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荣:说说社会主义凭什么替代资本主义

作者:李培荣  更新时间:2016-08-12 10:25:37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我们在解答这个标题时,要先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它有什么功用?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的问题,好像“双胞胎”那样是同时产生的。从事物的这一面到那一面,应该是没有距离的,但有时会存在距离。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是一个常识问题,大家都知道。其实不然,在认识上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并不统一。当下,时兴的说法有:很多人认为,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在。相当多的人以为,社会主义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有些人还说,社会主义是无剥削和人民做主人的社会等等不一而足。就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制度而言,完整的说,社会主义是由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构成的一种社会制度。也可以多说几句,社会主义是由以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或说政治)为中心的上层建筑和以公有制为决定因素(本质)的经济基础构成的一种社会制度。

  从社会实践上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功用目标方面。因为,它直接事关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前途,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大众的核心利益。众所周知,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洗衣机。洗衣机的工作目标是代替人们洗衣的劳累。它有清洗、脱水一般衣料与细薄衣料的功能。如果洗衣机不能洗衣,就没有必要购买它。如果这个型号的洗衣机洗不干净衣服,就会被别的型号或新一代的洗衣机所代替。这不过是一个比方,想说明购买洗衣机是因为看重它有洗衣的功用,如果失去应有的功用目标就不需要它了。对待社会主义这个社会制度,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看重它的功用目标。其实,人们拥护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在拥护社会主义应有的功用、目标,如果一旦失去了功用目标,也就失去了对社会主义的拥护。有些人只是泛泛地说公有制或民主制就是社会主义。如果公有制、民主制既不能做到马克思说的生产力增长,“工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又不能做到毛主席说的“大家都有份”的“共同的富”、“共同的强”的话。那么这样的徒有公有、民主之名,而不讲最大功效与目标的社会主义,不过是空头的有变数的社会主义,自然是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应有目标的。当然,社会主义的功用目标来自于社会主义的本身,建立、完善和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应有的社会目标。

  那么,社会主义应有的作用与能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事物的作用是为目标服务的。这里,我们不妨多学习一些革命导师们的教导。马克思针对未来的社会说:“生产力增长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所束缚了,工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当他们已经这样做的时候一一这样一来,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不再是对立的存在物了。那时,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1〉恩格斯说:“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列宁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工人,全体中农,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3〉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同农民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个联盟,现在农民不满足了。对那一次得到的利益,他们有些忘了。现在要有新的利益给他们,这就是社会主义。现在,农民还没有共同富裕起来,粮食和工业原料还很不充足。”“在土地改革后,农民发生了分化。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会要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商品粮和工业原料就多了。”〈4〉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引了毛主席的一段话:“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笔者较完整的多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一贯的思想,是想更准确的理解他们的教导。毛主席说,“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现在要有新的利益给他们,这就是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实际功用,什么是有名有实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毛主席说的这些话,是最好的回答。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认识来代替毛泽东思想。革命领袖他们在上述话里,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功用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迅速发展生产力,工人群众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实现社会所有人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实践证明,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同步进行的一个过程。社会实践还表明,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必须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作用。

  现在,该说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方面的关系了。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6〉毛泽东说:“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7〉我们从中可以理解到:(1)社会生产中发生(决定)的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基础。(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就是说上层建筑是根源于经济基础的,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般来说,被决定者要执行决定者的决定,即为决定者服务。上层建筑就是这样。它以作用与反作用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3)经济基础要为社会生产(生产力)服务。经济基础中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所有制。由此可说,由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构成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主要有:

  1.在上层建筑方面:(1)巩固与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坚持保卫社会主义性质的阶级斗争;保护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及其作用的发挥,永葆社会主义江山不变颜色。(2)坚守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体系与国民行为准则。(3)对人民群众坚持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坚持进行爱国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

  2.在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方面:(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定因素。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存在异变的可能,比如被私有化,又比如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分离(存在部分私有制的可能)、分配不公、人与人不平等。所以要在上层建筑的保卫下,使公有制保持着主体地位,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我们晓得,在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制度后,生产资料所有者有权力有责任组织与管理生产活动。然而,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社会财富,满足共同富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公有制在高度发展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恩格斯说过:“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8〉毛主席也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9〉显然,革命导师们如此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这是个事关社会主义存亡的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长期不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那只是个未完成的社会主义,不彻底的社会主义。走在半路上的社会主义是存在变数的,结果必然是,要末继续前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末走向邪路,苏东剧变,就是证明。(2)在阶级社会里,生产收益是归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公有制是生产资料人人都有份的。这决定着生产的收益人人都有份,存在着人人都有“按资分配”的权利。如何合理分配呢?生产劳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成果即利润。而利润,向来是剥削的对象和富裕的源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无偿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成果是不合理的,只有将剩余劳动成果回归劳动者才是相对合理的,这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但也不能不顾及公有制的人人都有生产收益权利的情况,所以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的分配,才是保证劳动人民能够共同富裕起来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表明,高度发展生产力和消除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度的有机结合,是给人民的共同富裕增添了两翼。(3)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人人都有份,这就决定着人与人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作用的表现,就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以上所述表明,人民的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又是检验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应有的社会价值的标准。这是因为,社会物质生产,创造了社会人们生活需要的财富,支撑与显示着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富裕的程度。然而,物质生产本身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才形成的。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则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生产活动中产生与需要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可使组织与管理生产活动有规则、有序地进行。这里表明,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而后者要适应前者,为前者服务。所说的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的决定因素。就是说,社会制度的功用是为作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的劳动者即社会的主体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富裕服务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富裕是具有整体性、共同性的,即存在着人们共同生存,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与富裕的状态与需求。而私有制的社会制度的功用,是仅为满足统治阶级少数人富裕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消除私有制社会制度的弊病,为了适应社会成员共同生存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需要而产生的公有制的社会制度。所以,社会主义制度要实现的总目标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检验社会主义功用是否有效的标准,又是能否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有效证明。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整体意愿能产生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符合人民的整体意愿。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向,替代资本主义只是少数人富裕的社会制度的,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目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是少数人富裕,但是生产力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普通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高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此情况下,社会主义怎样才能替代资本主义呢?依靠公有制吗?依靠人民当家做主吗?这两个方面对人是有吸引力的,但社会实践客观的回答是,还缺乏作用效果的实力,不能替代,没有超过对方实力的事物,是不能替代对手的,除非是有人自以为是地回答。这里,能起主要作用的力量是什么呢?应该是一种最持久最强劲的可靠力量,那就是民心所向的社会制度本身所能产生的功用的吸引力。产生这种强大吸引力的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产生的应有的功用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出来,即将社会主义在功用上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更高的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标,在国强民富的雄厚实力上做出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替代资本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3〉《列宁全集》第35卷第470页1985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网•贾可卿:社会主义的结构与功能》2015-2-13

  〈4〉《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96、197页

  〈5〉《人民日报》2016-5-10,《红歌会网•习近平内部讲话全文》2016-5-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7〉《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页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17页1986年8月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1956-1-26

  (2016-8-1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