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我们的财富都去哪儿了?俄罗斯GDP的规模仅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俄罗斯GDP的增长速度不到中国的1/10,俄罗斯每年新增富豪的数量不到中国的1%,可是普京却能够宣布俄罗斯居民永远享有免费医疗,俄罗斯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气)和公共资源(如风景区)全都免费。在中国改革精英的报告和文章中,俄罗斯更是被当作改革失败的贫困典型用来衬托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作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远远超过俄罗斯的中国,作为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十年世界第一的中国,不仅没有创建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免费享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反倒取消了原有得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以及差不多也是免费享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甚至把这些原本应该免费享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和公共资源,变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暴利产业。那么中国的财富哪去了?
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10多年来我们写下的3000篇文章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是在分析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中国的这些财富都流向了西方,流向了美国,包括国内被富豪占有的那部分财富,也以各种形式流向了西方。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涉及到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绝不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出现停滞坐视不管的原因,这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原本已经日落西山的西方国家突然能够起死回生,进入回光返照的辉煌时代的原因。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7
张宏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l010
关联阅读:
中国一直是世界首富,为何近代穷困潦倒,5000年积累的财富哪去了?
百家杂评
至少从秦朝开始,中国就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和古老存在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后2100多年中,几乎一直让中国都是贸易顺差,犹如抽水机一般,抽取欧亚非的大量财富。尽管古代战乱频繁,但财富还是在中国境内,为何在教科书上,却给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判断?“积弱”可以理解,但“积贫”从何谈起?
在汉唐宋元明这五个朝代,张骞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将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运送到西方,换回大量的金银财宝,如今考古发现的楼兰竹简、敦煌文书等,反映了当时丝路的繁忙景象,至今看来让人难以置信。
在泉州——广州,还有一条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唐朝广州居住了十余万阿拉伯人,南宋泉州的蒲寿庚就是阿拉伯人后裔,南宋时官至福建安抚使。这些“外国人”来到中国,侧面反映出当时海上丝路的繁荣和中国对全球的吸引力。如今,福建、广东海域,考古专家发现很多宋朝沉船,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海一号”,运送的货物主要是瓷器、铁锅(在外国人眼里,宋朝铁锅是高科技商品)等,价值高达千亿人民币,可见当时海贸利润之高。
清朝之后,由于地理大发现,欧洲人需要的中国丝绸和瓷器等,通过航海直接来到中国贸易,所以陆上丝绸之路作用削减,但中国出口幅度却更大了,每年贸易顺差数千万两,这也是英国人希望通过鸦片贸易改变贸易逆差的原因。清朝时期,茶叶也开始走进欧洲人生活。
总而言之,从丝绸之路开始一直到清朝,全世界的财富大量涌入中国,由于中国很少进口外国商品,所以中国一直是“世界首富”。既然如此,“积贫”从何说起?
难道是战争赔款?根据统计,清朝对外赔款加利息,大约10多两亿白银。其中,最大的主要是马关条约和庚子赔款:甲午战争失败,清朝赔款2亿,实际赔款超3亿(利息、赎辽费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向各大列强赔款总数约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总金额达到了9.8亿。
单单只看战争赔款,肯定不足以掏空中国2100多年的积累,更何况中国有5000年历史,秦汉之前还积累了数千年的财富,岂仅只值10多亿两白银?
难道是国际贸易?自明朝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口西方商品,但数量极为稀少,比如明朝就有文人戴眼镜。清朝之后,康熙进口过西方稀奇玩意,乾隆尤为“崇洋媚外”,要求商品原产地必须在西方,不能在广州组装,但这些只是满足皇帝爱好,贸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真正进口的海外大宗商品是鸦片。1767年以前,英国每年向中国输出的鸦片不过200箱(每箱50-60千克),1839年达到4万多箱,美国也从土耳其贩运鸦片到中国。1821-1840年间,中国白银平均每年外流约500万两,但相比当时茶叶、丝绸、瓷器等组成的出口贸易额,依然是贸易顺差。
至于清朝何时出现贸易逆差,具体很难说明,但应该是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依然非常封闭,在此之后由于日本生丝崛起,影响了中国丝绸出口,西方瓷器的大规模出现,也让中国瓷器出口受阻,印度阿萨姆红茶成功,又冲击了中国茶叶出口。但出现这一些,不代表中国商品没有一点竞争力,只是赚少了。总之这种情况下的贸易逆差,还不足以掏空中国5000年积累的财富。
其实,无论是战争赔款,还是国际贸易,都不会让中国从世界首富变成赤贫状况,真正杀招是杀人不见血的金融,至今仍是如此!
1842年的《南京条约》规定, “1英镑的纸币能换3两白银”,用纸钞就能换取贵金属白银,这是英国的一记杀招。因为英国英镑可以随便印刷,但白银却是真真切切的金属。后来,列强都在中国开设银行发行货币,比如华俄道胜银行,通过纸币换取中国贵金属,这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一个原因。
1895年的《马关条约》约定,赔款结算用英镑。日本人需要英镑还款,或作为货币改革的准备金,英国人需要巩固英镑霸权,但中国人却倒霉了。这简单的货币换货币,却是国际银行家的一个常见阴谋,可惜清政府没有识破。原因很简单,清政府手里没有英镑储备,所以要还款,就要先抛售白银换取英镑,而一旦抛售白银,必然导致白银贬值,能换取的英镑更少,于是 “1英镑的纸币能换3两白银”的规定被打破。所以,《马关条约》之后,国际白银迅速贬值,从3两兑1英镑变成了6至7两1英镑,这不仅导致中国赔款直接翻倍,而且还导致外贸进口成本又涨了一倍。
这一记杀招影响远不止如此,由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白银稀缺,而清朝又是银本位货币制度,所以国内出现白银升值了3倍,史载原本1两银子1000个铜板,变成1两3000枚。
我们假设一个外国商人叫威廉,来到中国准备购买一批茶叶,于是将手里1万英镑换成白银,马关条约之前只能换3万两白银,但此后能换6万-7万两。
根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每年出口茶叶大约45万担(一担100斤),价值约858万两,因此每担约20两白银。但马关条约之后,由于银荒导致白银升值3倍,那么每担茶叶就不值20两,而实际是7两白银。
因此,马关条约之前,威廉1万英镑只能购买1500担茶叶(30000/20),但马关条约之后,却能购买约1万担茶叶(70000/7)。
白银价值外贬内升带来的财富外流现象,可谓触目惊心。对外出口,遭受惨重损失;而拿白银去购买外国货,又要惨遭一次痛苦,一进一出都让中国财富大量外流,所以才由“世界首富、发达国家”变成“积贫”,由于长期“积贫”,最终导致“积贫积弱”!
其实,前些年的人民币国内遭遇钱荒,国际遭遇贬值,与上述情况一样,只是时间很短,随后经过调整之后就解决了问题。但国际银行家在《马关条约》中埋下的地雷,却持续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中间还经历了一次美国罗斯福的《白银法案》打劫,一直到1935年底的法币改革,才算勉强止住这一问题。不过,由于法币改革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所以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有人说,明朝亡于白银,清朝亡于白银,民国亡于白银,这一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也不无道理,尤其清朝与民国货币危机,直接由西方银行家策划。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警惕西方掀起的货币阴谋。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发动的一次又一次金融战争、货币战争,让一国辛苦财富瞬间灰飞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