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微信评论:这篇评论是一位在农村脱贫攻坚一线的领导干部写的。他的体会和认识都来自具体的工作实践。他专注地用心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我看到在农村工作中,优秀的干部是有的,而且不少。
王宏甲按
在一个研讨会上,著名编辑、评论家田珍颖老师说,她是读着宏甲的作品慢慢变老的。我很感动。实际上,我是读着许多文学前辈们编辑的作品和评论文章逐渐学会创作的。此外,还有给予我极大教育的社会和读者。我的作品都来自于社会。《塘约道路》就来自于基层农民和农村干部的实践。一部作品,要经过编者的检验,更要经受广大读者的检验。写农村的作品,更要接受农村干部群众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一部反映农村的作品,能不能对农村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作用,是很严峻的检验。作品出版后,基层的读者感觉怎样,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需求,是促使我去补充,去写出新的作品的动力。
这篇评论是一位在农村脱贫攻坚一线的领导干部写的。他每句话都来自具体的工作,非常实际。他专注的用心,也让我看到在农村工作中,优秀的干部确实是有的,而且不少。这位干部名叫王开峰,1974年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人。现任职于临沂市政协,挂职平邑县委常委、市派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
潮落之后看潮起
——《塘约道路》的阅读与实践
王开峰
知道贵州省安顺市有个塘约村,是三年前,通过《人民日报》一篇介绍王宏甲同志新著《塘约道路》的文章。
塘约有10个自然村,曾是省级贫困山村,2014年夏天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在灾后一贫如洗的废墟上,村党支部通过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把零散的地块重新集中起来,全村抱团发展,坚持走集体化共富道路,不到两年实现了快速脱贫。
这是一个令人感奋的典型。读报告文学《塘约道路》,叫人想起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创业史》和《艳阳天》等作品。由此引起我重翻这两部作品的兴趣,连带着又读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及王兆军的《问故乡》等作品。这一切为我一年后上山下乡服务市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了必要的案头准备。
塘约村
2018年5月,驻村之初,我就开始在大组会上向同志们不遗余力地推介塘约道路。
半年后,新来的县委副书记李宾同志赠阅常委们的读物即是《塘约道路》一书。如饥似渴读毕,令人见识大长、精神振奋,确认这是乡村振兴的一条好路和重要突破口。次日,即协调县选派办购置此书,发至市县派第一书记任职村,组织第一书记带领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学习讨论。
再半年,一份新华社内参又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文章比较详备地介绍了烟台市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这是当地干部群众受塘约道路的启发所作的创新性探索。我们立即将此内参连同毛主席1943年的文章《组织起来》一同复印,供第一书记研讨。
很快,蒙山前柏林镇两个市派第一书记任职村——陈家庄和养泉峪村率先采取行动。在第一书记组织运作下,两个村近30名党员群众共同租车前往栖霞市,冒酷暑考察了东院头、衣家村、汉桥等村。回来后,4位第一书记和两个村的负责人第一时间在大组例会上分享了各自心得,他们讲得激情澎湃,大家听得热血沸腾。普遍感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一条可复制可推行的好路子。随即,陈家庄将原有的合作社进行了重组,由村支书兼任法人代表。在此基础上,他们创新实行“党支部+合作社+金丰公社土地托管”模式,将流转的400亩地种植丹参,仅此一项可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养泉峪村着手成立新的合作社,分两期流转300亩杨树林地,计划栽植矮化苹果新品种,他们以27万元作股本,撬动吸引社会投资500万元入股合作,期间,他们还3次到汉桥村考察合作项目。
此前,受塘约村老年协会启发,陈家庄第一书记积极搭建村民自我管理平台,成立村民协商议事委员会,公推公选19位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成员,就全村重点工作的决策实施等,推动形成“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的局面。这一新形势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有益探索,一经实行即见成效:2018年,在第一书记、村“两委”和协商议事会共同努力下,成功解决了村集体土地被抢种抢占十多年的遗留难题,120多亩集体土地被全部收回。此外,他们还仿照塘约做法,先后成立村民创业协会和文艺宣传队等。昔日全镇落后村一跃成为先进典型。第一书记的最大体会,就是借鉴塘约经验,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手把手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村支部书记,带领全村走集体化道路。
两个市派第一书记村的初步成效令人鼓舞。我趁机在县委常委会上建议:去烟台实地考察“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县委主要领导同志当即同意,组织部立马安排,组成由省市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员和省市县派第一书记代表参加的考察团,在省派县委挂职副书记带领下,奔赴烟台栖霞市,进行了两天的专题考察。胶东山村三年来由点到面生气勃勃的实践,令人信服,叫人眼热。交流会上,大家普遍认为,烟台模式就是塘约道路的升级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要求的成功实践。
春节前夕栖霞亭口衣家村给村民发年货
栖霞之行,发人深省。特别是仅有55户、125口人的衣家村,这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独创了“工票制”,村民以劳动力入股,举全村老弱之力整山治水,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壮举,堪称新时代又一个九间棚,从他们的精神中能看出当年厉家寨和大寨等典型的影子。当时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气温零下5度,山风凛冽,可一进村我们就看到男女村民热火朝天大搞基建。随后观看的纪录片《衣家村的路》,虽在烟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涛同志的公众号“春在千门万户中”看过并转发多次,但第一次坐在衣家村重看,依然热泪盈眶。特别是片中时年83岁的杨淑兰老人动情表白“活一天(就上山)干一天活”,让人看到这些组织起来的群众滚烫的心;也体现了“人是第一因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真理。在村里,我们见到了心仪已久的村支书衣元良同志。在刚建成开放的村史馆,见到了《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同志来这里题写的馆名和留下的题词,格外亲切。各级领导到村调研的照片和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肯定与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栖霞归来,不禁再次捧读《塘约道路》。深学再思,感到这确是一本乡村振兴的教科书和操作手册,但前提要有一个政治过硬的支部书记。正如书中所言,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单打独斗没有出路,最根本的要在党支部领导下,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只要是有人有地的村庄,就都能走这条集体化共富道路。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者有五:一是其市委书记周建琨同志多次提到毛主席建国后编的一本书《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且《塘约道路》引用了毛主席为此书首篇《书记动手,全党办社》所写的按语。二是塘约村支书左文学同志,工作中遇到难题常去请教《毛泽东选集》,而且,针对有人“把分下去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是不是走回头路”的疑问,他回答“以前那叫改革,我们这叫深化改革”。三是左文学参选村主任前,他的曾当过38年村支书的老父亲主持的那场家庭会议,简短有力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家风家教,浓缩着一位基层执政者的经验总结和深刻思考。四是塘约村每次党员大会,必集体学习《党章》两个内容:党员的权利和党员的义务。即使学过100遍了,仍然每次集体学,就像一种庄严的仪式。五是越贫困的群众,越容易觉悟。越贫困的地方越迫切需要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贫穷不是阻力;先富起来的往往可能成为阻力。
整本书是以报告文学手法写成的非虚构作品,归纳表现的是当下鲜活的经验。但是通篇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和庄严的使命感以及深刻的思辨性,有些细节催人泪下,有些思考令人击节。特别是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信仰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表述,极易唤起和强化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意识。
应该说,塘约道路和烟台实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和方向。特别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党支部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经济优势有机结合,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确如有人所总结的“党的领导是关键,组织起来有力量,集体经济能成功,共同富裕能实现”。
毫不回避的是,书中也提到,对村合作社领导者的要求,必须能拒腐蚀、保持清廉和一心为公,否则问题就会出在村社领导人身上,一旦被贿赂,就成为出卖村民利益的人。这是需要着力加强监管和解决的问题。
栖霞市东院头村喜分红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栖霞市东院头村支部书记林贤的《塘约道路》读后感中有一句话戳中了一些地方近几年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我们的领导就不敢或者没想去碰触走集体富裕这条路”。
诚哉斯言,有例为证。前不久,我在到柏林镇陈家庄查看丹参收获过程时,偶遇两位县派第一书记前来咨询。他们坦陈:头一天,县里一位涉农部门负责人到他们村,明言禁止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法人代表。两位第一书记困惑不解,直接来此当面取经。我即告知,2019年8月19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第19条有规定:“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就在陈家庄丹参地头,市派和县派第一书记进行了颇为深入的交流。最后的共识是,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精神,现在,村党支部不组织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失职缺位;要放手放胆抓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这是实现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基层实际。陈家庄市派第一书记还找出新华内参复印件,指出烟台市的扶持措施,去年选定的100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市级财政专项列1000万元,县级财政再配套2000万元,连续扶持3年。两位县派第一书记如获至宝,连晚饭也顾上不吃,就兴冲冲赶回自己的任职村了。
黄昏中,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脑海中蹦出《塘约道路》的第一句话:
“海,昨天退去。”
这说的是塘约村所在的贵州省,其地貌群山连绵,但亿万年前这里曾为海底。读过全书,才知这句话所指不止是地理概念。
想到渐成燎原之势的烟台实践,我们有理由坚信,虽然“海,昨天退去”,但,潮,今天正涨;浪,明天会来!
实践既然已经破冰,前方当然值得期待:试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