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长潭水,碧波荡漾,
倒映着青山和绿树,
四季流转中,长潭湖,
总是充满着不同的魅力。
长潭湖,又名长潭水库,位于台州黄岩西部,坐落在峰峦叠嶂、风景秀丽的括苍山东南,黄岩母亲河永宁江上游。
长潭水库是台州市的主要饮用水源。这座500多米长、40多米高的大坝,如一条横卧在青龙山与伏虎山之间的苍龙,锁住了永宁江上游的淡水资源,被称为台州人民的“大水缸”,灌溉了一方沃土,也哺育了一方人。
1
现实版“愚公移山”,冰天雪地里赤着膊干劲冲天
时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黄岩还没有大型水库,有的只是些小的山塘,根本无法解决百姓吃水、农田灌溉的问题。
一到夏季,在很多老百姓心中,都留下过“胆战心惊”的印象:洪水来势汹汹,土地被淹没了,粮食也减产了。于是,广大农民只能挨饿过日子。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由于水利设施简陋,百姓为此吃尽了苦头,于是,修建一座水库,成为了大家心里最深的期盼。
终于,时间来到了1958年10月13日,群众期盼已久的长潭水库工程正式动工,如果说“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的话,长潭水库的修建算的上是一个最鲜活的例子。
长潭水库建设照片
当时,各地老百姓都纷纷报名参加水库修建,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有6000多名群众参加建设。在修建水库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艰苦,很多人都是自带着粮食、棉被、工具来的,因为缺少住房,他们就在荒滩上搭建起了多间简陋茅棚,大家一起住草棚,借民房,虽然条件差,但每个人都是干劲冲天。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挖截水槽、堵口、拦洪……每一个环节,大家都是拼了命地完成,甚至在冰天雪地里,大家还赤着膊、喝着酒、鼓着劲在干,这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场景。
195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就在那样一个寒冬腊月里,有三台抽水机因为被淤泥堵塞,而无法抽水,导致其中一段无法进行正常施工,水位涨到了一人多高,已经停工两个多小时了。就在情急之下,宁溪公社民工王友云自告奋勇,他喝了口白酒,很快,像泥鳅一样钻入水底,忍受着刺骨的冰水挖清淤泥。他这样一直坚持了一两个小时,终于完成了三台抽水机的清淤任务,为施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长潭水库建设照片
自从水库动工建设以后,就打出了“百年大计,千秋伟业,质量第一”“坚持高标准建好长潭水库”等类似的横幅,严抓工程质量。
1959年,当工程进展到回填大坝粘土时,要求回填的黄土没有一根杂草。夹着少许杂草的黄土在填压前,必须先把里面的杂草全部挑出,用当时工程师的话来说,如果草没有挑干净,倒下黄土就填压的话,那就是埋下了重大隐患,这样严苛的施工标准,深深记在每一位工人的心里,对于工程质量,大家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
2
遭遇危情时所有人齐心努力,丝毫不敢松懈
“天上无星夜不明,长潭灯火赛星星,照得工地无日夜,闹得山谷不平静。”这是长潭水库修建时,在建设者当中流传着的一首原创小调。
长潭水库建设照片
当年参与长潭水库勘探和建设、长潭水库管理局原局长吴志远每次回想起当年的建设场面,总是感慨万千。“长潭水库建设,场面非常宏大,每天少则3000人,多时有18000人驻守工地劳动。”吴志远回忆说,为鼓舞民工干劲,工地党委设立了8个团和2个营,每个团、营都成立了党支部,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等活动。
1960年的夏天,对吴志远来说是毕生难忘的一次人生经历。 那一年,从8月2日开始,短短10天内,7号、8号、12号,三次强台风接踵而至,连续降雨量达803.4毫米,库区山洪暴发。
“在水库大坝施工期间,遭遇过三次特大洪水袭击,最危险的当属1960年夏天那一次。”吴志远回忆道,“当时溢洪道、泄洪道尚未开挖,仅靠导流隧洞泄洪,造成库内洪水猛涨,浊浪翻滚,水线几乎没到坝顶。才筑到28.1米高的大坝面临严峻考验,严重威胁着下游6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危情,县委和工地党委临危不惧,沉着指挥。9日午夜,县委在大坝上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坚守阵地,以“誓与水库共存亡”的坚定决心,全力保坝。全县前来增援的10000多名民工加入各民工团,一起冒着瓢泼大雨,不顾塌坝风险,争分夺秒运土垒坝。
与此同时,海、陆、空三军救援部队以及从全省各地和各大水电站工地调来的运输车辆,载着抗洪物资及工程机械,日夜兼程赶到水库工地增援抗灾。在所有人的齐心努力下,8月12日,雨渐渐地停了,大坝安然无恙。
看着大家忘我奋斗的精神,吴志远十分感动,他也和工友们同吃同住,只要哪里缺人、有困难,他就第一时间安排调配,经常让他连睡个囫囵觉都很难,“住在工地里,有稻草棚就在稻草棚躺一下,哪里能坐就坐一下,大家都很拼命的,谁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经过整整6年,2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了长506米、高43米、顶宽6米、底宽293米的黏土心砌石斜墙大坝,铸就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3
长潭水库带来财富和资源,被称为台州人民的“大水缸”
如今的长潭水库,水面宽广,岸线曲折,景色宜人,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淡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多年调节的大(2)型水库,也是温黄平原灌区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总库容7.32亿立方米,相近于52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湖水带来了财富,提供了宝贵资源,促进了台州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她为台州南域300多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又流进了100多万亩农田和数万家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冲着长潭水库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在水库坝脚下,村里人接二连三地开起了“农家乐”,当地很多村民都说,是水质保护给他们打开了致富的道路。
在长潭水库周边,有宁溪、富山、上郑、上垟、北洋、屿头、平田等7个乡镇,多年来,这些乡镇的干部群众早就达成了一种共识:发展,要时刻以保护长潭水库为先。
长潭水库库区
黄岩溪畔,一条800多米长的景观带沿溪而建,蓝天碧水,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在宁溪,到处都能见到一些生态环保设施。坦头村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里,美人蕉正开得娇艳,这下面其实是个生活污水处理池,在宁溪镇,这样的处理池有很多个。
由于周边乡镇的“全力呵护”,长潭水库水质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此同时,水库的存在也给西部乡镇带来许多资源与商机,正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促共赢。
一汪碧水流过一山又一山,万千支流汇聚到长潭水库。现在的长潭湖,以湖水、小岛、山林取胜,风光秀美,景色怡人。水库四面青山环绕,湖水清澈,风光旖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这里游人络绎不绝。这个被称为“台州后花园”的长潭湖,已经成为台州市最大的饮用水源,被称为台州人民的“大水缸”。
4 利用长潭水库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实现居民共饮长潭清泉
改革开放后,台州南域(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等地)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各类市场繁荣,城镇城区人口稠密。但淡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有限,且地表水受工业、生活影响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制约着台州南片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经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反复分析论证,认定要彻底解决黄椒温地区供水问题,只有利用长潭水库这个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才行。
长潭水库
尽快建设黄椒温联合供水工程,已急不可待地摆到台州人的面前。很快,工程建设总原则就确定下来,那就是“统一规划、联合引水、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合理负担”。
1995年6月15日,工程总指挥部在长潭引水隧洞口隆重举行引水隧洞岩塞爆破仪式。这次岩塞爆破顺利,为整个供水工程取水头部的贯通、竣工计划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此,长潭水库的清泉,通过61.5公里长的大型箱涵和水管,供应温黄平原百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1995年,全省最大的从水库引水向城镇供水的一期供水工程开始运行。5年来,年均用水量增幅在15%左右,平均日供水量已达19.8万立方米,最高日供水量达23.2万立方米。
之后,台州市委、市政府又作出决定,在一期供水工程的基础上建设二期供水工程,供水规划为49万立方米,供水范围为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五县(市、区)重点城镇。二期供水工程于2007年9月单线试通水,2008年12月实现全线通水。通水后,一期和二期供水工程就像双龙嬉水,滋润着台州江南大地,让当地居民可以共饮长潭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