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了吗

作者:莫易  更新时间:2024-02-19 08:02:49  来源:红旗文选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近日在某条看到一篇题为《农村到底需不需要集体化?人民公社为啥失败了?》的文章,该文章以政治科普的名义、以人民公社吃不饱饭为理由,完全否定人民公社,令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历史上的中国经历过14个朝代,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种经济模式,这三种经济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个体农民搞个体生产,就像现在的分田单干。

  五千年来,不管英明如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也不管强盛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解决全民吃饱饭的问题,即便是盛世,也是饥饿的盛世。

  那么,历史上为何无法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呢?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靠天吃饭。

  历史上的中国,人少地多,按理说,应该有着吃不完的粮食才对。然而,由于耕地分散,又缺乏水利灌溉系统,再加上原本就产量低下的传统品种,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成,一亩地最多也就200斤左右的产出,而一旦遇上天旱、洪涝或蟥虫灾害,产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颗粒无收。这样一来,就是再仁德的君主、再清明的政治,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会饥馑荐臻、饿殍遍野。

  或许有人要问,谁都知道水是粮食之本,古人又不傻,为何不疏导江河并兴修水利灌溉系统以保障粮食旱涝保收呢?

  问得好!

  答案很简单——因为个体生产。

  试想:以一个家庭的力量,谁家能够修筑出一座用于灌溉的水库?谁家又能够修筑出一道用于灌溉的拦河坝?

  连水库和拦河坝都无人能够修筑,更何况让江河改道。

  个体的力量永远微弱渺小,这是谁也无法否认、谁也必须正视的事实。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仍是个体生产,作为主粮的水稻和小麦,亩产在300斤、150斤左右,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400来斤。人均400来斤的粮食占有量,显然是吃不饱的,而水稻300斤、小麦150斤的亩产量,已经是历史以来的峰值了。

  正因为吃不饱,国家才开始搞互助组、合作化和公社化,搞互助组、合作化直至公社化的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包括吃饱饭在内的诸多大事情。

  水利灌溉和江河治理,就是诸多大事之一。

  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量仅为68.6公斤,全国粮食总产量仅为1.1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8.9公斤。

  1949年到1952年,农村开始组建互助组,粮食总产量上升到了1.64亿吨;1953年到1956年,农村推行合作化,粮食总产量上升到了1.93亿吨;1958年,农村开始公社化,到1966年,粮食总产量超过2.14亿吨。此后,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一直处于稳定的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高达3.12%。到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3.0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17公斤。

  1949年,中国总人口5.42亿,1978年已经增长到了9.63亿。29年间,人口增加了4.21亿,人均粮食占有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200多斤。

  而全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猛增,正是在互助组、合作化和公社化的进程中,随着水利灌溉系统建设和江河治理工程完善而得来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硕果。

  人民公社化,不仅解决了千百年来无法解决的旱涝保收和粮食增产问题,而且在国家工业化、农机自主工业发展、农村公共医疗体系建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知青就业、耕地增产、化肥工业发展、乡村工业发展、弱势群体保障和集体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功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农业大国,经过人民公社蝶变成了工业化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这样的人民公社,是失败的吗?

  要说失败,解散人民公社才是真失败——第一个分田单干的,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在向坚持集体经济的南街村取经后,重新走上合作经营的道路,说明了什么?

  现如今,三农问题日益严重,粮食进口逐年递增,贫富差距愈发加大,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只有走集体经济的道路,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