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伯冲:没有信仰会挨打

作者:国防参考  更新时间:2017-07-18 21:15:38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e4d233dbc39490dd6899885e0acc9f55.jpg

  战争之伟力的雄厚根源在于民众之中,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国力就是相对落后一点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挨打;缺失了自己应有的信仰,即使国力再强大,也同样逃脱不了挨打的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c1216b10247301b0a1a4164416d8dcbc.jpg

  公元1580年,也就是明朝的万历八年,西班牙耶稣会修士阿隆索·桑切斯在马尼拉致信该国设在马德里的西印度事务委员会,力劝政府出兵攻打中国、征服中国。当时,中西两国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纠结,这位修士缘何提出如此建议?道理很简单,正如他在信中所写道:“中国人甚为聪颖,皮肤白皙而样貌悦人,其人高贵,其国富庶,与印第安人绝殊,除却信仰与勇力,其余皆胜吾人。”中国人没有信仰、缺少勇力,是他们要打的依据。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斯大林在1931年所作的《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演说中提出的,现在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口头禅。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从一个侧面为这种论断提供了有力佐证。诚哉斯言,落后指的是国力的落后,其中包括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但战争的最高层次是灵魂之战、信仰之战,而不是单纯的国力之战、军队之战。战争之伟力的雄厚根源在于民众之中,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国力就是相对落后一点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挨打;缺失了自己应有的信仰,即使国力再强大,也同样逃脱不了挨打的命运。

信仰是综合国力的根系

信仰是什么?托尔斯泰认为:信仰,是人生的动力。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这些是艺术家对信仰的形象比喻,勾勒出了信仰的某一方面特征。

  “信仰”,一个抽象的词汇,而就是这个抽象的字眼,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本质上讲,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在世俗社会里,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主义、学说的信服和尊崇,并且把他们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和行动指南,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人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实现了对自身生命的超越。不同的信仰,反映的是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现的是观察事物的不同的方法论,同时释放出不同的力量。先进的信仰能够在精神世界中发出巨大的力量,托起沉沦的人生、点亮心灵的灯盏,给人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植根于信仰沃土中的力量,才是充满底蕴的力量、永恒且有韧度的力量。

  信仰大致分为科学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三者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其中政治信仰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政治信仰的确立离不开科学信仰的背景,宗教信仰对政治信仰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有时两者甚至交织在一起。政治信仰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的特点决定了社会政治信仰的大体形态。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主流政治信仰,它能控制整个社会的道德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换句话说,政治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的终极目标。

  力量生于信仰。比如,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再比如,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性的追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都是我们坚持政治信仰的具体表现。政治的稳固和发展必然需要信仰,如果失去了政治信仰,那么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政治动力也就失去了,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就很难实现。

b6e3cea21d7b5971f31bd97915ccb116.jpg

  在充满竞争的世界,政治信仰与综合国力是一个孪生体。国家对政治信仰确立的思路和手段的调整,综合国力迟早会作出相应的反映。不论信仰与国力策略调整孰先孰后,国力依赖于信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竞争存在,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定律。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仰,并且不断培育坚定信仰的勇气和禀性,否则国力与文化无以依附。一个民族凝聚政治信仰的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
没有信仰的国力如同一堆瓦砾

  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没有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这些都只能是空想。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信仰缺失就会失去方向感。国家学说中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满足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三大心理:方向感、安全感、归属感。一个国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难免有挫折的时候,无论是顺利的时候还是不顺利的时候,哪怕是受到艰难险阻,国家的方向感绝不能模糊,即国家朝着什么方向走的问题。

293c3cca37f0dc43f22810aad21e8c42.jpg

圆明园遗址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信仰缺失就会走向堕落。信仰是一个民族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执着笃行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连最基本的信仰也缺失的话,那么就会开始堕落,而堕落的民族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更谈不上有什么高贵的气节存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信仰而坚持,为了理想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种精神,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情怀。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信仰缺失就会失去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是对社会的一种认同和归属,而社会凝聚力始终以先进信仰为内核,空洞的灵魂所造就出来的只能是一个苍白的世界。当国民信仰体系极度弱化,是无法长久支撑飞速发展的社会和频繁出现的困难的,社会发展就会一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凝聚力决定战斗力。就像人的一只手,手掌的力量与握成拳头的力量是不能比的,当大家都团结起来,那么我们的战斗力是不可言喻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信仰缺失就会缺少自我约束。如果缺乏了信仰,每个人只相信他自己,只按自己的意志确立行为,并都找自己行为的道理,那么在各个行业和各领域中生活的人们就没有基本的共识。一心为己,一盘散沙,哪能不任人宰割呢?舍弃了道义,抛弃了信仰,又该去哪里来安顿不安的心灵呢?

坚定信仰重在于“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谆谆告诫全党。2012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还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仰问题的重要论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共产党人培育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既贯穿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线,同时体现着共产党人“永不动摇信仰”的底线,对于进一步夯实共产主义信仰的基础,进而持续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执政党的层面上讲,坚守信仰是“强魂凝神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作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地域和历史、文化大国执政的执政党,因信仰而生,也因信仰而发展强大,必须保持那种伟大和鲜活的信仰作为“强魂凝神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持之以恒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此铸成普遍的价值基础,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判断标准与思想准则,同时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任何情况下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从而,将自身信念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内心信念、坚定信仰,使之建构起与社会理想、民族信念和国家信仰具有同构性内涵的信仰之魂,慰藉心灵、引领方向、内化使命,形成支撑社会成员生命追求、团结奋斗的充实意义世界。

  从国家的层面上讲,一切施政行为都要与倡导的信仰相匹配。施政行为是执政党对整个执政活动总的观念和理性认识,它贯穿于整个执政过程,是执政行为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取向。其中,执政理念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性质,是判断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准,同时也是凝聚全体人民坚定理想信仰的根本标志。

  毛泽东曾讲:“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施政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对人民群众来说,理想信念的坚定不仅依靠朴素的感情认知或组织行为的刚性要求,而且取决于人们认知的理性程度。只有经过人们的反复比较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选择,才能过滤转化为扎根于心的理想信念,而政府的施政行为是他们最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比较与选择的参照系。

  从社会的层面上讲,要把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对广大群众来说,理想信念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的共同利益。“共同”与“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共同”的政治前提是由相同的价值所凝聚起来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由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社会财富。因此,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定放飞价值认同这个思想精灵,寓价值观于利益观之中,从而产生出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到民生改善一步,共同的理念信念坚定一层。同时,在共产主义信仰的大框架下,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构建高级、多元、多层级、稳固的国民信仰体系。

b53549f107be522c1ea81e2e485ad77e.jpg

2008年6月26日,陆军第54集团军某红军师官兵在汶川地震灾区运送受灾群众,而这仅是人民子弟兵几十年来坚守“为人民服务”信仰的一个缩影。

  早在1922年梁启超先生就说过:“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最大的病根是没有信仰,因而改革“最要紧的是确立信仰”。而今,信仰仍是一个人的元气、一个社会的元气。如果没有了信仰,失去了元气,那么这个人或是社会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更不用说挨打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