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讲座大纲:国家经济的财富黑洞

作者:张宏良  更新时间:2016-05-17 23:42:57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2fcc8f391036660d33838320a62c158e.jpg

  一,历史,30年最安全

  二,现在包围

  三,产业:

  1,28个行业21个外资控制,美国收购占30以上。

  2,流通业,控制三个方面,生产压价和主导,消费提价,打击金融。

  3,引进外资是空,外商投资是钱在中国转一圈再出去,外资——企业——银行——美国国债——利息。

  4,石油、粮食两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变成净进口。

  四,地产金融泡沫大,

  1, 房地产价格太高,总量过剩;威胁地方财政;威胁银行买卖都是银行资金;

  2, 金融不良资产,完全依靠收入剥夺,强迫储蓄支撑。

  3,权利资源,行业管理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权利GDP

  五,金融市场,

  1,控制银行,进而控制整个经济

  2,股权分置改革,个人发财,外资退出方便

  3,股指期货改变预期,和外汇共同制造恐慌

  六,决策者外国人。

  利益在国外,亲属在国外。外资贿赂控制。国际接轨,美国让国际服从自己,中国让自己服从国际,实际上是中国服从美国。

  七,道德沦丧。

  爱国主义消失,各个集团都没有民族认同感。财富和贫困越来越对立

  美国平均每家的住房面积多达1,875平方尺,欧洲家庭的平均976平方尺。全部欧洲国家的平均每人住房面积是396平方尺,相当于36平方米。

  我国承诺的粮食进口关税配额在2004年就达到最高水平。按照我国原粮口径统计,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粮食进口关税配额488.7亿斤(小麦192.7亿斤、玉米144亿斤,稻谷152亿斤),相当于三种粮食目前产量的8.2%。2006年进口大豆565亿斤,全部粮食592亿斤。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有关国家将进一步施压要求我国履行加入WTO承诺,对外开放粮食市场、增加粮食进口。2006年 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585万吨,2006/07年度全球大豆产量2.27亿吨。根据国内有关部门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在70亿斤左右,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这将拉动国际、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扬。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的水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按近年来我国粮食消费水平及发展变化趋势初步测算,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10300亿斤和11200亿斤左右。按规划的粮食生产能力,届时当年粮食需缺口将分别达到300亿斤和800亿斤左右。由于产需缺口逐步扩大,粮食供需品种结构和区域不平衡矛盾将更加突出,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基本平衡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经济安全战略显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两方面:关于国内方面的具体目标,在《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表述为:(1)保持强有力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并使美国居于技术发展的前列;(2)制造业具备同其它主要工业国家进行竞争的能力;(3)金融和服务业能够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最先进的手段;(4)其它部门如能源和运输等,保持足够大的规模和多样的种类,以便应付突发事件;(5)保持一支富于创新、适应能力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大军。关于国际方面的具体目标,在《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表述为:(1)保证美国能够安全地获得外国的能源和矿物资源;(2)保证美国能够公平地进入世界市场并使用海洋与太空;(3)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开放和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体系;(4)制订并执行普遍得到遵守的国际贸易规则;(5)联合国际力量保证环境安全、地球的承受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中国2006年7.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12%的年增长来看,外资的份额确实很难超过10%。但是零售行业天然的特征就是完全竞争行业,大量市场份额呈分散状态,在产业链中没有话语权。而由于外资巨头们都是大举进入,他们具有的规模经营优势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却很容易对上游产业链发生“杠杆效应”。

  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

  从2002年最高的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到2003年上升到19.03%,近年平均每年增长23%.  1985年:

  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2%,

  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5.5%,

  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4.5%,

  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2.3%.20年后,这个数字不升反降.

  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9%,

  日本为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

  再从个案看,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一个个“排头兵”,纷纷落入跨国公司“囊中”:去年10月,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早些时候,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四年前,我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轴承与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合资,两年后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在油嘴油泵行业,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我国油嘴油泵行业的龙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我国的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

  目前,我国银行业大型机市场和大型机服务已经出现了 IBM 的“双重垄断”现象:从央行到四大商业银行,其核心业务平台和正在兴建的全国各地的数据处理中心,百分之百地安装和使用 IBM 大型机,即所谓的“产品垄断”。大型机安装完毕,其使用系统维护、管理、保养和故障排除以及续建、增容、升级等服务百分之百地由 IBM 提供,即所谓的“服务垄断”。

  美国柯达公司于1998年3月 23日出资3.75亿美元,收购汕头公元、厦门福达和元锡阿尔梅3家感光材料厂,同时与上海感光、天津感光和辽源胶片建立合作关系。柯达承诺,将最终投入 20 亿美元。最后的结果是,柯达与汕头公元和厦门福达合资成立了柯达 (中国) 公司(柯达占有其中 80% 的股份,汕头公元和厦门福达各占有 10% 的股份),与无锡阿尔梅合资成立了柯达 (无锡) 公司(柯达占70% 的股份),随后又用这两家企业收购了上海感光、天津感光和辽源胶片三家公司。柯达接连打出的组合拳不但将我国感光行业的主要厂家悉数收入囊中,而且迅速把日本富士从中国市场的头把交椅上拉了下来。2003年,柯达公司再度出手,以 4500 万美元的现金出资取得了乐凯 20% 的股权,进一步削弱了富士在中国的市场实力,并取得了一统中国感光行业天下的绝对优势地位。

  宝洁公司从1988年进人中国市场以来,在成功推出飘柔、海飞丝、潘婷、舒肤佳、玉兰油、护舒宝、碧浪、汰渍等系列产品并主导了中国日化消费品潮流之后,终于在2004年5月11日,与在华合作16年的老伙伴和黄分道扬镳,并宣告一个月内实现在华独资。而此前不久,国际知名品牌雅芳也宣布了与美晨达成的“分手协议”。欧莱雅则在闪电式打败竞争对手资生堂后,成功收购了中国本土大众化妆品品牌“小护士”和“羽西”。独资后的跨国企业基本垄断了整个行业,他们接下来在中国市场展开的一系列经营战略已经让中国本土品牌在毫无招架之力的情况下选择了消失和逃避。美加净化妆品曾经是国内消费者十分喜爱的品牌,但是现在市场上却难觅其踪迹。早几年占本士市场份额第一的“大宝”也已基本在一级市场消失踪影,开始转战农村市场。

  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的瑞典利乐,经过20 多年的努力现已在中国架构起了近1000条灌装机生产线。截至 2003 年底,利乐包装已经在中国创纪录地达到5年累计51亿包,而目前中国包材企业尚未有一家有能力生产灌装机设备,本土包装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到仅剩2%,形成了利乐在中国“一包独大”的局面。

  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 )来衡量当前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控制率,则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因此,在外资业绩骄人的今天,对外资市场控制率的分析和监控,尤显其对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坚持着“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15%”的“三必须”原则。

  外资进入是否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事实上,即便是在强大的美国,对外资的并购也是极为谨慎的。除了广为所知的《反垄断法》确保外资收购不会形成市场垄断之外,美国还有专门机构对外资并购进行经济安全审查,而履行这项职责的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去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以及阿联酋迪拜公司收购美国六大港口等事件中,收购方都曾受到CFIUS的审查。

  我国现有的20多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竟有90%以上的企业使用外方商标。实际上,许多外国商标原来在我国的知外度并不高,它们在我国的知名度往往是通过中方的销售渠道进行大力宣传后才获得的。这样,合资企业花费了大量钱财进行广告宣传,最终却是使洋品牌在我国扬名。例如,1988年广州肥皂厂与p&g合资成立中国宝洁公司后,该厂原有的著名商标“洁花”便停止使用,而改用“飘柔”、“海飞丝”、“潘婷”等外方商标,“洁花”成了明日黄花;上海家化1991年与外商合资成立上海利华公司后,原有名牌“美加净”、“露美”被外方买断,产品改用“力士”等外方商标。近年来外商在我国大量注册登记专利,并在海外抢先注册我国的驰名商标,利用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产业市场上排挤中方企业,并企图把我国企业排除在国际市场之外。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3%上升到目前的35%以上,尤其是在机械、电子、轻工等行业,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市场销售额达到700亿元,其中近80%被外国品牌掌控。在轮胎行业中,外资企业的产品也是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一个更明显的现象暴露了跨国零部件公司的野心,那就是凡涉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项目,他们多数会采取独资的方式。就2005年来说,大约有40亿美元的协议投资投向我国的零部件行业,其中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制动系统等关键总成和与此相关的项目投资占了去年投资总额的大头。在2005年的零部件外商投资中,独资企业的份额占到了将近70%。其中以日本零部件企业为甚,在其33个投资项目中,只有5个选择了合资方式,余下都选择了独资的方式,而且投资范围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和较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向关键零部件转变。

  美国政府下属的CFIUS正在酝酿的一项限制外资的新举措

  英国《金融时报》26日报道称,根据美国政府下属的外资并购审查机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正在酝酿的一项新举措,一旦外资收购交易被裁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相关外国企业可能面临高达数千万美元的罚款。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外资机构收购美国企业的难度。

  罚金或达销售收入一成

  中国企业受影响几何

  具体到中国公司,到美国实施越洋收购"铩羽"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最近的例子就是中海油。

  早在2005年3月,作为中国三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的中海油就开始洽购当年年初挂牌出售的美国优尼科公司,并开出了明显高于竞争对手---美国雪佛龙公司的报价。不过,受到来自部分美国国会和政府人士以"涉及国家安全"为借口的百般阻挠,中海油最终在当年8月2日宣布撤回报价。

  同样在美国遇挫的还有海尔,后者在2005年6月证实有意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克公司短短一个月后,便宣布中止竞购。尽管海尔方面未披露具体原因,但海尔介入美泰克收购遭遇多方阻挠却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具体到行业,业内人士指出,国防、能源以及港口、发电和电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可能受到最大的收购限制。  目前,国际啤酒巨头已把中国啤酒企业和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了;可口可乐通过品牌战略,已使其饮料、浓缩液在我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宝洁在中国的公司除上海沙宣是合资企业外,其余9家已全部独资;欧莱雅只用50天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我国大型超市80%以上已被跨国公司纳入囊中。近年来,跨国公司已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并购重点直奔我国工程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另据记者了解,国内的四家水泥行业上市公司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冀东水泥和四川双马,已先后分别被5家外资机构直接或间接入股。

  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华收购战略或将遇到阻碍。该人士介绍,卡特彼勒公司早有心思收购中国整个机械制造业。十年前它参股了徐工,最近在兼并了山工之后,它把厦工股份、三一重工、桂柳工等列在其并购计划里。

  从2005年4月至6月,印度的GDP增长了8.1%,而上年同期的增长为7.6%。更令人惊叹的是,印度建新厂和设备的国内投资只及中国的一半水平,外国直接投资也只有中国的10%,却取得了这一成就。过去两年,尽管中国的GDP维持了高增长,但在2003年和2004年,中国将近50%的GDP投资到了国内的工厂和设备上,差不多与印度的整个GDP相当。这一比例超过任何其它国家,甚至超过了中国在中央计划经济年代里自己夸大的水平。证据明显依旧:中国的增长源自庞大的资源积聚,而印度的增长则来自不断提高的效率。

  两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差异大。中国是一个对外资过度依赖的国家,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资,其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七十%,远远高出西方国家十四%─二十%的平均水平。而且中国在全球化中所获得的工资收益与利润均极低;而印度的增长以本土企业的增长为基础,印度人不仅从全球化中获得工资收益,还要从全球化中获得利润,这与中国的许多情况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对于这一点,中国与国际评价有不一致的地方。对于引进外资过多,中国认为这是中国具有吸引外资的魅力,而国外学者有褒有贬,看法不一致。

  2005年中国GDP为 22,257亿美元;印度2005-06财政年度GDP为 7661.6亿美元。中国GDP是印度的2.9倍。截止到2004年底,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411亿美元,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5621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3倍多。世界500强中有125家在印度成立研究基地,有400家在中国成立研究基地。2003年,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1500亿美元,占GDP的10.6%。而印度则相形见拙,在基础设施领域仅投入210亿美元,不到GDP的4%。目前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万公里,印度全封闭高速公路不到300公里。2004年中国和印度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上,中国发电量是印度的4倍,原油产量是印度的5倍,原煤产量是印度的5.3倍,钢材产量是印度的8.64倍,水泥产量是印度的7.8倍,汽车产量是印度的3.66倍,信息技术硬件产量是印度的27倍。

  据印度2005-200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印度人均年收入为17823卢比,学杂费占人均收入的1.8%。

  原题:张宏良讲座大纲:国家经济安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