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穿过的军装,是谁灵魂永远的战袍?
常梦萦的军旅,是谁心中永远的故乡?
老兵。
这一年,从零开始,陆续捧出40个《老兵天地》专版,日子在走近老兵中度过,情感在亲近老兵中醅酿。
去年此时,得知我受领创办《老兵天地》专版的任务,报社一位前辈问:“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退役军人吗?”我懵懂摇头。“5700多万。”听到这个数字时,我的肩头蓦地一沉。
自那时起,我便知道,这个专版有多必要,又多有限。
300多天,编发版面、运营微信,虽抱着“搭建中国老兵精神家园”的宏愿,却深知面对千万个老兵,我们付出的努力,只是萤火一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已。
今天,在专版将满周岁之际,我们盘点过往,不为自娱,只为致敬——致敬那些我们记录过的老兵,也致敬那些我们没能记录的老兵;致敬那些真诚讴歌老兵的作者,也致敬那些真心理解老兵的读者;致敬那些温暖老兵的政策,也致敬那些服务老兵的人们;致敬所有对老兵怀有敬意的心……
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一年的经历,我不会明白:读不懂老兵,便读不懂这支军队。
他们为何冲锋无畏,卸甲无求?
发现抗美援朝老兵宁祥勋,源于地方作者寄来的一张照片,作者写道:这位老兵最大的心愿是寻找当年一起坚守五圣山的战友。照片里的他,是与山村背景毫无违和感的地道农民模样,但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坚定与淡然。拨通作者提供的老兵电话,询问原委,不料思路清晰的他笑着说:我已经这把年纪,我的战友们多数都没了,不找了,不找了……哑然的我放下电话,却久未平静。在百度和军报资料库里搜索,这个老兵从未被报道过,他只是当年无数曾为国奋战又甘愿回乡务农士兵中普通的一个。但我想,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曾为今天的我们做过什么。后来,特约记者去深入挖掘,采访中,宁老兵最自豪的不是放弃干部身份回乡务农,而是自己的战伤都是迎面的子弹打的,证明他一直在冲锋……(见《89岁老兵的3次“人生对话”》,刊于2017年2月11日7版)
和宁老兵一样勇敢、一样淡泊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边境作战中的“爆破英雄”侯满厚。从一等功臣到企业职工,三等甲级伤残的他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功劳,却从未丢掉一名军人的本色(见《一等功臣侯满厚的“人生账本”》,刊于2017年4月8日7版)。看着他天安门前军装照的意气风发和印刷室里身穿工作服的两鬓斑白,不能不生出芳华已逝的感伤。只是,这些直面过生死的老兵,早就重新定义了人生的轻重。他们选择平淡度日,把别人眼中的“失”,看成自己心里的“得”。
他们为何奉献无尽,回报无止?
节衣缩食、不买电器、不吃营养品。陈荣超、杨玉仙两位老兵夫妇捐资助学靠的就是这样的办法。四川雅安是他们战斗过的地方,许多战友牺牲在那里,于是他们选择将第一所希望小学捐建在雅安。陈老兵身体状况不佳,多处器官正在衰竭,却仍在住院间隙奔波于捐建书屋的颠簸路途。人生暮年,他们却这样自问:“雷锋说,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现在就是有限的生命,太有限了。我们究竟还能做多少事情呢?”(见《是什么让他们情牵一生》,刊于2017年3月25日7版)稍加留意我们的专版就会发现,捐资助学的老兵还有很多。老兵黄斌先后捐资93.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89名;老兵吴庆梁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捐到100万;老兵王金泉则一次性捐出毕生积蓄100万元设立助学金……倾其所有为哪般?他们都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难道奉献得还不够?不是不够,是他们的血脉里没有索取的基因。
基因没有失传。本可以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在城市里安稳地生活,但军转干部陈立新、邱玉君自主择业后,却默默选择去贫困山区支教。陈立新一直不愿接受采访,若不是他的记者朋友田柳将了解的点滴信息整合成文,并“私下”授权我们发表,他所做的一切可能至今鲜为人知(见《一名旅政委的“悬停”人生》,刊于2017年3月13日11版)。邱玉君,当我们的记者发现并报道他时,他已在山村小学支教6年。记者说,这篇报道他是流着泪采访、流着泪写就的(见《越过山丘,为你“播种明天”》,刊于2017年11月4日7版)。
他们为何牺牲无悔,大爱无我?
退伍兵徐前凯从跳下列车到将老人抱起推出铁轨,只用了5秒钟(见《“换成我的战友,也会这么做”》,刊于2017年8月12日军报7版)。5秒钟,无暇思考,无暇犹疑,他只想救人,他不顾自己。为此失去了右腿,但他说:“用一条腿换一条命,不亏。”是的,计算盈亏、计较得失,从来不是军人的方程。因为对军人而言,生死是无法计算的,是在许多时刻必须置之度外的。前些天,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老兵e家转发了一条微信《徒手接坠楼女牺牲的保安,他不是不懂常识,他只是当过兵》,文中写道:对军人来说,善良和勇敢并不是来自选择,而是本能。这种本能来自部队严酷的训练,来自军营长年累月的熏陶,成为士兵血脉中的基因。这种本能包括你不能畏惧子弹、火焰或伤痛;你要逆行于危险之间;你不能抛弃战友不能不顾人民……是的,徐前凯的5秒冲刺是老兵的本能,李国武的徒手接人也是老兵的本能。
今日盛世,如你当年所愿;岁月静好,是你负重前行。谁不知,正是一代代军人含笑沙场、血染战旗,才有了今天的一切和一切的今天?
然而,他们可以不求回报,我们却不能忘记回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对待他们的军人、他们的老兵,体现着这个国家、民族的良知与温度,也关联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安全与幸福。
这便是为什么,我们愿意拿出可观的版面,留给为困难复退军人办实事的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军人之家(见《请“老兵代表” 为老兵服务》,刊于2017年5月13日军报7版);留给让退伍军人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河南省南召县退伍军人服务中心(见《南召老兵:有“家”的感觉真好》,刊于2017年11月25日7版)。
这便是为什么,我们要详尽解读《关于加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见《自主择业新规,你了解多少》,刊于2017年4月1日7版);我们要赶赴沪、宁两地高校,抵近观察军队转业干部进高校培训政策的落实情况(见《军转战友,你在高校还好吗》,刊于2017年11月18日7版)。
这便是为什么,当金秋的北京传来“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消息和声音时,许多老兵难掩激动、热泪盈眶。
老兵的今天,便是现役军人的明天。我们深爱这支军队,所以我们深爱这支军队的老兵;我们瞩望这支军队的强大,所以我们珍重这支军队的老兵。
2017年,是让老兵温暖也鼓舞的一年,也是《老兵天地》专版和老兵e家公号的元年。站在新时代的门槛,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以及未来的年份里,老兵将获得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尊崇,我们也会与老兵走得更近、贴得更紧。
(版式设计:方 汉)
一辈子都要有兵味
【回访】《解放军报》3月25日的报道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惊喜和快乐。几十年没见面的战友从报纸上看到我之后,想方设法跟我联系上;老单位的老师和学生看到报道,也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联系我,说我们做的事情充满正能量。
两个月前,我们去了宁夏、四川、云南的3所小学,捐赠图书8551册,建起3座“晨阳希望书屋”,还在四川省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的2所小学奖励了“读书之星”“礼仪之星”42名(颁发奖牌42枚,图书720册)。下半年我的身体不大好,先后住院3次、手术2次,但精神状态尚可,还能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8年我们有3个计划。一是想为雅安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孩子做些事;二是想给内蒙古边境线上的学校捐个书屋;三是想去四川、内蒙古、贵州的4所学校做回访,奖励一批师生,再讲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上上国防教育课。
【寄语】老战友们,也许咱们来日无多了,但习主席引用过的一句诗说得好:“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是老兵,是老共产党员,一辈子都要有兵味,都要有共产党员的气魄与担当!
(陈荣超口述,姜馨、杨生昭整理)
真想重走五圣山
【回访】2017年2月11日,这一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没想到我年轻时当兵打仗没登过报,如今老了,事迹竟然登上了《解放军报》。听说我们当地的很多媒体也转载了我的报道,难怪我一下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每次上街,乡亲们都会对我说:你是个英雄人物,一定要好好活着,好好享福!
听了这些话,我真感觉挺幸福的。每逢过节的时候,一些党政领导、企业负责人会到我们家走访,送来慰问金和慰问品,村里、镇里和市里都很关心我的生活状况,帮我解决家庭困难。现在国家富了,对我们这些打过仗的退伍老兵挺好,我每月领到的优待优抚金加上各种补贴有3300多元,感觉很知足。
【寄语】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习主席这么关心老兵,我希望像我这样的老兵都身体健康,开心生活!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重走五圣山,再回一趟当年打仗的地方,看看牺牲在那里的老战友,跟他们说说咱们国家发生的大事、喜事,讲讲人民过上的幸福生活,让他们知道自己当年的血没有白流。
(宁祥勋口述,张文智整理)
为了那曲牧民的幸福
【回访】2017年1月21日,《解放军报》刊发我从退伍老兵成长为那曲县副县长的报道《那曲,那一曲唱不完的恋歌》后,很多战友对我表示祝贺,还有老首长打来电话鼓励,令我备受鼓舞。
按照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和个人要求,我负责6户共27名牧民的精准脱贫。我前期做的一些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被报道后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对自我的要求也更高了。
为了拉近和脱贫对象的距离,我每周至少去一次他们家里,以“家人”的身份和他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找思路出点子。虽然我因此休息时间变少、失眠增多,但能和乡亲们走得更近,工作也受到各级认可,这点辛苦不算什么。今年夏天,我帮助索南家的女儿成功就业,因为收入增加,他们全家人都很高兴。
藏北高原环境特殊,产业结构单一,脱贫攻坚工作的压力很大,我深感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寄语】因为入伍到西藏那曲,我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军旅铺就人生底色,虽然已经脱下军装,但我们的兵味不能变,一定要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岳正强口述,陈浩整理)
担当自己的选择
【回访】2017年7月6日,我在值班时救下一名横穿铁轨的老人,被轧断右腿;8月12日,《解放军报》跟踪报道了我的事。我的很多战友看到报道后主动联系我,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勇气,特别是现在云南省军区蒙自军分区服役的同年兵方辉,他在电话中对我说:“兄弟,不要怕,以后我们都是你的右腿!”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感觉什么困难都不用怕,也不可怕。
11月中旬,我装上了假肢,借助拐杖基本实现了自主走路。这些日子,我尽量让自己过得充实一些,尽快参与到工作中。因为腿伤的缘故,我不能留在铁路一线了。为了干好后方工作,我正努力学习铁路交通管理知识。
我仍会时常想起当兵的时候,我和战友们穿着战靴翻山越岭巡逻执勤,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防线,那是多么的青春豪迈。现在,我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活蹦乱跳地在一线工作,但我觉得穿过战靴的人,步子不能软,还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寄语】有勇气选择,就要有勇气担当。这句话,我送给已经退伍的老兵和仍在部队服役的战友们,与大家共勉。
(徐前凯口述,温陈昌、鲁伦整理)
老兵的荣耀与责任
【回访】2017年11月4日,《解放军报》刊发我的支教事迹后,在我的战友、我支教的山村群众和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辽宁省军区葫芦岛军分区领导特意来看望我并带来10份《解放军报》,学校师生和乡亲们争相传阅,有的学生家长一边看报纸一边说:“好人有好报!”
我的事迹刊发后,有很多单位和个人投入到为山村学生奉献爱心的事业中来。葫芦岛军分区把我们学校作为帮扶对象;一位姓钟的军嫂给我寄来了棉衣、棉鞋和棉袜;一位自主择业多年的老兵王明军和妻子驱车千余里来看望我。最令我感动的是,在一次骑摩托车家访的路上,一对素不相识的夫妇认出我后把我拦下,站在路边向我深深鞠了一躬。
我这个学期一直在张台子小学支教,这个小学更偏远艰苦,距我所住的义杖子村有13公里路程。我每天天不亮就从义杖子村出发,为的是早点到教室给孩子们生炉子。
【寄语】2018年是我义务支教的第8个年头,也是我退役的第10个年头。作为一名有22年军龄的老兵、一名共产党员,我想说:一句“老兵”,是我们的荣耀!我们摘下了肩上的军衔,但不能放下肩上的责任。
(邱玉君口述,乔振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