朱雷找到马金宝,告诉他这次评的不是兵龄、资历,而是能打胜仗的真本领。马金宝感慨地说:“下次骨干考核,我一定把班长的位置争回来!”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对延安精神的最好弘扬,就是落实到练精能打胜仗的本领上。”支队长向军告诉记者。
去年10月以来,特战中队先后有15支手枪因磨损严重提前“退役”。手枪“退役”,却意味着“尖刀”的重生!
被官兵誉为“枪王”的一排排长陈祥栋,为苦练本领,将长期养成的单眼瞄准改为双眼,时常一天练习快速出枪上膛达3000次以上。每次扣动扳机,都要用心体会手指弯曲的力度,以此形成“肌肉记忆”……
实现“人枪合一”后,陈祥栋手枪快速实弹射击速度提高了一倍多。他说:“未来反恐作战,在短兵相接、遭遇抵抗的情况下,胜负就在毫秒之间。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练成百步穿杨的‘神枪手’,更要成为先敌制胜的‘快枪手’。”
陈祥栋是支队官兵聚焦实战苦练打赢的一个缩影。
去年底,一个连续10多年保持先进的中队,因军事考核有两门不合格,被“一票否决”。有人建议为了支队“门面”,还是要考虑照顾一下。可支队政委张永战态度明确:“战斗力是练出来的,这道‘硬杠杠’绝不能有半点迁就!”
射击训练由“绝对的准、相对的快”变为“绝对的快、相对的准”;选取士官、干部提职实行“训练成绩一票否决”……种种新气象,彰显了支队在新时代力求新作为的决心意志。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路。在支队史馆和各中队荣誉室里,荣誉榜后,都在引人注目的位置设置了一栏“警示录”。“警示录”上,如实记录了支队、中队组建以来发生的教训思考。
前不久,在接连捧回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支队”、集体二等功的骄人成绩后,支队党委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结合“反思式”总结,组织官兵再次重温警示,以枕戈待旦、箭在弦上的状态发起新的冲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