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一点体会
(提示:本文引用了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的解释。这个解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毛主席在1962年给中国做出了英明的决策。中国人民实现它,要依靠的是什么呢…⋯)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政治。后者又作用于前者。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后者又具有表现前者作用的功能。经济基础与政治、经济,都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经济基础作用的发挥与发展,要依靠政治与经济的力量。这样,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以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上各自应有什么样的地位、作用,就成为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的数十年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有着既需要结合又存在对立的微妙关系。对此,我们只有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才能准确的加以认识。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于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有一段话:“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希望同志们好好想一想。”〈1〉这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与经济相连的完整的一个提法。因此,我们学习毛主席上述的这段话,就要从社会主义与经济的联系上来领会。
社会主义是由上层建筑(政治等观点及其制度)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制度)这两大部分构成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便是政治(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和经济(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构成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作用目标,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实现途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内容,笔者依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归纳为通过消灭剥削和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运行手段,达到道路的目的地即所有人的共同富裕。〈2〉我们通过这条建设道路实现上述目标,就可说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加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制约下的经济。社会主义的决定因素即基本的经济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及其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政治与经济的建设。这是因为,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说其来源于经济制度,具有能保护与促进经济制度作用有效发挥的功能;经济建设的基础是经济制度,并是经济制度执行活动的具体表现与结晶。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是政治建设加经济建设的产物,是使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是强国富民的经济。如果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成功了,就会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如果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的建设不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不起来,走向邪路,走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了,就会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
那么,为什么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就会使国家改变颜色呢?
这个问题要先从经济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联系上说起。其间,存在一个经济运行制度的中转环节。经济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活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流通、分配、消费,这个循环过程的整体就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建设管理制度与建设进行的方式,即经济运行机制,也叫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作用的表现舞台,也是生产关系作用目标实现的方式。而社会生产关系则给予经济体制生存与自由运行的权利,以及资金(资本)的注入,使经济体制有了生命力。所以,经济体制不仅是为创造社会财富服务,还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为生产关系服务。可以说,经济体制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也可称之为“首席执行官”与“董事长”之间的关系。
纯粹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它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受私有制、按资分配制度的制约,并为其服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实践。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作母机大系统构成的重要部分。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与雇佣劳动。这个核心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没有这个核心就没有市场经济。这个核心,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需要的。有了这个核心,才能使私有制、按资分配充分发生作用,构成发展生产力,进行有效剥削,使少数人富裕的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说:“不管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条件如何有利,只要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继续存在,就永远会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存在。”“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3〉这就是说,以资本、雇佣劳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既便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条件下的运行,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它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实质是追求剥削的最大化。就是说,资本(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资本可以将工资与雇佣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成果做等价交换,从而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成果(利润)。由此就产生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列宁说过:“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的任何法律也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都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毛泽东也说过:“资产阶级要搞自由市场、自由取得原料、自由销售工业品这一条资本主义道路”。〈4〉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是本能地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它必然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阻碍市场经济发展为由,要求将公有制私有化。毛主席说过:“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5〉当权者中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对资产阶级的要求,必然要采取措施给予呼应:一是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给予否定,连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也不予认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名无实,一心一意只搞纯粹的市场经济。二是将国有企业改变为私有企业。三是弱化政治建设,使其在政治方向上不起作用。这样,必然使作为社会制度决定因素的生产关系,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必然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政治)在坚守社会主义道路上应有的作用与走资本主义道路分离;必然使市场经济失去社会主义因素的制约,就是去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问“姓资姓社”地搞纯粹的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地进入资本主义的轨道。这样的结果,社会主义国家就改变了颜色。我们在以上所述中,可以从反面看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上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它们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的呢?
二.“纲”与“中心”的对立统一
毛主席十分重视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条件下,从政治的高度上看待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多次指出政治、革命、阶级斗争、路线的突出地位与作用。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毛主席说:“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1953年毛主席说:“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有句古话,‘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逐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主题,就是纲。提起了这个纲,各项帮助农民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一切都有统属了。”〈6〉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及其解决,主要是阶级矛盾与斗争。这里,毛主席指明了革命、路线、阶级斗争,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改变一切、灯塔、纲的地位与作用,并统辖其它一切工作。1955年、1957年、1958年,毛主席对政治与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做了论述。他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7〉这里,毛主席从高处观察政治与业务(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到政治对经济作用的极限重要性,将政治定住在第一位的统帅的位置上,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否则会走到邪路上去。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斗争、革命路线自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毛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8〉我们晓得,不同阶级的存在,就存在不同的阶级利益与道路。资产阶级为保护与发展自己的利益,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有本阶级前途的天地。无产阶级为保护与发展自己的利益,也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有本阶级前途的天地。由此可见,两个阶级矛盾与斗争的焦点,是在于走什么社会道路即路线上。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阶级斗争的集中表现是两条道路(路线)的斗争。故可说,阶级斗争是纲和路线是纲,实际上是一回事。
毛主席将政治定位在是第一位的,是统帅上,将阶级斗争和路线定位在是个纲上,是否准确呢?国内外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是准确的。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人民的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方向。这样的政治方向,就是第一位的,就是统帅;要保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路线为纲。如果没有这个统帅,没有这个纲,就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就会变质,社会主义的国家就会改变颜色,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已经被推翻的反动阶级,还企图复辟。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请同志们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情景啊!”(1963年5月9日《转发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9〉2.领导者抓革命促生产,纲举目张,能使各项工作按照社会主义的方向积极有效地开展。3.“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主席还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10〉
从以上所述中,我们不难看到政治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里的突出地位与作用。那么,经济建设就应是处在被统帅的第二位的地位上不起决定作用了呢?非也。毛主席不这么看。他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那年春天,就说:“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夭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工作,工会的工作,其他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在这里,已经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人民的统治,并且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11〉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不改初衷,继续十分重视经济(生产)建设。1951年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通报说:“工厂内,以实现生产计划为中心,实行党政工团的统一领导。”1953年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说:“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凡足以妨碍农民进行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都必须避免。”同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中心。”〈12〉这里,毛主席非常明确地指出,生产建设为中心,是压倒一切的工作,其它工作要为它服务。毛主席于1955年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写下的按语中说:“一切合作社,都要以是否增产和增产的程度,作为检验自己是否健全的主要的标准。”〈13〉毛主席将增产作为检验经济组织(合作社)健全的决定性标准,正是落实经济(生产)建设是中心的一项举措。毛主席还说过:“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同13〉毛主席如此看重经济(生产)建设。他是将革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联系在一起的。1956年1月25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14〉这里,毛主席指出了革命的内容和目的。这时革命的内容就是将个体所有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目的是两个“大大地”,即生产力获得解放,工农业生产发展有了社会条件。这个社会条件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决定因素的无剥削的社会主义制度。毛主席说:“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15〉革命是摧毁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使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达到的。理由主要有:1.经济建设是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这是常识。人的存亡与发展是个顶级大事。人的贫穷与富裕,不仅带来存亡的机遇,也能带来自身的全面发展的机遇。人的职业工作,国家的各项建设,同样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国家的贫穷与富强,也会给人民带来不幸与自豪。作为一个国家以经济(生产)建设为中心,是自然的必需这样做的。否则,居民的生活一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国家的一切工作一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2.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保证。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后者的保证,前者不过是一句空话。有人会想到,作为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是很发展生产力的。这没有错。不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它的道路是高度发展生产力,保护剥削,少数人富裕。就是说,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所取的社会道路是不同的。毛主席给中国指定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道路。毛主席说:“过去我们同农民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个联盟,现在农民不满足了。对那一次得到的利益,他们有些忘了。现在要有新的利益给他们,这就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16〉这里,毛主席非常明确地指出,给人民新的利益,就是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民共同富裕。这里,毛主席给社会主义的解释,很重要。它指明了两种社会制度最本质的最现实的区别。它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然而,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就需要高度发展生产力,更多的创造社会财富,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难以满足的。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国家富强的需要。历史证明,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高度地发展生产力,才能使国家富强;只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实力雄厚了,才能有力地保证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道路、目标的实现与安全。社会实践表明,一个经济建设不占首位的国家,是难以做到国强民富的。
但是,一个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使人民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建设问题,客观地还存在着政治作用、阶级斗争、两条道路(路线)斗争的问题,就是需要政治方面保护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公有制、按劳分配)不受改变,能正常发挥作用,既能消灭剥削,又能高度发展生产力。毛主席曾形象地说过:“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真理”这样的话。〈17〉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吃饭”问题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要靠革命加生产来解决,这是个真理。然而,革命加生产是同时存在的,是缺一不可的,如果缺失一个,就不能解决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就不是真理了。毛主席还于1953年6月1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中说到: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中心。〈同17〉显然,这里的“灯塔”与“中心”的地位、作用是同时存在的。由此可见,政治的“统帅”,阶级斗争、路线是“纲”的地位作用,与经济(生产)建设的“中心”地位作用,是在同一个时空里,同在一个画面里存在着的,是共存并举的。这样,“纲”与“中心”就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一种辩证关系。
我们从社会实践里知道,“纲”与“中心”相互对立的表现之一是差异性。政治、阶级斗争、路线与经济建设是不同的事物,是有差异不相合的,是事物互相对立的前提。其表现之二是矛盾性。一个是纲,一个是中心,两者都有“决定”的含义,双方都要对方听自己的,谁听谁呀?存在冲突。其表现之三是排他性。不同的事物之间,互相矛盾的双方,都有强调自己,扩大自己,排斥对方,否定对方,相互斗争的本能。
我们还知道,“纲”与“中心”相互统一的表现之一是依存性。纲举目能张,双方是依存的;如果纲举目不张,不存在统一性,纲也不是纲了。同样,其它工作能围绕中心转(开展工作),双方就存有依存关系;如果其它工作与中心无关,中心也不是中心了。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有依存就有统一。其表现之二是同一性。毛主席说: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去做而为它服务的。其间,其它工作和生产都是为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工作的,两者的目标是同一的,具有统一性。其表现之三是渗透性。毛主席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它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同7〉如果政治工作不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使两者结合起来做,就起不到生命线的作用。这说明,其中存有渗透性和统一性。
上述“纲”与“中心”的不同表现,在一个国家内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有对立,其中就有关联,没有关联而分离着的事物,就不存在对立。两者能关联在一起的事物是一个结合整体,这就存有统一性。所以,“纲”与“中心”是相关联的结合体。毛主席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就是不同性质的对立的东西的统一。”“按照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面是斗争的,又是统一的,是互相排斥的,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18〉由此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可以转化为统一,统一也可以转化为对立。这样,我们就可以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纲”与“中心”的相反相成的关系了。
三.两个问题的同一
前面说的“纲”与“中心”,都有由我决定的含义。可以说,两者都是纲,两者都是中心。可是,两者都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纲或中心的作用。这应怎样理解呢?
(一)放弃论的危害。
毛主席说:“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什么叫‘左’右倾?过去我们讲过,事物在空间、时间中运动。这里主要讲时间,人们对事物的运动观察得不合实际状况,时间还没有到,他看过头了,就叫‘左’倾,不及,就叫右倾。”〈19〉这里,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文字游戏,把“纲”、“中心”、“统一”一字排开,任人挑选一种。如果你选择“统一”,那你选择了社会主义。如果你单一选择“纲”或“中心”,那你就选择了放弃社会主义。前面已讲过所说的“纲”与“中心”是两个事物对立的统一。我们讲对立不是为了对立而对立,不是破坏统一,对立、斗争是为了统一,产生统一整体应有的作用。既然两者是共存并举的,就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分隔开来,不能肯定或扩大一方,而否定或冲击另一方。我们如果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或者轮流坐庄,这个时期讲“中心”,另一个时期讲“纲”,都是光讲对立,不要统一,都会犯“左”右的错误,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害。
社会实践证明,将“纲”与“中心”分隔开来的倾向,从表面看,只是放弃对方,实际是强调对立,否定统一,就是放弃事物的统一整体。这是因为,“纲”与“中心”是对立的两个事物的统一体,失去一方就意味着这个统一体的不存在。所以,分割“统一体”,其实就是放弃整个的统一体,既放弃“纲”,又放弃“中心”。然而,“纲”与“中心”的统一体,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作用目标能得到实现的惟一手段。我们如果放弃这一手段,就等于放弃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放弃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目标。由此可见,分隔“纲”与“中心”的主张,就是一种放弃论。
放弃论的表现与危害是:
其一,那种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阶级斗争,搞市场经济不问姓资姓社的主张,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因素对经济建设的制约,必然会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毛主席说:“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不搞社会主义,那资本主义势必要泛滥起来。”〈20〉毛主席的论断,是符合社会实践的,走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道路,就是搞纯粹的市场经济,保护剥削,产生贫富两极分化,产生剥削阶级,进而在生产关系上搞私有化,扩大实行按资分配的制度,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就泛滥起来。这样的道路,对贫穷的不能富裕的广大的劳动群众来讲,确是痛苦的道路。
其二,如果强调政治统帅、阶级斗争为纲,而否定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国家,用“纲”来冲击“中心”。这种脱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空头的政治,空虚的阶级斗争,空白的路线的倾向也是不行的。其结果必然会在发展生产力上处于世界上的劣势,很难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创造极大丰富的社会财富,来达到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所说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过是有名无实而已。
(二)分工合作的整体效应。
分工是指“纲”与“中心”都有各自功能的工作领域,存在活动半径范围的不同,在社会实践中都要发挥各自的应有作用。合作是指在同一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政治、阶级斗争、路线的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去做;经济建设则要接受前者的制约与指引。两者齐心合力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
“纲”与“中心”的分工合作,能产生整体效应。就是说,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分工合作的整体效果大于其中各部分作用简单相加的结果。“纲”与“中心”的这种整体效应,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它在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上都能比资本主义优越。
(三)两个问题的同一。
“纲”与“中心”是两个问题,但是它们的基础是同一的。这是因为,人们离不开衣食住行,有了这些才能从事政治、包括经济科学在内的科学、艺术等工作。因而,物质生产活动即经济及其发展,就构成人们生活与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的基础。自然,政治、阶级斗争、路线、法律、国家制度以及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等等的社会现象,“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恩格斯语〈21〉)这个基础,就是政治、阶级斗争、路线以及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总根子,总的解释根源。由此可见,经济是“纲”与“中心”的同一个基础。
“纲”与“中心”两者是同一个经济基础。毛主席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同21〉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纲”与“中心”同一的服务对象。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政治来源于经济,是为经济服务的。而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又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政治的根子是经济基础。政治离开经济基础,就是个虚空的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至于经济建设,如前所述,它是经济基础作用活动的表现与成果。两者好比是树干、枝叶、果实与树根的关系。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经济基础,自然就不会有经济建设。因而,“纲”与“中心”是同一个经济基础。
“纲”与“中心”两者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阶级斗争不仅仅是政治的范畴。阶级斗争中的阶级,是个经济概念。阶级是由经济剥削而产生的。政治压迫是为经济剥削服务的。由此存在着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与斗争,并由经济斗争产生政治斗争,为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组织革命力量,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使人民共同富裕;从内容上讲,是由经济而政治,而经济。从中不难看出,政治是手段,经济是目的。毛主席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20〉两个不同的阶级,为了维护与发展本阶级的利益,所选择的社会道路是截然不同的。这样,阶级矛盾与斗争的焦点,就必然落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上。毛主席说过: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提高生产力;走社会主义道路,使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同15、16〉毛主席指出的社会主义道路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就是消灭剥削,高度发展生产力,人民共同富裕。其中,消灭剥削,只有通过生产关系中的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作用才能实现。发展生产力,人民共同富裕,就是经济建设问题。社会主义道路是个政治上的概念。但是,它从内容上讲,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财富的经济富裕。它需要高度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并在生产的产品分配上消除经济剥削来满足。这些都是经济问题。故所说的道路,首先是个经济上的概念。毛主席说过:“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同20〉这个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基础。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里的“一化”是经济建设,“三改”是所有制的改造即生产关系的改造。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中,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制度执行活动的具体表现与成果,就是经济建设。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从道路、路线的内容看,两者具有一致性。可以说,道路就是路线。然而,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制约下,使自身有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品质,成为社会主义道路(路线)的重要内容。就是说,阶级斗争的焦点是道路斗争,而道路与路线是相一致的。两者又与经济建设相通连接在一起。所以,“纲”与“中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纲”与“中心”两者是同一个目标。上面已论述了“纲”与“中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这条道路的目标是人民的共同富裕。无疑,这个目标就是“纲”与“中心”的同一目标。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作用的途径。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是通过按劳分配制度的执行,使被剥削的剩余劳动成果(利润)归还给劳动者,由此可消灭剥削,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二是公有制表明,劳动者当家做主,为自己劳动,可充分调动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发展生产力,满足共同富裕的需要。三是受生产关系制约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可防止无政府生产与经济危机;加上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可导致内需的增长。这样,就能使经济持续高度的发展,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上述的生产关系的应有作用,正是“纲”与“中心”整体有效作用的实践结果。这表明,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是“纲”与“中心”的同一个目标。
以上所述的“纲”与“中心”的三个“同一”,其间始终贯穿着一条线,就是建设强大的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条线,是经济基础作用的表现成果,又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目标可靠的实现保证。这条线,将“纲”与“中心”的三个“同一”串连在一起。这条线,也将“纲”与“中心”连结在一起。这条线,就是“纲”与“中心”共同的工作目标;或者说,“纲”与“中心”结合的整体效应,是为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使人民共同富裕而服务的。因此,这条线,就是强国富民的可靠保证,也是建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之所在。
(四)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表现。
“纲”与“中心”这两个问题,实际是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表现。政治挂帅,是经过对立的斗争,使经济建设的方向受政治的驾驭,走在受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制约的轨道上,并以抓革命促生产的方式为“中心”服务。阶级斗争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路线是个纲,举纲是为了张目,是为保证“中心”能“张开”,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服务的。这些表明,政治对经济具有带路作用、促进作用与阻碍或纠错作用。而经济对政治具有的作用是:为政治的存在、作用的发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政治的表现提供平台;为政治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机的合作,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为强国富民服务。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结合统一作用的一面,又有分离对立相反的一面;而且对立与统一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政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经济产生反作用。就是说,政治会脱离经济发展的进程、状况,不顾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政治与其适应,而独立自主地对经济建设产生扩大的超前的作用,影响“中心”作用的正常发挥,阻碍经济建设的发展。然而,经济又具有强劲的守旧的惯性。这种惯性来自于原有社会的旧制度,对旧有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沿袭成规,照旧而行,不容易接受新的社会制度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容易脱离“统帅”、“纲”的作用范围,脱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制约,走向反面。
我们应该探索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或说相互作用的规律,发扬在社会主义条件制约下的政治与经济对立统一的积极作用的一面,防止对立分离的消极作用的一面,既要反对空头政治,又要反对守旧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两条道路的斗争,达到“纲”与“中心”的统一,并按照毛主席说的要年年如此,在社会主义的整个阶段永远如此。
那么,“纲”与“中心”要“统一”到哪里?两者一个是“纲”,一个是“中心”,究竟应听谁的呢?列宁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2〉我们从这句名言里,可以理解到政治来源于经济,又以“表现”来为经济服务。列宁又说过:“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应该是人民的事,应该是无产阶级的事。”“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同22〉我们从列宁的思想里可以具体的领会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意思了。当然,政治不等于经济,不能代替经济,要从政治上发挥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索这个问题。每一个事物本身都存在着一个根本属性,就是本质,就是这个事物惟一的决定因素。如果是几种事物的组合体,也必然只有一种主要事物对其它事物起着决定作用。由此可见,在“纲”、“中心”与同一的目标即前面引过的毛主席说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人民共同富裕,这三者的组合体中,目标是主要的,起着决定作用,是组合体的核心。“纲”与“中心”都得服从达到这个目标的需要。
四.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毛主席于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23〉这里,毛主席给中国做出了“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英明决策。
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也是国强民富的需要,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完成这个重大的任务,实现毛主席给中国做出的英明决策,是离不开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的。政治与经济的建设,一个是“统帅”,一个是“中心”,既对立又统一;好比是在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司令和政委,两个一把手,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单位都有党政两个一把手。这是个好传统。我们有了“纲”、“中心”的“两个一把手”,人民的伟大事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能不断革命,不断前进。
那么,为什么有了“纲”与“中心”这“两个一把手”就能实现毛主席的决策呢?其原因可以从如下的逻辑链中进行探讨:如果没有物质生产的活动即经济,扩大的讲是包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国民经济,国家和国民都得死亡。如果有了经济并得到高度的发展(这需要社会制度,其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作用,进一步说还需要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或两者结合的经济体制下所产生的经济建设的作用),就可以使国家和人能够生存能够富裕。国家和少数人的富裕,就是具有强大的有剥削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果。国家和国民共同的富裕,就是具有强大的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果。然而,强大的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经济,或强大的有剥削的资本主义经济,要依靠什么才能实现昵?答案应是前面着重论述的“纲”与“中心”的对立统一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这是因为,要能集中力量让经济成果达到使人富裕的程度,只有运用“纲”与“中心”的这个手段,才能有效;而“纲”与“中心”的整体作用的主要工作目标,正是创造强大的国家经济。上述的答案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适用的。无疑,“纲”与“中心”的作用是存有阶级性的,存在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我们运用“纲”与“中心”的整体效应,是使其能建设起强大的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经济,以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上面引的毛主席的讲话,没有引完。现将他老人家紧接着说的可信的预言引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同23〉
〈1〉《人民日报》1978-7-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2页1986-8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4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07、401页
〈4〉《列宁全集》第10卷第407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98页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487页,《民族复兴网•历史经典•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语录》第67条2015-9-2
〈6〉《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6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1、120页
〈7〉《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43、471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3页,中共中央1958年2月19日《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242页,《民族复兴网•历史经典•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语录》第59条2015-9-2。《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76)4号,《毛泽东思想旗帜网•毛远新整理的毛主席指示》2015-9-28
〈9〉《人民日报》1978-7-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3页。《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292、293页,《民族复兴网•历史经典•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语录》第11条2015-9-2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9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27页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9、1430页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79、81页
〈13〉《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37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3页,《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2-19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17页,《人民日报》1956-1-26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2页
〈16〉《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96、197页
〈17〉《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5、1516页,第5卷第81页
〈18〉《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9、320页,第347页
〈1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3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4页
〈20〉《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17、123、47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3页
〈22〉《列宁选集》第4卷第441、370页人民出版社1972-10第2版
〈2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8、829页,《人民日报》1978-7-1
(2015-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