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光: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没有精英主义色彩

作者:王绍光  更新时间:2017-02-02 17:36:5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ae560a1188f3ff7755a8245f6c0d63dc.jpg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也许没有太多精英主义色彩,因为自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起,毛泽东便开始探索如何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即改变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后来这种探索也被叫作“反修防修”。

  1957年,毛泽东提出,虽然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但“人的改造则没有完成”。次年,在评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时,他进一步指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一定要从各方面妨碍这种平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破除。例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彻底破除。破了又会生,生了又要破。

  那时,他用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手段是搞整风,搞试验田,批判等,下放干部,两参一改(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

  其后,1963—1966年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他看来,这些措施都不足以打破资产阶级法权、消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毛泽东于文化大革命前夕发表的《五七指示》是他晚年的理想宣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憧憬的是一个逐步消灭社会分工,消灭商品,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这三大差别的扁平化社会,其目标是实现人们在劳动、文化、教育、政治、物质生活方面全方位的平等。

  文革前期对所谓“走资派”的批判以及文革后期对“新生事物”(五七干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革命样板戏,工农兵上大学,工宣队,贫宣队,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老中青三结合,工人—干部—知识分子三结合等等)的扶持都可以看作实现毛泽东理想的途径。

  不过,经过八年文革后,毛泽东认为,靠一次文革还不能实现目标。在1974年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中,他透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也成为他继续革命的理论依据。毛泽东逝世前,于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间又多次谈到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他的结论是:一百年后还要革命,一千年后还要革命。

  简而言之,由于毛泽东晚年一直致力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用种种方式促进人们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位上的平等(当然“阶级敌人”除外),所以,当时的中国没有形成森严的等级制,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旧精英”与解放后形成的“新精英”都受到了抑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