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丨劳模故事:《吕玉兰》连载之三十二:农业要上去 干部要下去

作者:红色联播  更新时间:2019-04-16 09:03:30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江山丨劳模故事:《吕玉兰》连载之三十二:农业要上去 干部要下去

44e1c1c1cf569345a5c776074dc8ed6e.jpg

  1973年5月,河北的农村正是播种和迎接夏收的大忙季节。临西广阔的田野里,到处是劳动的人群。可是,走进县委和县革委的大院,却显得冷冷清清。办公室里,很少听到打电话的呼喊声,也很少看到进出办事的人。有的办公室空无一人,成了“铁将军”把门。

  干部们都到哪里去了?一位守机关的同志对来访的记者说:“都下去啦!”原来,不久前,玉兰提出了“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现在,这个口号成了全县人民谈论的话题,变成了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开春以来,县委常委们带领县直机关的大部分干部,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同各公社干部一起,分别蹲在170多个生产大队,一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进行调查研究,一边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鼓足干劲学大寨、学东留善固,决心尽快改变临西的面貌。

  各级干部下去,带来了全县面貌的变化。社社队队大搞水利建设,纷纷打机井、修渠道、建扬水站。同时,深翻和平整土地,使一部分旱地浇上了水,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虽然没下过透雨,但广大干部和群众继续发扬“天大旱,人大干”的革命精神,展开顽强的抗旱斗争,决心夺取农业的新丰收。

  这是1973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的新化社通讯《农业要上去 干部要下去》中,开头描绘的一幅临西县干部转变作风、大下基层的生动情景。

  “干部大下,不单是把生产搞上去的手段,还是实现机关革命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我手头保存的一份玉兰于1974年2月12日在河北省农业学大寨现场会议上的发言,题目叫《干部大下是抓大事、促大干的重要措施》。她在这次发言中,把干部下基层的好处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干部下去才能切实抓好大事。大批干部下去,和群众同学习、同劳动,通过抓领导班子革命化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使不少大队大变样,特别是一批“老大难”单位的面貌迅速得到改观。

  二是干部下去促进了机关革命化。过去,基层忙于应付上级领导机关。基层干部批评说:“上边千条线,下边团成蛋,哪股拉的紧,就跟哪股转。”现在,由于大批干部下去,县上的办事机构不得不该减的减、能合的合、应砍的砍,先后撤消了19个临时办公室,主动为基层服务。

  三是干部下去有效地改变了干部队伍的政治面貌。有的下乡干部说得很形象:“过去是‘三水’,叫坐在机关里喝茶水、糖水和药水,越喝志气越短,身体越软。现在也是‘三水’,由于经常同群众在一起,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冲掉了官气,增添了朝气。”

  四是干部下去有利于培养和选拔接班人。大批干部下去,经风雨、见世面,是学习和锻炼的好机会。1973年,临西县委从蹲点干部中提拔了95名,其中提为县委委员和县革委常委的5名,同时从工农群众中提拔了一大批同志到县、社、大队担任领导职务。

  五是干部下去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1973年,虽然上半年大旱,下半年大涝,临西县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比上年增产3成,向国家贡献由上年的450万公斤猛增到983万公斤。

  那么,“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这一口号是怎样产生的?当年曾到临西采访并写下题为《农业要上去 干部要下去》这篇通讯的作者,曾任新华社河北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侯志义,向我回顾了当时的情况。

  1970年初,担任东留善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玉兰,当选为中共临西县委第一书记。玉兰和县委常委们经常谈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同先进县比,临西的粮、棉产量还很低,差距大的原因在哪里?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应当从哪里入手?

  第二年春天,玉兰同河北省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等一起,再次来到大寨大队所在的山西省昔阳县参观。她虚心听取昔阳县同志的介绍,留心观察当地干部的行动。这个县各级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成了风气,县级干部一年至少参加劳动100天,公社干部参加劳动200天,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参加劳动300天。在这里,不参加劳动的人不能当干部,劳动不好的不算好干部。在县直机关里,很少看到来往办公的干部。可是在田间和水利工地上,却看到社员打扮的干部们,同群众整天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这些情景,深深印在了玉兰的心坎里。

  回到临西,玉兰把在昔阳的所见所闻,带到了县委常委会议上。她尖锐地提出:“过去临西县农业生产发展慢,同干部的思想作风有什么关系?现在要大办农业,党的干部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一提出,对县委领导成员的震动很大。大家还通过联系县领导到这个县的隋五里和仓上大队蹲点,使这两个大队发生变化的实际,共同总结经验教训,受到了深刻教育。

  以位于卫运河西岸的隋五里大队为例。过去由于河水泛滥,土地被冲成大沙滩,多年来粮食产量很低。后来,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沙地改造成了粮田,1965年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但这个大队的干部也因而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只讲自己怎样“过五关”,不想继续努力学先进。结果,全大队粮食产量起起落落,几年来一直在“黄河”岸边打转转。对于这个大队掉队的原因,起初县里一不调查,二不研究,就在会上点名督促,可他们的变化仍然不大。1971年,县委领导成员到这个大队蹲点,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干部认清了停滞不前的原因,使他们振奋起革命精神,带领群众继续前进,当年全大队粮食亩产一跃超过了800斤,成为全县第一个粮食产量过“长江”的大队。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在讨论中,大家从两个大队的变化谈到干部作风问题,从全县农业生产的状况谈到县委领导机关的革命化。有的说:“这两个大队发生的变化,关键在于县委政治思想对头,领导改变了作风,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做到了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所以这个大队的干部才会带领群众大干苦干。”玉兰说:“对,农业要上去,干部就得下去!”从此,这一口号就在临西传开了。

  说来凑巧,关于“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这一口号的提出,我还曾直接“采访”过玉兰,可为上述情况作个补充。

  那是1974年底,我同玉兰结婚不久,她邀我到邢台地区隆尧县去看望县委书记安经章。安经章曾担任过临西县委书记,是玉兰的老领导。而且,他们在“文革”中一起住过“牛棚”,挨过批斗,可以说是患难与共的老战友。虽说他们经常见面,可到了一块儿,还是有拉不完的呱、说不完的话。那天在车上,大家又热烈地交谈起来。

  玉兰忽然朝我说:“侯志义写‘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说这个口号是俺的创造。其实,发明权还属于安书记呢!”

  我听了不禁惊讶:“这是怎么回事?”

  玉兰解释说:“那年,俺从大寨参观回临西,路过隆尧,就想着向安书记请教,怎么尽快把农业搞上去。安书记领着俺下农田,转村子,边走边谈。安书记说,‘农业要上去,关键在领导,领导的关键又在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一定要多下基层。’俺一听,有门!俺回去后,反复琢磨安书记说的这几句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这个口号。”

  安书记连连摆手道:“俺只是随便说说,还是玉兰同志善于总结经验。”

  玉兰马上接口说:“不不不!老书记的创造发明,俺哪能抢呢!”说完,大家“哈哈”地笑了起来。

  “解剖‘麻雀’,不当‘麻雀’、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这是临西县委在干部大下中注意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玉兰说:‘干部下去要做到人在点,心在点,亲自干,而不是名字在点,行李在点,光挂帅不出征。”

  原来,临西下乡蹲点的各级干部,大多数都同基层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但也有少数干部,身子蹲在了“点”上,心里却想着“面”上。结果是,没有在点上解剖“麻雀”,自己却当了满天飞的“麻雀”。正如有人说的:“干部蹲点,心不在点上,就像葫芦扔到井里,看起来很深,实际还是漂在水面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临西县委发现这种情况后,一方面提醒各级干部要真正蹲下去,在点上解剖“麻雀”,不当“麻雀”;另一方面,县委主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为大家作出榜样。县委还对此进行了分析,干部下去后在点上蹲不住,原因之一是那些点有的是后进队,有的干部到了后进队,怕苦、怕难、怕麻烦,于是住几天就走开了。针对这种情况,玉兰在1972年4月,自己到东贺大队蹲点。

  东贺、西贺和中贺大队,生产条件差,情况比较复杂,是摇鞍镇公社的几个后进大队,其中又数东贺大队的工作最难开展。过去,县和公社的一些领导干部,都不愿到那里去蹲点。有时去了,也是听一听、看一看,遇到了矛盾,就绕道走开。这次,玉兰来到东贺,放下行李就同社员们一起下地锄麦,边锄边和社员拉呱。晚上,她凑到社员家的炕头上,同社员谈家常,论生产,征求意见。社员们看到她干活地道,对人诚恳,说话在理,真是来解决问题的,就把自己的看法和心思全数倒给了他。

  在这里,玉兰还分别邀请贫下中农和干部开座谈会。一些老贫农向她反映,大队干部们的心没合在一块,劲没使在一起。队上的工作,谁都不愿意大胆去管。这怎么能搞好呢?

  玉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不是就事论事地去解决干部的团结问题,而是首先向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摆不团结的危害,谈加强革命团结的重要意义。队干部团结增强后,玉兰又同干部和社员们商量,制定了改变生产面貌的规划,落实生产措施,推广先进技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改变生产条件。一年间,他们平整了全大队所有的“骆驼鞍”地,新打了4眼机井,开挖了1800多米长的水渠,引来了卫河水,大部分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社员们高兴地说:“玉兰在俺队蹲点一年,办到了俺们过去多年想办没有办到的事情。”

  玉兰在后进队蹲点解剖“麻雀”这件事,在全县影响很大。县委9名常委和15个公社的党委领导成员,都先后蹲到不同类型的生产队。摇鞍镇公社的领导成员们,也来到西贺、中贺大队蹲点,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调查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指导面上。

  “玉兰之所以能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这一口号,并不是偶然的,是她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结果,经历了一个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侯志义这样对我说。

  玉兰提出的这一口号,后来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传遍了全国,在全国各级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当时许多干部改进领导作风、深入基层的著名行动口号。多年来,在它的启示下,“工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文艺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等口号,不断见之于报端和各种工作总结。1993年4月11日《农民日报》在报道玉兰去世的消息中,这样写道:“人们不会忘记,‘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那句响遍中华大地的‘玉兰口号’。吕玉兰同志是这句口号的缔造者,也是忠诚的实践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