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按
5月19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焦点访谈”《穷则思变塘约村》。央视记者在塘约村驻村20天,在对塘约村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后,直接从村干部和村民口中采访来的农民声音,相当真实。这个访谈,准确地报道出:塘约村民是在遭遇一场大洪水洗劫后,更加贫困。然而穷则思变,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全体村民通过组织起来,组建村社一体的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仅两年时间就从贫困村变成小康村。
从这个报道中,可以看到,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构成了当今农村改革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也就是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考察塘约村时说的:“塘约村只用二到三年时间,就从贫困村变成小康村,关键是抓住了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根本在于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
焦点访谈内容提要
来源: cctv13在线直播
不久前,《焦点访谈》记者参加“驻村蹲点”调研采访活动,来到了贵州安顺平坝区的塘约村。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绿水青山环绕的美丽村庄,成片的小楼,平整的沥青路,让刚到这里的记者眼睛一亮。可是村民们却告诉记者,两年前,它还是一个二类贫困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就在2014年那年,塘约村还被一场洪水席卷,洪水过后,村庄曾经一片狼藉。而今天的塘约村不仅美丽整洁,还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这种蜕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次来到塘约村,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这样一个小山村,每天都有很多外地人。拿着话筒给大伙讲解的是塘约村的村主任,叫彭远科。老彭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不少其他地方的干部都慕名而来,作为塘约村的村主任,老彭除了每天处理村里的日常工作,又多了一项接待的任务。
驻村的这些天,老彭经常带着记者在村里调研,他说,最近两年,村里日子好了,老百姓的心里畅快了,可一想起以前过过的苦日子,还会会觉得心酸。就拿老彭来说,20年前,老彭年轻的时候养过鸭,赶过马车,那时候除了要照顾自己家一家六口,还要帮两个去世的兄弟抚养三个孤儿,九张嘴等着吃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那时候的塘约村,不仅是老彭一家日子过得清苦。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早些年,村里没有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一家一户靠着几亩贫瘠的山地,如果不外出务工赚点钱,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
驻村调研的时候,记者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村民一辈子都过着这样的生活,为什么偏偏在这两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呢?村里人都说,或许得感谢2014年4月那一场山洪,把村里的衣服、家里粮食都冲走了。
左文学在塘约村担任多年的村支书,他告诉记者,当时看着一片狼藉的村子,一方面赶紧组织村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也在想这塘约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他很发愁。
第二天市委书记周建琨来视察灾情。他说把群众组织起来,是不是可以搞一个合作社。
市委书记的一句话提醒了左文学,可是要成立什么样的合作社,村干部们说他们当时心里都没底。
“穷则思变”,现在塘约村的山头上立着这四个大字,而塘约村的变化正是从洪水之后开始的。村干部意识到,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虽能解决温饱,却不能让日子富裕起来。塘约村得另寻出路。
村干部告诉记者,洪灾过后,塘约村着手进行改革,成立了“金土地专业合作社”,村民变社员,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集中使用,鼓励村民用土地作价入股,年底分红。可是,想法虽好,实施起来能不能顺利呢?
最初合作社以其中一个村民组为试点,流转了几百亩地,光流转费用就得二三十万元,而塘约村的村集体资产,在2014年洪灾过后,总共还不到4万元。没钱办不了事,村里只好找到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希望以合作社的名义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但信用社说,钱可以借给你们,只能借给个人,不借给集体。
村民本来就担心合作社给不了钱,所以才要村里先支付土地流转的费用,现在还要他们用个人信用贷款给村集体发展产业,这又怎么可能呢?
最后村委会决定,11个班子成员除了一个女同志以外,十个人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当时最低的贷了8万,最高的贷了15万。
十个人贷款110万元,合作社这才开始有了最初的启动资金。除了付清土地流转的费用,村里还用这些钱购买了农机、种子、化肥,把流转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莲藕。
村民们看合作社有了收益,加入合作社的热情也高了起来。村里对土地、房屋、水利工程、集体财产等权属关系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了农村产权。到2015年底,全村70%的土地都流转进入了合作社,到2016年底,全村所有土地已经实现全部入股。
村民肖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一共有三亩地,以往种点玉米或者水稻,一亩地产出也就一千多块钱,除去农药化肥人工,基本上所剩无几。把土地流转给村里,自己不用去种,算起来收入还要划算得多。关键是他还可以腾出手来,在合作社打工,也有一份收入。
合作社成立以后,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给合作社打工。可合作社用工有限,人多了,问题又来了。
全村的土地实现集结化、半集结化以后,劳动力只能在100到150人之间,还有一千多人怎么安置?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村里成立了建筑队、运输队和妇女联合创业中心,为村民就近就业提供机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务工的村民有八九百人,现在只有四五十人还在外面务工。在政府的帮扶下,最近两年,塘约村修通了公路,疏通了河道,建起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4000元,到2016年增长到10030元。记者在村里这些天看到,如今的塘约村,从村容村貌到村民的神情笑貌,到哪都能感觉到有股新鲜劲儿。
村民的日子好过了,村干部却不轻松,老彭现在基本上每天一天亮就起床,忙到晚上八九点钟甚至九十点钟才回家。
在塘约村驻村蹲点的这些天,我们的记者感触很深。其实,每个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同时也都会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怎么激活、调动这些资源,解决问题、战胜困难,需要有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而更重要的是,关键时刻有一群有担当、有魄力、有办法的带头人。在塘约村的调研让我们看到,正是有了这样的带头人、村干部,塘约村才会有了今天的蜕变,一个穷山寨才走上了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