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

作者:陈萌 特约记者 王钰凯  更新时间:2020-03-19 09:26:51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3月18日,对许多人来说,仅仅是岁月更替中平凡普通的一天。

  但是,对于第76集团军“雪枫旅”官兵而言,82年前东北抗日烽火中的这一天,34年前保卫边疆战火中的这一天,却是那么不同,值得铭记。

  1938年3月18日,东北抗日联军第3师第8团第1连连长李海峰在小孤山,拉响了怀中最后一枚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1986年3月18日,“好作风八连”指导员张新奎第6次冲进火海抢救战友,却再也没走出来。

  82年过去,经历过小孤山战斗的英雄们已然不在。

  34年过去,昔日的战场又变回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每年的这个日子,作为英雄部队的传人,第76集团军“雪枫旅”的官兵都会重温这两段战斗。

  这一天,英雄们用生命铸就的战斗精神,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这一天,新时代“雪枫旅”官兵从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中,汲取着向未来前进的不竭动力。

  为了人民,血战沙场。为了祖国,奋不顾身。一代代革命军人拼尽全力,去保护祖国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今天,有着不同历史的两支连队“相会”在同一个旅队。在历史上不同年份的同一个日子,他们在不同的战场,面对不同的敌人,打响过同样英勇的战斗。

  这看似巧合,其实,在漫长的革命战争烽火岁月中,我们这支军队每一天都曾发生过战斗,每一天都曾有战士牺牲。

  我们庆幸,前辈们的英勇故事流传下来,让我们这些生长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一代,能够为前辈们的英勇而感动,也被他们的精神所鼓舞。

  我们感激,那些牺牲终究换来了春回大雁归,换来了农田里的春华秋实,换来了工厂里的机器隆隆,换来了城市里的热闹繁华。

  我们同样悲伤,前辈们年轻的生命定格在战场,再无机会体尝人世间的美满和幸福。如果不是为了祖国挺身而出,他们也可以享受青春,也可以子孙满堂,也可以踏遍名山大川……

  又一个3月18日,春季的暖阳普照大地。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将战友们的视线拉回到82年前的那道山崖和34年前的那片火海?

  因为英雄不能忘!

  因为战史不能忘!

  因为精神不能忘!

  战友,请你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前辈为何出发,也不要因为岁月静好而忘记了有人负重前行。

  战友,请你在享受今天的和平时,在心里默默感激,记起那些为了换回这盛世繁荣而逝去的、年轻的生命。

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 那一天,那一仗

  图一:特训三连连长杨亮、指导员李柏林在军事百科全书上查找小孤山战斗的相关资料。

  图二:当年的抗联战士。

  图三:老民兵李德龙探访十二烈士山。

  图四:特战八连下士侯睿睿在旅史馆向战友讲解“3.18”英雄群体的故事。

  图五:“3.18”英雄群体雕像。

  图六:下士侯睿睿和张岩向“3.18”英雄群体敬礼。

1938年3月18日

  “今年‘3.18’战斗纪念日,要不要在旅史馆办活动?”兼任旅史馆义务管理员的中士杨晓栋问道。

  “‘3.18’战斗不是特战八连的吗?”履新不久的特训三连指导员李柏林反问道。

  来连队当指导员前,李柏林在旅机关工作,旅里各连的历史传承,他基本上都知道一些。

  在旅史办公室查阅资料后,李柏林发现,特训三连历史上还真有一场“3.18”战斗,也叫“小孤山战斗”,发生在连队诞生初期——

  1938年3月18日,驻吉林省宝清县(今属黑龙江省)日伪军出动300余人,企图袭击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密营。凌晨,日伪军进至宝清城以东的头道卡子,被担任警戒任务的第5军第3师第8团第1连(特训三连前身连队)发现。

  连长李海峰立即带领全连官兵占领附近的小孤山制高点进行阻击,掩护主力转移。此次战斗,第1连共歼灭日伪军110余人,但是包括连长李海峰在内的12名官兵牺牲。战后,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总指挥部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

  这场战斗,收录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里。

  “为何除了翻阅过连史资料的杨晓栋知道,其他人很少提及此事?”李柏林询问目前在连队时间最久的老兵党吟。

  党吟简单复盘了连队的历史:连队自组建以来,从东北转战中原,又南下执行多年建设任务,后又移防大西北,编制也经历了从步兵连到装甲兵连,再到特训连的转变,多次移防、转隶和整编,导致连史资料遗散,知道这么一场“3.18”战斗的人也越来越少。

  “如果不是连队要建荣誉墙,这段历史估计就被连队遗漏了。”党吟说。

  去年起,上级下达了军史场馆建设任务,包括旅史长廊和营连的荣誉墙等项目。旅里专门成立了一个旅史办公室,抽组人员兼职梳理全旅各单位红色家谱。

  于是,特训三连“3.18”战斗被旅史办工作人员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挖”了出来。

  “同一个单位,两支具有不同历史根源的连队,竟然在不同年份的同一个日期,打响过同样悲壮的战斗。”李柏林感叹,这两场战斗所体现的战斗精神,和旅魂中的“生死相依”完美契合。

  “如果能将这种战斗精神发扬光大,让今天所有的战友们受到鼓舞,将是对连队的最大贡献。”查阅资料时,旅史办工作人员这样对李柏林说。

  历史虽久远,但战场却还在。寻根溯源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去一趟小孤山。

  “在烈士陵园和在学习室上教育,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李柏林说,“连队不能去,但我可以去,把资料数据都带回来给大家看。”

  他的提议得到了连长杨亮的支持。杨亮说,他和指导员应该各去一次。指导员看到的是战斗精神的可贵,而作为军事干部,他看到的是 “以少打多,这对特种兵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战例。”

  老兵党吟提议,去时带上摄像机,把现场录下来:“现在的新兵都很有求证精神,有图有影有真相,教育效果一定好。”

  在查阅关于小孤山战斗的过程中,李柏林了解到,宝清县老民兵李德龙35年如一日探寻宣扬抗联历史。

  这些年,李德龙踏寻战斗遗址1000余处,身临险境千余次,寻访抗联老兵及其后人400余人,收集抗联资料100余万字,为烈士立碑25座……

  李柏林知道,首先要找到这位老民兵,“他很可能是对这段历史最清楚的人”。

  一番联系,他们找到了李德龙。老民兵激动地说:“我们并不知道抗联部队后来的整编情况,更不知道1连这支英雄部队能传承下来,依然保卫着国家,真让人高兴!”

  而不幸的是,就在2019年,小孤山战斗中幸存下来的所有老兵,全部都去世了。他们终究晚了一步。

  李柏林和李德龙聊了很多。老民兵说,有很多资料,还有小孤山战斗活下来战士的回忆录,他会尽快整理好,等疫情过后邮寄过来,同时也欢迎连队前来小孤山战斗现场寻根。

  为什么要挖掘这段历史?

  老民兵李德龙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

  “我姥爷是抗日义勇军军官,爷爷和其他祖辈也是抗日救国会成员,小时候听了很多抗日故事,爷爷后来被日军杀害了。”李德龙谈起历史,深有感触地说,“就是要把这些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为烈士立纪念碑。”

  寻找这段历史,李柏林也是为了让大家记住。

  “如果没有准确、详细的资料,战友们很难记住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战友来说,如果没有一股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烙印在他们心里,到了下一个连队,可能很快就会忘掉这里。” 李柏林说。

  特训三连的营房在四楼,他们的荣誉墙设计方案是将连队历史按照时间顺序,贴在三四楼间楼梯的墙面上。

  “参观的时候转一圈,刚好看完连史。”李柏林说,随着小孤山战斗资料收集越来越丰富,他正筹划如何给这场战斗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殊设计。

  他还计划,在四楼留出3面空白墙,为以后的荣誉记录留下空间。

  李柏林希望,以后每个过来受训的官兵,都能够牢记小孤山“十二烈士”的精神,为他们自己能在这样一个英雄的连队战斗生活而无比骄傲。

  两场“3.18”战斗的巧合,很快被全旅知道了。

  前不久,该旅团以上领导在特战八连一起过组织生活。在参观完特战八连的荣誉室后,旅史办为与会人员讲述了小孤山“3.18”战斗的情况——

  “10余人打300余人,牺牲12人歼灭对方100余人。这场战斗,和八连的‘3.18’战斗一样,都是对我们雪枫精神‘赤胆忠诚、崇文尚武、机智勇猛、生死相依’的生动诠释。”讲述者非常动情,聆听者也频频点头。

  “连史是最鲜活的红色教育资源。唤醒连史,是为了让大家从身边的历史中寻找到前进的力量。”该旅政委魏银建这样说道。

  纪念两场“3.18”战斗,对于这两支有着光荣历史传承的连队,尤其是对特训三连而言,意义非同一般。

  指导员李柏林计划,从今年3月18日起,要把这一天当作一个特殊纪念日,让战友们把革命前辈的宝贵精神铭记在心里;连长杨亮则准备尽可能地把战斗经过还原出来,当作“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去研究……

1986年3月18日 西南边陲1828高地

  站在第76集团军雪枫旅特战八连荣誉室的门口,下士侯睿睿大口喝着刚刚冲好的营养剂。在国际军事体能比武中获得金牌的他,被任命为旅军体教员。

  当然,侯睿睿还有另一个身份——连队荣誉室义务解说员。过去3年,侯睿睿为战友们解说连史不下一百次。

  下士张岩即将担当下一任义务解说员。侯睿睿想专门给他再讲一次连史,再给这个“接棒者”好好培训一次。

  进入荣誉室之前,在走廊的两侧,挂着5块介绍连队荣誉称号的牌子,由外向里,分别按时间顺序排列。

  “雪枫模范投弹连”“三等战功连”“好作风八连”“‘硬骨头’六连式连队”“团结战斗模范连”——一块块荣誉牌匾数下来,侯睿睿心里的自豪感直往外溢。

  荣誉室由三个小房间组成——前厅、烈士厅、连史厅。

  前厅存放着连队获得的所有荣誉奖牌。

  “一共36块,但只能展出7块,其他的都摞在一起,剩下的锦旗、奖状都在柜子里。”说到这里,侯睿睿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荣誉奖牌、锦旗、奖状都太多了,房间小,摆不下。”

  根据荣誉室资料统计,特战八连历史上一共荣获60块奖牌、42面锦旗、42张奖状。

  烈士厅的墙上,20名烈士的遗像赫然在目。对每名特战八连官兵来说,“3.18”英雄战斗群体的事迹时刻提醒着他们“军人要时刻准备战斗”——

  1986年3月18日,在保卫边疆的一次作战中,连队奉命对1828高地之敌实施打击。在完成任务撤离途中,他们突然遭敌燃烧弹袭击,连队临时宿营地瞬间变成火海。面对险情,指导员张新奎5次冲进火海抢救受伤战友。在第6次抢救郭万福时,他不幸倒在了熊熊烈火中。这次战斗中,20名官兵壮烈牺牲。

  每年3月18日,特战八连全体官兵都会在荣誉室重温连史、缅怀先烈。

  但这些并不是侯睿睿想讲的,他想告诉张岩的是,荣誉室里没有记录的那些“故事背后的故事”。

  安静的烈士厅里,侯睿睿讲得很慢,张岩听得很仔细。

  “指导员张新奎当时已经升任团机关直政股长,得知自己工作了10多年的八连要上前线,他主动要求高职低配,去参加这支‘敢死队’……”

  “你知道吗?烈士中年纪最小的是曹立国,当年还不满19岁,比你我小多了;最壮的是郭万福,一米八几的大块头,军事素质特别好……”

  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都是2年前,参加了这场战斗的老兵回到连队时,告诉侯睿睿的。

  2018年3月18日,连队邀请当年的老兵回到连队,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一起怀念烈士们。

  那是侯睿睿第一次认识到,身为连史讲解员的自己,其实“对连史了解得太少、太空泛”。

  “这种情况下,我都不好意思给老英雄讲他们自己的故事。”侯睿睿说。

  老兵们那份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战友情,令人敬佩而羡慕。

  “能联系到的基本都来了,一群满头华发的老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高兴极了。”侯睿睿对张岩说。

  老兵们参观烈士厅时,出现了一个让侯睿睿印象极其深刻的细节。

  展板上,有一张名为“战地生活”的照片。照片中,一名战士弹着吉他唱着歌,青春洋溢。一位老兵看到后,瞬间老泪纵横。他指着照片中弹吉他的战士说:“这个人已经没了,子弹从他的脸颊穿了过去。”

  最让侯睿睿感到震撼的,是参观结束后的那次呼点。

  现在连队点名,如果谁不在,其他人就会代替答“出公差”或“去机关”等事由。而老兵们的那次点名,点到未到的人,听到的缺席事由是“牺牲”或“病故”。

  说到这里,侯睿睿深吸一口气,带领张岩,面向墙上的英烈们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每次比武前,我都会一个人过来,静静地待一会儿。”侯睿睿说,感觉能够从中汲取到来自前辈们的精神力量,上了比武场底气十足。

  在特战八连,侯睿睿几乎是待在荣誉室时间最长的人。在这里,他曾遇见过许多像他一样来汲取力量的战友。

  上士李靖入伍以来连续10年备战比武,参加过10多个比武集训队,可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止步赛场,自然也没获得过什么荣誉。

  去年备战陆军“特战奇兵-2019”比武竞赛时,李靖特意来了一次荣誉室。看到他在烈士墙前久久驻足,侯睿睿隐隐觉得,李班长这次一定能战胜自我,在赛场上大展身手。

  不久后,李靖果然拿到了比武竞赛的入场券。紧接着,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士官全能项目冠军,创造了一个十年铸剑的传奇故事。

  连史室内还存放着一份1987年7月29日的《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是《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张新奎烈士“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

  来到连史厅,侯睿睿按照以往一样的程序,先讲功臣谱。

  “只有获得二等功及以上奖励的才能被列进去。”他一脸认真地对张岩说。

  今年2月21日,连队照例在荣誉室举行了新兵入连仪式。侯睿睿当着新兵的面,讲了这样一句“硬”话:“如果想要在八连留下印记,那就得在功臣谱上留下痕迹。”

  特战八连的连魂“团结战斗,生死与共”提炼自“3.18”战斗精神。如今,到了连队,大家都会把“只有给连队争光的义务,没有给连队抹黑的权利”的连训牢牢记在心里,将连队的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以连为家”的意识,在连队老兵身上尤为突出。

  上士郑亚军在一次滑降训练中,不小心从半空中掉了下来,当场晕了过去。

  时任连长魏巍第一个冲上去抢救。恢复意识后,郑亚军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连长,对不起,给连队添麻烦了。”

  大家当场落泪。

  在特战八连,每天的晚点名都好似一场特别的荣誉仪式。先是齐唱连歌,接着是一套呼号,5个荣誉称号、连魂、连训……每个口号大家都喊得铿锵有力。

  “荣誉这东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能光守着,应该想着怎么传承、创造。如果30多年前官兵的事迹可以激励我们,那么30多年后的官兵也将看着我们的足迹前行。”他说。

  “3.18”战斗精神,不仅影响着侯睿睿,也影响着连队的每一个人。

  上士王文昌一直在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去年年终评功评奖,大家都投票给他,连队党支部也同意为他立功,可王文昌自己第一个不同意。他说:“要立功也要靠自己努力在训练场上拼,靠实实在在的成绩挣一个回来。”

  连队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别人。用成就别人的方式,来成就自己。”

  就如同34年前,在西南边陲的火海中,指导员张新奎用自己的牺牲,挽救了5名战友。

  解说结束,关灯闭门,侯睿睿和张岩回到训练场。

  荣誉室的一切寂寂无言。但如果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功臣谱上最新的位置——“侯睿睿,二等功”赫然醒目。

  供图:杨晓栋、李灰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