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助力增收,脱贫奔小康后劲足

作者:记者任鹏 曹继军 颜维琦  更新时间:2020-11-12 09:57:11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上海嘉定对口帮扶云南楚雄、迪庆纪实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水产养殖基地。资料图片

上海援建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猫街村村委会阿未俄村组民居提升改造项目俯视景观。资料图片

  【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

  自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以来,上海市嘉定区大力发展产业帮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在对口地区引进沪籍企业,发展水产养殖项目,使云南百姓餐桌上的食材越来越丰富,当地人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针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稳岗就业难的问题,嘉定区与当地有关部门合力探索,形成了“派得出”“找得到”“留得住”的转移就业“德钦模式”,使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可复制、可推广。

  产业培育,发展高标准淡水水产品养殖

  如今罗氏沼虾、肉质肥厚鲜美的加州鲈鱼等淡水活鲜纷纷端上了云南昆明、楚雄等城市居民的餐桌。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高标准的水产品并非来自沿海地区,而是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山。

  “以往云南市场上的水产品以冻品为主,大多从广东进货。现在云南本地就能供应了,罗氏沼虾上市时大都还是活的。”上海海洋大学毕业的博士吴仁福对记者说。

  2018年年底,上海嘉定区与云南楚雄州双柏县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通过沪滇协作建起了一座座鱼塘。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利用重点招商项目引进的楚雄天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盛公司在双柏县大庄镇普岩村投资建设生态虾蟹产业园,建成包括高标准的孵化区、养殖区、办公服务区、饲料储备区等四个主要功能区的养殖基地130余亩,开始在高原养殖加州鲈鱼、澳洲小龙虾、大闸蟹以及反季节培育澳洲小龙虾虾苗、加州鲈鱼鱼苗,填补了云南高原地区高标准淡水水产品养殖和培育种苗的空白。

  在培育水产品过程中,天盛公司开展了“产学研”并重的合作新模式,加大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道宏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合作力度,从已经驯化的鲈鱼中挑选体质好、体型大、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繁殖能力强的种鱼,选配野性较大的原种加州鲈鱼进行改良,有效提高亩产产量,降低饲料和用药成本,目前已建成“高原加州鲈鱼繁育及保种基地”,并完成澳洲淡水小龙虾、大闸蟹养殖以及优质虾蟹生态种苗观光区等建设,有效带动百余名当地群众就业,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在大山里养殖水产品,给当地人带去全新的理念,让他们多了一些选择。”为双柏县提供罗氏沼虾和大闸蟹养殖等技术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吴旭干深有感触地说:“水产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高档水产品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多。”

  有了成功经验,就会吸引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水产品养殖的行列。“以前是我们做、他们看,没有技术他们不敢做。现在除了我们把技术送过去,还有三名当地学生来上海海洋大学学习,未来他们也会把技术带回去。”吴仁福说。

  消费扶贫,“菜园子”对接上海“菜篮子”

  “主持人好,我在这里介绍两款我们对口支援地区的特色产品。这个是云南省南华县的松茸菌汤包,汤包里有松茸、牛肝菌、桂花菌、鸡油黄菌、茶树菇等菌菇。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松茸。松茸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野生食用菌,不可人工培植,被誉为‘菌中之王’……”在区委书记谈扶贫系列节目中,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的开场白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在节目一开始便如数家珍地为云南特产直播带货。一直以来,消费扶贫都是嘉定的特色亮点工作,2019年全区完成消费扶贫金额1.55亿元,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可望实现1.7亿元。

  为探索消费扶贫的新模式,嘉定区整合区内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消费扶贫工作。

  首先是“搭好平台”,畅通消费渠道。今年8月15日,上海嘉定—云南楚雄消费扶贫生活体验馆在嘉定区正式面向公众营业。这是楚雄在上海第一家消费扶贫生活体验馆,整合了楚雄州9个县、1个县级市的扶贫农副产品,涵盖鸡、鱼、肉、蛋、茶叶、粉丝、核桃等80多种产品,在助力云南楚雄实现脱贫的同时,也满足了上海消费者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目前,嘉定区内布局对口地区特色商品销售网点已有119个,其中实体销售网点114个,电商平台5个,把消费扶贫融入嘉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跨前一步,主动帮助当地企业提升供给能力是嘉定区促进消费扶贫的又一项特色举措。为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嘉定区组织区市场监管局赴对口地区考察蔬菜种植基地,指导当地对接上海标准,建立可追溯系统。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到对口地区建生产基地,建设冷链仓库,解决物流仓储成本高、产品销售周期长等问题。同时引导对口地区企业到嘉定落户,云南力耕农业有限公司是落户嘉定的首家扶贫龙头企业,目前公司的农产品已进入各大农贸市场,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01人脱贫。

  就业帮扶,积极探索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每年6月前后,是云南迪庆白马雪山高山杜鹃盛开的季节,成千上万亩杜鹃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家住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的白玛取宗,1996年出生,父亲生病,家里还要供她和妹妹上学,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从2013年起,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五六月份挖虫草、七八月份采松茸是白玛取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那里好东西不多,一年也就卖一万元多点,哥哥读书的贷款都还不上。”面对贫困,白玛取宗曾有些无奈。

  一个偶然机会,白玛取宗得知县里正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往上海务工。她家刚好也是“卡户”,于是她马上响应政府号召,报名来上海务工。3年来,在嘉定区的尖点科技公司工作,白玛取宗每年都有机会出差,昆山、松江、广州,她不仅靠收入帮助家里脱贫,还见了不少世面,从一个懵懂少女成长为一个有毅力、有主见的青年。

  从2018年起,嘉定区开始接受对口帮扶地区德钦县的富余劳动力。由于两地在地理环境、饮食习惯以及用工要求上的较大差异,劳务输出过程中“派不出人员、找不到岗位、待不长时间”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嘉定区围绕如何“派得出”“找得到”“留得住”,打出“组合拳”,积极探索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广泛动员,降低外出成本,确保“派得出”;优选企业、推荐岗位信息,确保“找得到”;之后,最关键的,也是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如何做好“留得住”。

  上海潮湿闷热的天气、快节奏的工作状态让德钦县来嘉务工人员有些水土不服,和白玛取宗同一批来嘉定务工的德钦人就有6位先后离沪返乡。

  为确保“留得住”,嘉定区做细服务,区合作交流办、人社局、企业和德钦驻沪服务站四方联动,驻点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来沪就业人员信息动态,如果发现不适应岗位的情况,及时做出岗位调整,最大程度上做到人岗相适,起到了稳岗稳心的作用。此外,还对他们加强关心关爱。每逢工作之余和节假日,区合作交流办和人社局的工作人员组织来嘉务工人员参加社区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嘉定人民的关心和关爱。

  如今,南亚新材料、盈达空调等嘉定企业,每家都有几十位来自嘉定对口地区的员工,有的已经当上了班组长,有的人不仅为同学朋友牵线,还带着自己的亲戚来打工,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改善了不少。

  “派得出”“找得到”“留得住”,在不断完善的“德钦模式”推动下,2017年以来,包括就地、就近就业和异地转移就业在内,嘉定区通过劳务协作帮助对口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转移就业5000余人。

  (本报记者任鹏曹继军颜维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