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红色产业 回报老区人民

作者:王健 特约记者刘松峰  更新时间:2022-05-13 09:11:05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河北省军区参与支持乡村振兴,助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

发展红色产业 回报老区人民

  从巍巍太行到渤海之滨,从燕山脚下到冀南平原,燕赵大地春意盎然。

  “70多年前,赤岸村遭受旱灾几乎颗粒无收。八路军129师部队开山炸石,修建漳南大渠引水工程,才有了后来旱涝保收的踏实日子。”春日假期,一些周边市区的游客,自驾来到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连心巷”红色记忆小镇参观游览。村口的赤岸茶棚里,民兵郝利焜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

  认真阅读巷道墙面上左权将军的11封家书后,几名游客来到“声音邮局”。他们录下自己的语音祝福,生成带有二维码的明信片,邮寄给远方的亲友。收到明信片、扫描二维码,便能听到从红土地发出的语音……新颖的形式,新奇的体验,吸引着游客前来“打卡”。

  家书邮递所、有声故事馆、红色绘本馆……在军地合力帮扶下,这座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曾驻扎多年的小山村,如今已发展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春天里,喜事接踵而来:在董振堂烈士故乡、新河县西李家庄村,“军民共建蔬菜大棚”内的蘑菇长势喜人;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所在地、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当地特色农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革命故地、英雄故乡,是这些村庄的共同“名片”。乡村振兴的阵阵春风,为这些红色村庄带来生机与活力。

  扎根红土地,初心永不忘。据统计,河北省近80%的县(市、区)是革命老区,在册革命烈士22万余人。脱贫攻坚期间,河北省军区助力77个贫困村、1.2万余名群众脱贫摘帽。如今,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如何继续让老区父老乡亲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仍是子弟兵深深的牵挂。

  2021年5月,河北省军区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等革命故地和李大钊、董振堂、董存瑞、马本斋等英雄故乡(简称“一地一乡”),遴选66个红色底蕴深厚的村庄作为重点帮扶村,以发展红色产业、打造红色品牌为主线,对改善基础设施、引领乡风文明、提升治理效能进行一体设计,军地合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身穿色彩鲜艳的队服、敲打腰间斜挎的小鼓……在董存瑞烈士故乡、张家口市怀来县存瑞镇南山堡村的英雄广场,记者看到,在落实疫情防控规定的前提下,由该村村民组成的“英雄锣鼓队”正在分组排练。春日暖阳,照耀着村委会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板,也洒在村民一张张笑脸上。“近年来,南山堡村以发展红色旅游为牵引,组建锣鼓队、合唱队、舞蹈队,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村党支部书记董效兵介绍,乘着冬奥东风,张家口军地将宝贵红色资源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融合发展,开展军地产业共促、人才共育、文化共享、生态共管、组织共建活动,促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咔嗒”“咔嗒”……在新河县西李家庄村,织布机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梭子在一位老人手中来回飞舞,棉线被编织成手工老粗布。老人叫赵凤萍,是董振堂将军的侄媳妇。近年来,革命战争年代将士们穿的老粗布,逐渐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特色产品。

  手工老粗布、黄金小米、红薯粉条,西李家庄村的特色农产品如今有了一个共同品牌——“将军情”。在邢台军分区帮扶下,产业园、专业合作社取代了一家一户零散生产的模式,品牌效应日渐显现。从“路边摊”到网上卖,通过线下成立销售中心、线上借助电商平台推广,来自英雄故里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夜幕降临,八路军129师挺进支队东进抗日驻地旧址、隆尧县东庄头村的乡村振兴夜校灯火通明。台上,隆尧县人武部请来的致富带头人传经送宝;台下,村民们聚精会神听讲。“部队请来好老师,我们致富的干劲更足了!”2021年11月至今,平均每隔半个月,乡村振兴夜校都会开讲。除本村村民外,附近村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目前,东庄头村已有600余名村民经过培训,发展起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户均增收超过1.4万元。

  记者翻开河北省军区“一地一乡”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五年规划,远景规划目标、近期帮扶措施、项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等一目了然。该省军区协调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将“一地一乡”帮扶工作纳入当地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建立省军区、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三级主官抓帮扶工作责任制。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河北军地共同努力下,66个帮扶村呈现可喜变化。“开展‘一地一乡’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就是把人民军队的初心使命深深刻在红土地上。”该省军区领导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的恩情,只要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推动乡村振兴,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