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近年来,领导机关大力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走近官兵,解决了不少现实问题。但也有的单位安排调研活动不少,结果却是“机关天天来,问题年年在”。可见,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调查研究作风还须下真功夫。
扑下身子真调查,切忌“到此一游”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军委部署团级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当兵蹲连,并作出相应的《规定》,要求“当兵要真当,蹲连要真蹲;当出真感情,蹲出好作风”。一个“真”字,抓住了领导机关下基层的关键与要害。反观一些领导机关的调研活动,与“真”的要求还有差距——
有的“装样子”。下基层调研,本来是想通过问渔问樵,找到解决问题之船与桥。可实际不乏这样的现象:领导下基层前跟部属交代,“最近搞个调研,你们找个题目”;更有甚者,没有题目就“先下去再说”。如此调研,只能是象征性地走走、看看。其结果不过是“开春的柳絮”“井中的葫芦”。或因有的单位没去过,只为“补补漏”。如此调研,有多大实效可想而知。还有的“带框子”。就是调研前就已定好了调子,到下面去只为找例子,调查报告在心里已有七八成。这样的调研只为印证自己的观点,哪里听得进“题外话”“逆耳话”?
没有真调查之心,就不能了解官兵的真想法、掌握一线的真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饥荒之年,刘少奇同志用柴棍挑开风干了的人粪,看到不能消化的粗纤维,而知晓人吃的是野菜、草根;陈云同志观察到农民把最后出生的较瘦弱的幼猪放在奶水最多的第三个奶头上吃奶,看出了农民“私养猪”的精心;习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扛着桌椅坐到大街上,像摆摊似的广泛接触群众,听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话。这样用心用情的调查,才是真调查,既能看到“老大难”问题,又能发现新的问题、隐性问题、深层问题。
开动脑子真研究,莫图“华丽词章”
调查研究,既要“调”还要“研”。只有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和归纳、推理等,才能使零散的认识系统化、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领导机关开展调研的情况看,有的调查多、研究少,个案分析多、抓住普遍性问题少。有的干脆把研究的功夫用在“材料美化”上,写出来的调研报告只图好看不管实用。
——分析情况要去伪取真。即使是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也未必都货真价实。甲地的情况与乙地的情况,干部的意见和群众的意见,未必完全一样,甚至相反。特别是调研走的是“规定路线”,找的是“群众演员”,得到的更可能是注水的材料。所以,不用心区别真伪,拿到篮里就是菜,难免做出错误的结论。
——查找原因要去末取本。在一个单位,无论是出成果还是出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既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只有找到真正的“根”、主要的“源”,才能捉到“真凶”、明晓真谛。这就需要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多听不同意见甚至是反面意见,这样才能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原因背后的原因,从而获得真知灼见。
——寻求对策要去虚取实。对策对策,既是对应之策,也是对的计策。坚持以“靶向思维”确保对策精准发力、精确落地。可有的同志针对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却尽是概念和原则,看起来似无不妥,用起来却“不打粮食”。这样的东西只能使得调研成无用功。
当年陈云同志在青浦调查,写出的三个报告分别是:《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像这样的调研报告,找不出“书生气”“秀才腔”。调查为追求真相,研究要务求实在。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一件一件地提出合理对策,一项一项地拿出解决方案,从而保证“打出粮食”。
全力以赴真实施,谨防“空忙一场”
调研得到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和办法,要进入具体工作,还需要细化为推动落实的时间表、任务单、路线图,使之成为具体标准、实际抓手。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经过大半年的调研,走遍全省,提出了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我们调研回来,如果只是提些口号、发些号召,只有“心动”而不重“行动”,这样的“肚里功课”做得再好,也没有实际意义。
不可否认,有的调研以后也做了实施方案,指导原则、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等一应俱全,但往往只写于书面、置于桌面,成了“高空作业”。如果说调查研究和制定措施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么分娩之后,就要养育婴儿成长。调研之后,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只有使之在实际中真正结出果实、见到成效,艰苦的调查研究才算没有“白忙活”。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党员干部切不可做这样的“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