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刊文: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

作者:军报记者  更新时间:2017-07-05 20:59:08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3bb46fc524428305b8cd875c3ca83c4e.jpg

  赣西萍乡安源古矿边有个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山村,名叫张家湾。

455c779a55c79d00dc3b658d16a4bc43.jpg

  村子绿树掩映,溪水潺潺,阡陌纵横,村民散居在牛形山和矸石山的脚下,多以下井挖煤和种田种菜为生。村子中心有栋普通又极不起眼的两层小楼,粉墙黛瓦,曾是供奉菩萨的小庙,名叫许坊庙。庙宇搬到别处后,我党便在此设立了一个秘密活动场所,不久发展成了中共安源地委党校,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从此,这栋两层小楼在黑暗笼罩的年代闪耀红色的光芒,充满无限的生机和神秘,楼上楼下常常风雷激荡……

  伴着仲夏的朝阳,我推开小楼的木门,在吱吱呀呀的声响中,翻开了厚重的历史。

f52557ef97a7e94c032f992250b455b3.jpg


​  90年过去了,小楼设施保存完好,与其相连的3间平房前,两棵百年古柏依然翠绿茂盛,直入云天,像是两个笔直挺立的哨兵。尽管当年在这个院子里开会的代表早已远走了,但它们仍忠诚守候,守护这个红色的院子。拾级而上,我登上小楼的二层。透过红色的栏杆,可眺望安源古矿大楼和矿井。90年前的9月1日,院子里丹桂飘香,秋风拂面。一个身材高大,上穿刚过膝的蓝布半大褂子,下穿蓝色的粗布裤子,脚着草鞋,打着绑腿,像个地道的江南农民打扮的人,手里夹着烟在这个走廊上来回踱步,间或倚栏沉思,烟烧着手指才会回过神来。他绵延而深邃的目光,掠过院子,掠过树梢,掠过连绵的群山,掠过破碎的山河……他就是时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

  天幕低垂,山峦肃立,乌云翻滚,暴雨欲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南昌打响第一枪后,我党又准备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秘密潜回家乡湖南后,又第一个想到安源,想到湘赣边这个不起眼又十分隐蔽的小村子。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8月30日,担负秋收起义前敌委书记的毛泽东,吻别年幼的儿子,挥别爱人杨开慧,准备来张家湾策划部署秋收起义。临行前,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并叮嘱他最好扮成郎中。但谁也没有想到,从此夫妻永别。时隔3年后,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

  狂飙起处,地动山摇。起义在即,在弟弟毛泽民的护送下,毛泽东风尘仆仆从湖南家乡启程,赶来安源张家湾。这个红色古矿他早熟悉了,这个小村子也十分熟悉,这是他第7次来到安源,来到张家湾村。首次是1927年7月,他参加完党的“一大”后返回湖南,稍作休整,就赶到安源,深入矿井开展调查研究,为翌年发动安源大罢工做准备。这一次他不是来调研的,也不是来罢工的,而是要领导一次真正的武装起义……

  楼上的会议室里同样静悄悄的,迎面是张椭圆形的长条桌,正对面有一扇门,里间也有个走廊,后面窗户有一缕光透过门缝照了进来,洒在这张桌子上,洒在两旁的凳子上,洒在斑驳的地板上,犹如90年前秋天的那束明亮的光芒,异常灿烂。桌旁两边分别摆放着两个带扶手的椅子和茶几,椅子在岁月的流逝中褪去了颜色,油漆脱落,有些泛白,但满是历史的味道。开会的那天,伟人毛泽东就是坐在这几张椅子上,抽着烟良久地沉思,思绪间或被山外若隐若现的枪炮声阻遏,他仿佛听到了湘赣边起义队伍集结时急促的脚步声和号角声,听到了河流一样涌动的民众的呐喊,透过走廊看到了阴云密布的天空和满目疮痍的中国。

66f1c346963895b983c44e852956a475.jpg


​​  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楼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楼里,毛泽东英明果断地决定,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打出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面旗帜。这是我党第一面属于自己的旗帜。这面旗帜是时任师参谋长何长工与师部副官杨立山等人共同设计、制作的。那是一面以五星和镰刀、锤子为标志的鲜红旗帜。

  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楼里,毛泽东高瞻远瞩,提出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乡)安(源),使敌人断绝我们的退路。”从这一论断中就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在内心是把萍乡作为党发动和指挥整个秋收起义的依托地、休整支撑地和万一失利后的大本营。在后来的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的党组织始终与井冈山的红军保持畅通的联系,为井冈山斗争提供大量物资,为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武装割据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雨欲来风满楼!伟人毛泽东面对鲜红军旗和唤起的民众,热血沸腾,操着湖南口音,下令起义队伍兵分三路,直插潇湘,进攻长沙。

a2a8d2fc8c16b1628317e68f4fc40ace.jpg


​  平凡小楼起霹雳,这霹雳惊天动地,这霹雳震动寰宇,这霹雳让旌旗红遍四方,这霹雳唤醒了工农千百万!

  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楼里,毛泽东会后彻夜难眠,伫立二楼的走廊上,心绪更是久久难平,为抒发自己投身革命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以其特有的气质和浪漫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0a9d0c387e2c4bbfedf430956660dc9d.jpg


​3年后的秋天,毛泽东再次来到这个小村,这是他第8次进村,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来到这里。此次,他和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张家湾休整,扩军,筹饷。在这小小的村里,148名安源矿工组建了工农红军第一个工兵连,毛泽东到场作动员,朱德亲自把一面战旗授予工兵连。这个连从此跟随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回望这栋不起眼的小楼,我不禁深思良久。这里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前奏、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际开端。当年历史选择了张家湾,张家湾书写出辉煌的历史。伟人毛泽东亲手在这里组建的我党第一支工农武装队伍从这里出发,伴着隆隆的霹雳声,开上井冈,转战南北,浴血奋战,不负使命,打出了一个新的中国。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杨得志、肖劲光、吴烈、吴运铎、熊飞等高级领导干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解放军报“长征副刊”

  作者:李根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