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高墙他说“看到咱们淤的地不返碱我就放心了” 打印页面 - Powered by EmpireCMS - 复兴网

《张钦礼传》四十五 | 走出高墙他说“看到咱们淤的地不返碱我就放心了”

作者:反问号公共号  更新时间:2017-05-29 17:51:37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f9b825cc1ea13550a09507bcec4eeae5.jpg

  走出高墙,待身体稍作恢复,张钦礼就迫不及待地要回兰考去,他舍不得那片故土。

  围绕着焦裕禄精神是“树”还是“砍”的斗争,张钦礼可算是一生荣辱全系于此。但到了暮年,他仍然痴心不改,情有独钟。

  从报纸上得知家乡南彰和山东省楼庄出了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张明友和王明杰,他便邀新华社河南分社老记者鲁保国从郑州赶往山东楼庄,驱车几百里,亲自采访、座谈。

  看到焦裕禄为历届中央领导肯定,看到焦裕禄精神在国家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张钦礼格外高兴。晚年,张钦礼把珍存的有关焦裕禄的对联、中堂、诗画等挂满他居住的房子,每天看着。人们说:“张钦礼的家成了焦展的一部分。”

3244c2882ab272492fe9ee6eb358084a.jpg

  经作者独家授权,反问号(微信ID:CFS-fanwenhao)从4月5日起开始全文连载《张钦礼传》,与广大网友一起回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张 钦 礼 传》

(连载四十五)

刘占锋 著

二〇一七年二月


第十章 患难见真情

再看看那片土地


走出高墙,待身体稍作恢复,张钦礼就迫不及待地要回兰考去,他舍不得那片故土。

  围绕着焦裕禄精神是“树”还是“砍”的斗争,张钦礼可算是一生荣辱全系于此。但到了暮年,他仍然痴心不改,情有独钟。

  从报纸上得知家乡南彰和山东省楼庄出了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张明友和王明杰,他便邀新华社河南分社老记者鲁保国从郑州赶往山东楼庄,驱车几百里,亲自采访、座谈。

  看到焦裕禄为历届中央领导肯定,看到焦裕禄精神在国家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张钦礼格外高兴。晚年,张钦礼把珍存的有关焦裕禄的对联、中堂、诗画等挂满他居住的房子,每天看着。人们说:“张钦礼的家成了焦展的一部分。”

  回到兰考,他先到焦裕禄陵园,为他几乎一生生死相系的老班长、同志与战友焦裕禄敬献了花圈,面对焦裕禄的遗像诉诉衷肠。随后,他要带着“老焦”一起去看看他们战天斗地的成果,看看曾经与他们共同奋斗的战友与同志。他拖着日渐衰老的身体,尽可能地争取多走走、多看看。

一次,年迈的张钦礼从郑州驱车回到兰考,和当年的老同事一起拜祭过焦裕禄后,来到了当年焦裕禄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的韩村,看望当年“四面红旗”中唯一活下来的韩村老支书杨素兰。

  张钦礼说:“素兰,我想让你领着看看咱当年淤过的地。”

  心直口快的杨素兰说:“你看你,连坐下来喝口水都没有,就去看地,恁急干啥?”

  “年龄大了,来的次数不多了。看看咱们淤的地,不返碱我就放心了。”

  杨素兰听了,心里一阵心酸。这时,村里的人听说老书记回来了,纷纷跑过来,将张钦礼团团围住。

  人们拉着他的手关心地问长问短。他们回忆着和老书记一起挥镰割草、沟恤台田、翻淤压沙压碱、引黄灌淤的往事,赞美着彻底制服沙碱内涝之后的幸福生活,憨厚的农民不会花言巧语,只会说心里话:“俺老少几辈都忘不了你呀,张书记。你生活有困难,光俺村的人都不会叫你饿着,管你吃饱穿好!”

  杨素兰领着他们有说有笑地来到当年淤过的地里,见庄稼长势喜人,稻麦飘香,十分高兴。

  张钦礼问:“亩产多少?”

  杨素兰答:“稻子亩产都是一千多斤。村民们都说‘这地种啥成啥。’淤泥老厚,盖住沙碱返不上来,日子好过了。”

  年迈的张钦礼听着,蹲下身子,用手挖了一把黄河泥,瞧瞧,开心地笑了。

  第二天,他又去了仪封公社吕拐大队。

  吕拐过去是兰考出了名的老灾区,土地盐碱化严重,不成庄稼。人们调侃说,吕拐大队是“男的不好找(对象),女的往外跑(嫁到外村外地)。全大队光棍汉就有50多个。

  那年冬天,张钦礼到吕拐大队驻队。他和大队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制定战胜盐碱、内涝,改变贫困面貌的规划。大队支书陶云彬说,“我们这里三椿柳多,耐碱,又能编筐编篓,我们可用它编成苹果篓,卖给土产公司,挣钱度灾荒。”

  队长徐广朋说:“我们可以组织劳力把各户的石磨利用起来,给粮管所磨面。”

  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张钦礼眉开眼笑。张钦礼对陶云彬说:“老陶,记住,有困难,找社员。小鸡还有两只爪挠食吃,何况我们人呢。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呀!”

  于是,大队成立了三个副业生产小组。一是把所有会编筐编篓的社员组织起来,利用野生三椿柳,编筐编篓;二是把有石磨的人组织起来,给马庄粮管所加工面粉;三是把身强力壮的男劳力组织起来,给粮管所打轧花生油。

  就这样,经过一冬的奋战,吕拐群众的生活有了好转。后来,张钦礼、潘子春又到吕拐蹲点,带领群众挖渠修闸、引黄灌淤,彻底改变了盐碱面貌。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吕拐,不仅棉花长得好,粮食作物也高产。

  一听说张钦礼书记来了,社员群众都往陶云彬家里跑,院子里挤满了人。

  村里的兽医徐相营和当年的老队长抱着张钦礼,放声大哭,说:“你可回来了,我们想你呀!”

  一位姓陶的、双目失明的老大娘伸着手,摸着张钦礼,说:“我想起你就难受,就哭,眼睛都哭瞎了。孩子,你为俺老百姓可受大苦了……”

  其他的村民有拿凳子的、有端好吃的,群众对老书记的热情劲儿无以言表。陶云彬告诉他:“自从咱们七六年灌淤后,土质好了,种啥庄稼成啥。社员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改善了,青年人找对象再也不犯愁了,家家都是新院新瓦房。”

  张钦礼说:“老陶啊,你知道我最高兴的时候是啥时候?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看到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使人民群众摆脱苦难,过上好生活。”

  陶云彬说:“你说得对呀,张书记。群众富足了、幸福了,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2000年的春天,堌阳镇水驿村老支书张志学受全村群众委托,用柳条巴斗带着150个鸡蛋到开封看望张钦礼。

  张钦礼留他住下,陪他到龙亭公园、包公祠等名胜古迹转了几天。临走时,张志学说:“全村人都想叫你再到俺那淤区去看看,淤区的麦子长得可好了!”

  5月25日,张钦礼和爱人刘秀枝一同到了兰考。他们和樊哲民、陈建民等老同志乘车来到水驿村。

  水驿大队,过去是沙荒盐碱内涝不长庄稼。人们常年靠割草、卖柴度日。1974年,张钦礼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引黄灌淤,彻底改变了这一带的自然面貌。

  车子一进村,听说张钦礼书记回来了,人们涌上街头。40岁以上的人都认识张钦礼,老远就打招呼,“张书记回来了!张书记回来了!你好哇!”一位老人拄着双拐走到张钦礼面前,说,“张书记,我们又见面了。你还认得我吗?”

  “你是生产队的会计,我咋不认得?”张钦礼笑着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咋样?”

  众人回答:“自从引黄河水灌淤,地变好了,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张志学领着他们到淤区看麦子。一望无际的麦田,齐刷刷的麦穗,略略发黄。微风一吹,金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张志学说:“一亩地亩产五六百斤;好的能打七八百斤。”

  从地里回到村里,张钦礼提出要到几户群众家里走走看看。亲眼看到户户都是新盖的宅院,屋里放着大囤的麦子,张钦礼心里十分满足。在张志学家,他的大儿子说:“俺家一年收获一万多斤麦子,5口人可以吃5年。”

  张钦礼说:“过去讲耕三余一就是好家了,现在恁家都耕五余四了。”

  一位老人风趣地说:“张书记,你再想吃红薯面拌野菜馍,可是没有了。有的就是麦子。你轮着吃,一家吃一年也没有事。”

第二天,张钦礼一行要去东半县看看。他们到了小宋乡小宋村。路上,见有四位老人坐着说话。一见张钦礼,老人们都站了起来,齐声问:“张书记回来了?”

  “你们还认得我呀!”张钦礼笑着说。

  “俺咋能不认识你嘞?你忘了,那一年你和通信员下乡,骑车子路过俺家。已过中午了还没有吃饭。到俺家给你做的南瓜糊涂粥,你一连喝了两碗。走时给我粮票和钱,我不要,你说,‘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标准,不能多吃多占。’这到啥时候我都忘不了呀!”一位老人说。

  出小宋村,他们又去南彰镇牛栏中村看望张登营。张登营原是史庄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个大队是盐碱地区,改种棉花成功。1967年获得棉花好收成,张登营还应邀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

  张登营穷苦人出身,工作积极肯干,不怕苦累,使社员生活水平提高很大,很受大家拥护。如今年纪大了,不当支书了,也闲不住,给村干部当参谋。他一见张钦礼,哭着说:“俺做梦都想你呀!……”

  张钦礼说:“20多年没见面了,我也想你呀!你身体咋样?”

  张登营说:“身体还好。”

  提起当年治盐碱,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从牛栏中村出来,他们又去许河乡吴河村看望吴玉春。吴河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考城县游击区的堡垒村。张钦礼、王志新、潘子春、张先志等很多抗战时期的老同志就在这一带战斗。

  这里的群众舍生忘死保护八路军的事迹特别感人。老支书吴玉春家就是堡垒户。解放后,吴玉春任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积极工作,受到过焦裕禄的表扬。特别是在开挖治理吴河沟,解决与山东曹县的水利纠纷方面作出过很大贡献。

  张钦礼一进村,年纪大一点的都认识他,跑过来围着他说话,亲热得如同自己的家人。在众人的引领下,张钦礼来到吴玉春家。

  老支书90多岁了,眼也花了,耳朵也不好使唤。听清是张钦礼来看他时,不知从哪儿来的力量,竟从床上坐了起来,向前伸着手,一句接一句地哭喊着张钦礼的名字。

  当张钦礼答应着进屋,坐在他的床边时,他用颤抖的手在张钦礼的脸上、身上摸来摸去,“呜呜”大哭。半天说了一句:“孩子,你受苦了。咱村里的人都惦记着你。”接着,又问张先志在哪儿?马喜元、张爱民咋样?这些都是战争年代的老同志。

  当说到“年纪大了,见面的机会不多了”和“战争年代的老战友越来越少了”时,两人悲从中来,怆然泪下。在场的人对他们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无不感动万分。

1998年元月5日,72岁的张钦礼叫上刘俊生,冒着严寒来到他曾蹲点治沙的东坝头张庄村。

  一下车,正好碰见史田庆。他一见是张钦礼来了,竟放声大哭,像疯了一般边跑边喊:“张书记回来了,张书记回来了!”

  这个史田庆是个苦孩子。三岁死了爹,八岁死了娘,是个孤苦伶仃的放羊娃。白天,他拖拉着鞋片子给生产队放羊,夜晚就住在羊圈里。一年四季,羊下羔喂奶、治病防疫,他尽心尽力。

  他每天拿根羊鞭,乐呵呵地哼着小曲下地割草放羊。每次去放羊,他都不让羊群祸害地里的庄稼。还挑着粪箩头,把羊屎蛋儿捡起来,上到生产队的大田里。村上的人都很喜欢他,夸他是一个聪明勤快、以队为家的好孩子。

  一天,张钦礼和曹庆瑞骑自行车下乡,迎面碰到史田庆。只见他挑着粪箩头,哼着小曲,一边驱赶着羊群,一边时不时地捡着羊屎蛋儿,张钦礼向他打招呼:“小家伙儿,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史田庆,村上的人都喊我朗妞。”

  “你今年多大啦,家里都有谁?”

  “我今年十六啦。家里就我一个人,爹娘都死啦。”

  张钦礼听了一愣,心想,你命这么苦呀!他把自行车一扎,问:“朗妞,那你现在咋过呀?”

  “我现在每天给队里放羊。一边放羊割草,一边给队里捡粪积肥,队里还经常表扬我呢!晚上就住在羊圈里,跟羊过。”

  面对着这个勤劳、善良而又无依无靠的孤儿,张钦礼顿生怜悯之心。想着县委正在选配通信员,觉得这孩子怪合适,就问:“你愿意到县城工作,去当通信员吗?”

  朗妞睁大眼睛盯着张钦礼,喜出望外地说:“愿意呀!可这好事咋会轮到俺哪?再说,这事你说了算吗?”

  “他是咱县的张书记,他说了算。”一旁的曹庆瑞笑着说道。

  此时的朗妞像是在做梦。他咋着也想不到,这天大的好事会落到自己身上。是啊,在当时到县委当通信员,那就意味着“农转非”,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这是当时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呀!朗妞咧着嘴,傻呵呵地看着张书记,一个劲地说:“这事你说了算,你说了算!”

  不久,史田庆接到通知到县里去上班。他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几经打听,摸到县委大门口。他在大门外转了三圈儿,才壮壮胆往里走。传达以为是要饭的,往外挥着手说:“去!去!这里是县委。要饭到别处去!”

  朗妞壮着胆说:“我不是要饭的,我是来当通信员的。”

  “你是来当通信员的?”传达惊讶得瞪大眼睛,反问道。又对他上上下下打量一遍,接着问:“是谁叫你来的?”

  朗妞挺了挺腰杆,说:“是张钦礼书记叫我来的!不信,你去问问他。”

  传达说:“你知道有多少人争着来这儿当通信员?你要是真能来,那可是鲤鱼跳龙门了!你先在门口等会儿,我进去问问。”

  不大会儿,张钦礼就和传达一起来到大门口。他拉着朗妞的手,笑着说:“朗妞,咱又见面了。”此时的朗妞像见到久别的亲人,鼻子一酸,扑到张钦礼的怀里,他边哭边抽泣着说:“张书记,我来上班了。”

  这个朗妞,1977年也被赶回了农村。这次与张钦礼相见,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随着喊声,众乡亲像潮涌般把张钦礼围了起来:有的抱着他的肩头痛哭,有的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80多岁的老支书尤孟昌闻讯也赶来了,大家自觉地给他让开个路。他走上前去,拉住张钦礼的手,颤颤巍巍地说:“张书记,张庄村的群众光想你呀!”

  张钦礼也激动地说:“我也想你们,才特意来了。”

  不少人泪流满面,“呜呜”的哭声压住了说话声。张钦礼含着泪劝道:“别哭,别哭!见面多不容易呀。今天能在这儿见面,我们高兴才是!咱们坐下来,一起说说话吧。”

  当年的治沙模范姬庆云,已经80多岁了,重病在身,卧床不起。听说张钦礼来了,他打起精神,从床上爬起来,拄着个棍子,一步挪四指地走过来。他拉着张钦礼的手,哭着说:“张书记,我可见到你了,天天想你呀!”张钦礼忙掏出手巾为他擦泪,扶他坐好,安慰再三。

  午间,众乡亲留张钦礼吃饭,张钦礼和姬庆云坐在一起。看姬庆云不动筷子,张钦礼就问:“老姬,你咋不吃呀?”

  姬庆云说:“我已经三四天汤水不进了,咽不下去呀!”

  张钦礼说:“今天咱老哥俩相见,无论如何你得多少吃点。”  姬庆云“嗨”了一声,说:“我连咽东西的劲儿都没有了。”

  张钦礼用自己的筷子夹了一点熟烂的热菜,送到姬庆云嘴边。姬庆云张口吃下,嚼了嚼,一使劲将菜咽到肚里。他高兴地说:“咽到肚里啦,咽到肚里啦!我临死,能吃到张书记喂的饭,能见到张书记一面,心里就满足了。”

  8天后,这位治沙劳动模范离开了人世。
(未完待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