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寻访那些多彩的梦想

作者:记者宋子洵 实习记者卫雨檬 通讯员曹强  更新时间:2019-04-12 09:13:23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一

  人间四月,芬芳遍地。太行山里正是花红柳绿好景时。

  然而在西柏坡,让人们驻足流连的,却不仅仅是秀丽风光——

  “这是让一亿六千万人圆梦的地方!”在一个黄土碾平的小小晒谷场前,讲解员陈双一语惊人,让大家不由得仔细端详起这段历史:

  1947年7月至9月,全国土地会议就在这个晒谷场上召开,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颁布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解放区有一亿六千万农民获得了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农民两千年来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而已”。

  当农民的千年梦终于落地生根,他们必将誓死捍卫自己的革命果实。后来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评价说:有了这次土地改革的胜利,才有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当年开会没有桌椅,与会代表就坐在石头上。脚踩黄土,嗅着泥土味,中国共产党人回答并解决了为谁干革命、为谁打天下的根本问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春天的田地里孕育着新一轮收获的希望。70年过去,西柏坡这片热土上焕发着新的活力,承载着家家户户的多彩梦想。

  二

  西柏坡,人均耕地不足3分。红色旅游服务,是西柏坡人“种下”生活梦想的另一块“田”。

  82岁的韩花珍和女儿们经营的西柏坡招待所,是村里最“豪华”的一家旅馆,它不仅有着接待过国家领导人的光荣,而且是在红色旅游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西柏坡人的创业标杆。

  1989年,老伴闫民生病故。为了生活,韩花珍用卖一只大公鸡的2.8元买了一个水壶以及几个茶杯,到西柏坡纪念馆前摆起了小摊。

  靠着一毛钱一毛钱的积累,韩花珍的致富经从此念了起来:“要头脑灵活,紧跟时代潮流。要多留心游客的爱好,关注大城市的新鲜事物。”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韩花珍小摊上的商品日渐丰富起来。有了厚实的家底,韩花珍家不再满足小规模经营,她另选新址,投资70万建起了一座1290平方米的旅馆,每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

  西方有句名言:“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先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西柏坡人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出精彩的生活。

  眼下正是景区游客络绎不绝的时候,张海龙也忙碌了起来:从罐子中拿出一块腌好的土猪肉,切片摆在刚刚煮好的面上,再倒入鲜嫩的菌汤,一碗菌汤腌肉面就成了……

  腌肉是西柏坡当地的特色食物,处处可见。但在面里加入菌汤,则是张海龙的创新之举。每年秋天,他到各个村里收购土猪和菌类。之后,将收到的土猪肉用特制秘方腌制,需要到来年春天才能腌制好。而菌汤,则要每天早晨起来熬制。

  张海龙从1999年开始经营饭店,已经为西柏坡的游客做了20年的当地菜。明净玻璃上贴着窗花,“年年有鱼”的吉庆图案上面,还剪出三个小字——“好日子”。

  他心里也有热乎乎的梦想:“一个是希望我女儿能考上军校,再一个是希望我的腌肉面能走向全国。”

  三

  山连山,弯连弯,一道山梁一盘山。

  百度地图上显示与西柏坡纪念馆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的南文都村,记者走了9公里才赶到。

  驻村第一书记张瑞树,刚从鱼塘回来,裤子上沾满了泥点。尽管已经转业离开部队快20年,可身上军人的影子犹在。他满脸笑容,一把攥住记者的手:“走,咱们进村逛逛。”

  村里栽满了葡萄,葡萄树下开辟出了鱼塘。鱼塘前,村民们的农家乐正准备着开业的大事小事。眼前的富饶,让记者怎么也想不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贫困村。

  “过去大伙儿觉得一道道山梁就是个穷坎儿,咋都迈不过去,恨不得从山上抠出块庄稼地来。”张瑞树快人快语,“现在观念变了,绿色生态也是发家致富的门道。”

  “村里准备打造一条绿色的生态产业链。葡萄园既可以酿酒,也可以采摘,旁边的鱼塘供游人垂钓,钓上来的鱼直接拿进厨房加工!”说起这些,张瑞树难掩脸上的兴奋。

  在山沟里的另一个村子,村支书杨增军也是一名退役军人。

  退伍回家不久,杨增军在沕沕水村头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凭着一股“啃硬骨头”的韧劲,他克服诸多困难,积极联系旅游公司找客源、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广告,不到一年时间就火了起来,年收入达到5万元,这在当时的西柏坡无异于一笔巨款。

  “自己富裕还不够,要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2015年,杨增军当选村支书。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做起了养猪、种植、餐饮的产业链。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沕沕水村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境内沟壑纵横,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因地制宜,平山县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让农民在青山绿水间致富,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把脱贫攻坚与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使全县260个贫困村都有了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了增收项目。

  春风又绿了山梁。杨增军对未来有更多期待:“我希望乡亲们家家都能住上大房子,开上小轿车!”

  四

  一身略显宽大的灰色工装,鞋子上还套着灰色防尘袋,杨艳就这样向我们走来。

  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她在去年9月走进了大山。作为研究员,刚才正忙着在车间指导生产。

  很多人好奇她留下的理由,殊不知她所在的集团,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家工业级全链条增材制造公司。而杨艳的研究领域,就是增材制造的代表技术之一:3D打印。在这里,她见证着朝阳产业的蓬勃发展,感受着西柏坡这片热土时代跃动的脉搏。

  在增材制造行业内,除3D打印金属材料外,激光熔覆修复、高性能粉末先进产品等业务,也是这里的研发重点。产品也从西柏坡出发,销往全国,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并非个例。平山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以高精尖为主导发展现代工业、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新路,为县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春天里的故事,构成了西柏坡的新时代传奇。一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梦想,正在五彩斑斓中绽放。

Baidu
map