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离开我们已经有近半个世纪了,他生命最后十年付出了全部心血发动的那场大运动也因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起来。年轻的一代只能从某些文艺作品和网上传闻中得到一些碎片化的的概念,其中还有不少是带有个人情情绪甚至主观偏见的一面之词。然而,这一段历史是新中国建国史上无法回避,无法绕过的重要一页,它对中国的未来甚至世界的未来都将有长远的影响。所以,人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已到古稀之年的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那么一场席卷全国的大运动?
毛泽东在发动运动时对群众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怎么才算“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呢?他自己做出了回答:“究竟什么叫到底呀?……就是包括建立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下放科室人员、改革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
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具体抓了那些事,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毛泽东发动那场运动的初衷——他究竟要做些啥?
查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传》,我们可以看到:在经过一段急风暴雨的群众运动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有群众代表参加的新的领导机构,全国形势趋于稳定,中共着手筹备召开九大。这个时候,毛泽东就把注意力转到建立符合他理想的新体制和新秩序上来,为实现他发动这场大运动的初衷而部署一系列具体的改革。这些改革的举措主要包括:
一,关于国家机关
——“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
——“革命委员会的基本经验有三条:一条是有革命干部的代表,一条是有军队的代表,一条是有革命群众的代表,实现了革命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
(精兵简政:国务院所属六十二个部门拟合并为二十一个,全部下放的行政人员有二十一万人。)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
——对于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干部,“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既当官,又当老百姓。”
二,关于党组织
——“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
——“必须注意有步骤地吸收觉悟工人入党,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分。”
——在九大新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产业工人和农民增加了”。
——“每一个支部,都是要重新在群众里头进行整顿。要经过群众,不仅是几个党员,要有党外的群众参加会议,参加评论。个别实在不行的,劝他退出。”
——“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
三,关于专政机关
——公安机关“检察和审理案件,都必须实行群众路线。对重大的反革命刑事案件,要发动群众讨论和批判。”
——批准撤消高检院、内务部、内务办。
——“专政是群众的专政,靠政府捉人不是好办法。政府只宜根据群众的要求和协助,捉极少数的人。”
——“对反革命分子和犯错误的人,必须注意政策,打击面要小,教育面要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逼、供、信。”
——“只要不是杀人、放火、放毒、破坏,大部不抓,一个不杀。”
——“有坏人,由工人、农民、学生自己去清理。”
四,关于教育卫生等上层建筑等领域
——“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不论是学校,还是别的单都应有工人、解放军开进去,打破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
——“对过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校毕业生早已从事工作及现正从事工作的人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其中必有结合得好的并有所发明创造的,应予以报道,以资鼓励。实在不行的,即所谓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及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民愤很大需要打一倒的,只是极少数。就是对于这些人,也要给出路,不给出路的政策,不是无产阶级的政策。”
——“走从工、农、兵及其后代中选拔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路。”
——大学要“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中选拔学生”,“走从工农兵中培养技术人员及其他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
——“从工人中选调大学生。做三四年工,再到学校学两三年,又有文化,又有经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对中小学,在农村要“实行由贫下中农为主,结合学校师生管理学校”;在城里考虑“城市小学及中学是否可以归工厂办和街道联合起来办”。
——“现在这一批大学生就让他们下去,到工厂去学,到农村去学,这是帮助他们的一个方法。”
——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对医疗领域,“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在农村实行“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
五,在工厂企业
——“一是大批判;二是清理阶级队伍;三是整党;四是减薪,科室人员下放。厂长、副厂长的薪金要同工人差不多,现在相差太远,要减下来。”
从以上毛泽东开始着手推行的各项改革举措,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所要开创的崭新的社会政治面貌的基本框架。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早就强调过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基本群众,直接参与管理上层建筑。他要使自己手创的人民共和国真正保证广大的工人农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真正实现过的伟大理想——第一次结束少数脱离群众并高踞于群众之上的“精英”垄断上层建筑控制权的状况——打破其“独霸的一统天下”。通过推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由此消除导致新的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虽然马克思早就提出这个思想,但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所以,毛泽东才把这项开创历史先河的事业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来做。
早在1967年群众运动还在风起云涌的时候,他就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运动的根本目的。他说:“在思想上夺修正主义的权,夺资产阶级的权”,才是文革“决战的关键阶段,是主题,是正题。”
1968年10月1日毛泽东在检阅群众游行队伍后对来访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巴卢库说:“现在工人阶级在各主要城市已经统治一切了。在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农民已经占统治地位。”一种对工农大众占据上层建筑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这,正是他发动那场大运动的真正的落脚点。
在九届一中全会成立了新的政治局后,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号召:“团结起来,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要落实到每个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要一个一个工厂,一个一个学校,一个一个机关地去总结经验。”他已经预感到,这个任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以后还可能反复,“以后还必然要进行多次”斗争。他提醒全国人民“千万注意,决不可丧失警惕。”
几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艰巨任务,不是在短时间内靠一两次运动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完成的。其所需要的历史长期性,远超过一个人生命的生理期限。但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亿万人民群众参与的追求理想社会的开创性社会实践,其深远的意义就如同一缕理想社会的曙光,永远吸引和召唤着人们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