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战无不胜的力量在哪里?新中国科技发展速度创下空前历史奇迹的根源在哪里?当时包括美英国家在内的全世界各个国家对中国的尊重、敬重和看重的原因是什么?这个短短的视频全部作出了回答。
关联视频链接:http://t.cn/A6SrGlSd
看到这次前去吊唁伊丽莎白女王的中国代表团被拒绝瞻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瞻仰的英国女王遗容,看到在拒绝中国代表团瞻仰的同时却允许台湾代表团瞻仰,再回想起20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机场规定中国人可以免于安检,这种天差地别的待遇怎能不让人含泪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要知道安放在英国议会大厦的英国女王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瞻仰的地方,唯独拒绝中国代表团进入。
英国是近代以来第1个侵略中国的西方国家,又是第1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六七十年代又是第1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机场对中国人实行免检的西方国家,现在又是第1个对不远万里前去吊唁英国女王而不准进入瞻仰大厅、对中国进行极端羞辱和蔑视的西方国家。在这一个又一个正反两方面的第1面前,人们又怎么能不怀念伟大领袖毛泽东!
1949年共和国建立前夕的渡江战役,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国共两党大决战的最关键一战。当时中国最不希望的就是西方帝国主义武力干预中国。由于清兵入关而导致李自成农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毛主席比任何一个人都清楚。但是为了捍卫中国人民的独立和尊严,毛主席依然下令向侵犯长江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开炮。就是那一炮,打出了英国对新中国的敬重,成为了第1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
后来英国又看到中国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两次打败美国,为捍卫中国一块巴掌大的领土珍宝岛与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开战,如此敢与两个超级大国兵戎相见并且战之能胜的新中国,却从来没有像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那样对其他国家哪怕是再弱小的国家,进行过鸡鸣狗盗的各种暗杀破坏活动,所以机场才会对中国人免于安检,以表示对中国人堂堂正正形象的接受和尊重。
可是今天英国却在瞻仰英国女王遗容的问题上,接连三次对中国代表团进行羞辱。一次是本月16日英国拒绝中国代表团(大使级)进入议会大厅瞻仰英国女王的遗容;第2次是允许台湾代表团进入大厅进行瞻仰;第3次是再次规定今天前去参加女王安葬仪式的中国高级代表团,只能参加安葬仪式而不能瞻仰遗容。如此奇耻大辱,中国人怎能忍受!
中国是一个奉行“士可杀而不可辱”的东方伦理大国,把尊严和荣誉看得高于生命,宁可丢掉性命,也绝不丧失尊严。战国时期,古代外交家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外交尊严,宁可流血五步,拼死也要秦王击缶;晚清时期,近代外交官谭锦镛被美国巡警群殴后把辫子拴在桥栏上大肆屈辱,事后与美国警方交涉失败,为了维护国家外交尊严,毅然跳河自杀。他们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尊严高于一切的伟大民族精神。
而如今,我们再次遭到了这种举世罕见的外交羞辱,可是我们既不见有蔺相如那样为捍卫国家尊严宁可流血五步的外交官,也不见有谭金镛那样为维护国家尊严愤而自杀的外交官,所能见到的就是大家都默默接受了这种践踏国家尊严的奇耻大辱。英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具有纸老虎和真老虎的双重性质,当他们看到中国对国家尊严被侮辱被践踏满不在乎时,就全都会由纸老虎变成真老虎。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时,也就不可能再有力量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那么侵略和征服这个国家的条件也就成熟了。这次英国借女王去世之事羞辱中国的可怕地方就在这里。
千万不要说什么尊严和人格都是虚的,不能当饭吃,只有利益才是实的,只有金钱才值得付出。当年英国第1个和新中国建交,所看重的绝不是新中国的经济实力,而恰恰是新中国把尊严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那种英国人最为推崇的“骑士精神”,恰恰是被当今中国人嗤之以鼻的那些“虚”的东西。而如今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甚至连一些非洲国家所轻视和歧视中国人的,也恰恰是中国人“甭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精神。
正是这种只讲利益不讲是非的实用主义精神,把14亿中国人民变成了14亿碎片,所以今天美国才敢围猎中国,英国才敢羞辱中国,德国才敢呼吁整个欧洲联合起来反对中国……但凡是中国还能保留丝毫毛泽东时代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种只讲道义不讲利益的英雄主义精神,那种为了尊严和人格而不惜一切的侠义精神,又有谁敢像现在这样侵犯中国主权和羞辱中国尊严?
就拿这个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一年多不吃肉的视频来说,如果现在我们的官员也能向毛主席学习,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享受同样的生活待遇,在全国人民解决公费医疗之前,放弃自己的公费医疗,在全国人民解决养老问题之前,放弃自己的养老金待遇,那么当今中国将会立刻变成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14亿中国人民将会立刻变成14亿战神,变成14亿雷锋,变成14亿尧舜。英国不仅不会再羞辱中国,恐怕会又变成第1个无比敬重中国的西方国家。
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在我们自己掌握之中,包括未来中美欧关系的演变,也全都在我们自己掌握之中。
2022-09-19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8
张宏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l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