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是葬送干部的哀歌

作者:董志  更新时间:2016-08-21 15:40:35  来源:求是网  责任编辑:石头

023cf0e6ccac0c170b6b1954e0c0f5ba.jpg

  当手中持有国之重器、民之赋权时,在权力之下衍生出两种人:一种是为民兢兢业业干事的;一种是为自己投机钻营干事的。这两种人本质上的区别就是出发点的不同,一公一私,明矣。

  从古至今的贪奢奸佞之官,其结局,无不有着惊人的相似;其原因,无不有着“重蹈覆辙”般的相同——私心。私心如同一曲哀歌,把生机盎然奏成死沉一片,颓废的声色把朝阳掩映下的彩色世界变成“核爆炸”后的废墟,亦使多彩的人生在声色犬马、利益纠葛中变得黯淡。纵然私心得志的,也会是难以善终,为后人所不齿。私心一起,哀歌已然响起。

  私心害了人格。私心裹挟下的人,他会过分的、病态的关注自己,不论公事、私事想的都是自己,目的性特别强。这种人成为干部,一旦得势,必然会丧失德行。明代理学家薛瑄在《读书录·体验》讲:“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意为,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清朝重臣鳌拜、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下,权倾朝野时,耍尽手段,贪赃枉法、视人命如草芥。鳌拜甚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其私欲膨胀,让这位为大清开疆拓土的功臣最终铃铛入狱,损了满州勇士之誉,毁了英名人格。和珅投机取巧获得重位,不思为民,只思为己,家之藏金与国库相持,一时大清肱股之人,成为街下之囚,最终名声扫地。

  私心害了官途。有一些干部一开始是好的,都一颗为民爱民之心,想干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但随着官阶的不断提升,受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影响,加之平时不注意加强自身“防腐”修养,防线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攻陷”,秉公守正的高地被糖衣炮弹轰塌,在官路中途“变心”,从公而忘私到私而忘公,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言“私心胜者,可以灭公”。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在私心的作用下追悔不已。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等人,都是没有守住“公心”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私心太重、私欲太强,让他们丧失了理智,做出了不利于公的事情,落入法网,害了官途,“晚节不保”。

  私心害了群众。正是因为一些干部的私心,致使利民工程成为害民工程、人民红利变成人民空利、人民福利变成人民负利,把干部从人民的知心人、贴心人推入到人民反感的一面;正是一些干部的私心,出现了豆腐渣工程、假项目、黑心食品,损害了国家机器的良好形象;正是一些干部的私心,出现了母子同岁、奇葩证明、审批“二万五千里长征”等各类懒为庸为慢为之人,不担当背后让群众苦不堪言。着实害苦了群众,还怎么依靠群众,没有群众基础,国之根本怎么不会动摇,无不让人汗颜!

  反腐重拳之下,“老虎”、“苍蝇”原形毕露,不论是从曾经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到一个村的支部书记,他们走上罪恶的历程,均有多种多样的“私心”。私心之害,业已鲜明。

  史书上经常出现“赇”字,就是以贝相求,《辞海》讲,就是贿赂。当一个人有了权之后,他无需恶意,就会引来“赇”,相反,拒绝反倒要多几分恶意甚至是翻脸不认人。当贪赃枉法的成本降低而拒绝贿赂的成本升高时,良心的障碍和礼节的训练在此全面倒戈,反对他们本来应该维护的东西,于是大多数人恐怕只有叹一口气,然后甜蜜蜜地,无可奈何地,半推半就地倒在美人怀里,又一位清官从此消失了。

  战国时期荀况在《荀子·儒效》中讲,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只有努力控制个人私心,方能廉洁奉公;唯有抵御外物诱惑,才能成就“德”之理想人格。就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来讲,只有时时注重党性修养,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补补“钙”,才能稳定自己的为公之心,心之为公,必然不会被外物所扰,一心一意为民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党员领导干部拓展到普通党员,都是在筑牢思想防线,巩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在对标问题、对标先进中剖析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反面警示中让自己知敬畏、守法纪,讲政治、懂规矩。我们要自觉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真学真懂真信真行,不断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体现价值,摒除“私心”,为这支哀歌按下“停止键”!

  (作者单位:中共自贡市委组织部研究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